韦剑冰
(上林县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南宁 530500)
自2018年开始,我们积极开展利用陆基圆池循环水进行加州鲈养殖试验,降低养殖尾水排放,取得了显著效果。
加州鲈又称为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是当前国内较常见的肉食性淡水鱼,也是国内渔业的重要养殖品种。加州鲈的鱼体两侧较扁,长和高比例1∶3.5~1∶4.1。加州鲈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抗病害能力强,养殖难度较低,广泛应用于国内水产养殖。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首次引进加州鲈,最初在台湾、广东等地区人工繁殖养殖,取得成功后推广至全国各地。经过多年养殖实践,对加州鲈的生长特点、习性进行了总结。
一是加州鲈鱼苗喜欢集群活动,且易受惊吓。受到惊吓后经常在树枝丛林等障碍物中隐藏。若采用池塘养殖技术,鱼苗多在池塘砂泥质层下隐藏。
二是加州鲈鱼苗的摄食量通常为鱼体重的50%,规格较大的加州鲈食量较大,有捕食鱼苗的倾向。加州鲈鱼的饲养温度20~30℃,水温过高过低均会影响到加州鲈摄食。
三是加州鲈鱼全生命周期耐低氧能力较强,耐盐度能力较差,水体盐度应始终维持在10%以下,水体pH值6~8.5。
四是加州鲈鱼生长速度快,从鱼苗到商品鱼仅需要700 d左右,最大体重可达到1.5 kg,养殖900 d以上的加州鲈鱼可达到2.5 kg,人工养殖的加州鲈鱼体重达到500 g以上便可上市。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加州鲈模式是由圆形养殖池、增氧机、出水系统、进水系统、温控系统、水循环系统等构成。陆基圆池循环水技术为高度集约的新型养殖模式,圆形养殖池为加州鲈养殖提供了半封闭环境,通过水循环、温控、消毒等辅助系统,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外界环境对加州鲈生长的影响。而且,圆形养殖池的建设对于场地要求较小,可充分利用非红线耕地和地下水资源,可塑性较强,辅助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高,可显著提高加州鲈养殖产量。
2.1.1 圆形池建设
陆基圆池循环水系统的池体为圆形,通常池底建设为锅形,底部和圆形池上沿的比降(即坡度)10%左右。养殖人员可将圆形池的半径控制在10 m以下,2 m以上,采用砖混结构、塑料板支架+帆布桶、混凝土砌体等形式进行建设,将池壁标高控制在2 m以下,1.2 m以上,埋深控制在0.8 m左右。
2.1.2 进水系统建设
进水系统应当遵循每24 h进行一次换水的要求,装设抽水机组和备用抽水机组、蓄水池,以构成圆形池的进水系统。进水管道的直径应根据圆形池的具体容积决定,将进水速度控制在能够120min内灌满圆形池即可。进水形式采取水面进水和中下层进水的形式。对于水面进水的形式,进水管管口和水面的距离应控制在30 cm左右,在加水过程中同时进行增氧推水。对于中下层进水的形式,进水管管口应距离池底或池壁40 cm以上,确保在进水的过程中不会扰动沉淀在圆形池内部的沉积物。
2.1.2 出水系统建设
出水系统和进水系统的建设原则相同,管道大小需要按照圆形池的容积进行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将排水管直径设计为进水管直径的200%以上。从出水耗时的角度分析,若进水时间为120 min,排水时间应维持在60 min以内。同时,出水系统会涉及圆形池的池底排污,所以需要将出水系统分为排污和排水两部分。对于排污系统而言,可和出水管道共同使用相同的主管道,仅需要在主管道末端增设三通调节阀切换排向便可实现池底排污。
保障系统是加州鲈养殖的核心,包括氧控系统、尾水处理系统、温控系统、水循环系统。
2.2.1 氧控系统
氧控系统可采用风控增氧、纯氧供气两种方式。若采用风控增氧技术,需要增设空压机、纳米管、发电机,将纳米管均匀布设在各个圆形池中。使用过程中,应保证纳米管供气均匀,圆形池内不存在缺氧死角,并合理控制发电机和空压机的功率,使得圆形池内水中溶氧量维持在6 mg/L左右。若采用纯氧供气的方式,需要增设制氧机或氧气瓶,气管布设原则和风控增氧的布设方案相同,考虑到纯氧浓度较高,可将各个圆形池内的水中溶氧量控制在8 mg/L左右,同时为避免养殖场地的电能供应出现故障影响圆形池内水中溶氧量,可额外配备发电机。
2.2.2 尾水处理系统
尾水处理系统由沉淀池、曝气池、过滤设备、净化池、消毒池构成,是降低养殖尾水污染的重要部分,也是该项技术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分。其中曝气池、沉淀池的容积应满足所有圆形池内的尾水同时排入其中,并存在剩余空间。保证沉淀池、曝气池内部的养殖尾水能够有足够的沉淀时间、空间。过滤设备的目的是将养殖尾水进行初步过滤,去除其中存在的固体不可溶物质,所以过滤设备应具有过滤圆形池日常排水量的能力,并将过滤网设计为多极差,提高过滤效果。净化池中可栽培藻类作物,以生物净化的形式,净化水中污染物,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消毒池通常采用臭氧技术,利用臭氧发生器制取臭氧,对养殖尾水进行消毒,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2.2.3 温控系统
