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东
场景再现:
镜头一:夜深了,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张老师一下被惊醒……
镜头二:“老师,我有个事儿……”放下电话,张老师想,这个电话是谁打的呢?
镜头三:张老师:“对,对,另外……”“嘟……嘟……”的声音传来,对方已经把电话挂断了。
豆苗儿们,这几个给张老师打电话的人通信礼仪做得都不够好,你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先从古代的通信礼仪说起……
古人用写信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你知道这里藏着哪些礼仪,其中又有哪些留用至今吗?
魏晋时期,开始有了规定书信格式的“书仪”。一封书信主要包括: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双方身份、年龄不同,各部分的具体用语也有明显区别,不能弄错,否则就会有失礼仪。
称谓语就是对收信方的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也不同。
提称语是在称谓语后面,对收信人特定的敬词,常用的有“尊鉴(师长)”“膝下(父母)”“足下(平辈)”等,以示尊敬和礼貌。现代书信中,这个提称语或省略,或换成了先生(女士)、同志等称谓,或以职务相称,有时也在称谓语之前加个表达敬意或情感的定语,如“尊敬的”“亲爱的”等等。
思慕语。看字面我们就能猜到,这是表达思念、仰慕的话。就是在开始说正事之前,简略表达情感,营造良好气氛。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遣词造句要恭敬谦逊。
祝愿语。写完正文,往往要按规定的格式送上祝福的话。如“敬颂钧安”“顺颂大安”等。其中留用至今,最常用的是“此致敬礼”。
署名,就是在文末写上自己的名字,往往需要表明与收信人的关系。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从常见的书信变成了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更加快捷的方式。虽然一些礼节已简化,但“自谦而敬人”的原则和基本的通信礼仪没有变。比如在本文开篇给张老师打电话的场景中,几个人没有做到“尽量不在休息时间打扰别人”“电话接通后要自报家门”“交谈完毕,要等长辈先挂断电话”。此外,通话开始和结束时应当说“您好”和“再见”,通话过程中要使用敬称和谦称,语气也要礼貌亲切……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礼仪,不管通信方式怎樣变化,你都能做一个懂礼仪、会沟通、受欢迎的小豆苗儿!
通信礼仪歌
通电话,看时间,扰人休息心不安,
拨通先把尊称唤,真诚问候放在前。
自我介绍不能忘,说声再见再挂断。
话语简短不啰嗦,口齿清晰不闲谈。
微信来往莫随便,音频视频别贸然。
通信礼仪记心间,知礼懂礼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