温控系统包括电热控、风控等维持养殖环境温度,并采用锅炉管道加热器、电热棒、热泵机组、冷水机组对圆形池内水体温度进行控制,使圆形池内水体温度符合加州鲈的生长规律。
2.2.4 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系统由蛋白分离器、微滤机、沉淀器、砂滤器等设备构成,通过不同设备去除循环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并通过在循环水中施加复合碱、混凝剂等物质,降解溶解性较高的有机物。同时采用紫外线设备、臭氧消毒设备进行杀菌消毒,提高循环水的安全性。
放养加州鲈鱼苗前,应采取漂白粉或其他消毒措施对圆形池内进行全面消毒,并在出水口、进水口放置60目的渔网,防止鱼苗沿着水管游出或外界害虫、杂鱼进入圆形池,并将运行池内水位控制在1.8m左右。为最大限度降低加州鲈鱼鱼苗产生应激反应的可能性,在出塘进入圆形池前应当拉网锻炼。
为提高加州鲈鱼苗的存活率,放苗前先进行浸泡消毒,将鱼苗放在浓度为3%的盐水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维持在10 min左右,杀灭鱼鳃内部的寄生虫和病原体。在放苗后及时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在放苗结束48 h后,用聚维酮碘进行全面消毒,进一步杀灭圆形池和鱼苗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和寄生虫[1]。
3.2.1 水控
水滤系统十分完善,系统内的消毒措施能够有效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饲养中,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相关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各个水滤系统运行正常,消毒制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为提高水体质量,每24 h换出圆形池内部水体的10%左右,若存在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换水量和频率,同时将换水前后的温差控制在2℃以内。并实时监测水体的水中溶氧量、pH值、悬浮物含量,始终将水中溶氧量控制在6 mg/L左右。
3.2.2 驯食和投饲
鱼苗入池后,首先使用活体饲料进行驯食,尽快将幼苗驯化到能够集群抢食饲料的程度。饲料选择应考虑饲料营养组成和规格。当鱼苗体重在5 g以下时,饲料粒径不应超过0.5 mm,幼苗体重在10 g左右时,饲料粒径应在1.2 mm以下,幼苗体重在15 g左右时,饲料粒径2 mm以下。腐败、发霉饲料禁止投放到圆形池中。以此为基础,将投喂频率控制在每日2次左右,将日投饲率控制在3%左右,以免引发病害。在饲料投喂前后应加强氧气供应,将水中溶氧量控制在8 mg/L左右。
3.2.3 温控
加强对圆形池水体温度的检测,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并通过热泵机组、冷水机实现升温、降温[2]。
3.2.4 加强管理
投饲后1h进行观察,及时清理饲料残余和粪污,直到水体中不存在明显粪污为准。加强日常巡查,对水体颜色、气味、鱼体活动进行观察,发现异常迅速排查原因进行处理。每间隔15 d左右,拌料投喂黄芪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3]。
3.2.5 病害防治
加州鲈鱼常见的病害有肠炎病、肝胆综合征。
①肠炎病。病鱼腹部膨胀,肛门伴有黄色黏液。常温下,在圆形池按照0.2 g/m3的浓度泼洒复合碘溶液,每5 d喷洒一次。
②肝胆综合征。加州鲈发病时,肝脏肿大、胆壁变薄,易死亡。治疗措施,内服胆汁酸、维生素、左旋肉碱、胆碱等药物20 g左右,连续使用15 d。
由于全国各地禁止网箱养鱼,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着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和污染较严重等问题。陆基圆池循环水技术的智能化程度较高,换水方便,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尾水排放,可尝试应用到其他鱼类品种养殖中,有利于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