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志 魏云凡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打耳洞已非女性独有的身体符号,大学校园中打耳洞的男大学生比比皆是。宏观上,男性身体“女性化”已引起相关探讨。一方面,史卉由中国古代男性审美风尚流变入手,指出我国传统的男性身体意象是阳刚美与阴柔美交叠、反复更替的,认为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复归与青年亚文化的性别文化、粉丝文化的影响是导致当代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阴柔化的原因[1];盖琪则认为处于男性性别角色规范最顶端的特征往往就是中性化、“女性化”的,既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这种现象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对男性阴柔气质的喜爱,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男权意识形态的背弃;而新时代的男性对于更为精致的身体符号的喜爱,也可以看作是对近代国家叙事的疏离和对当代全球性日常的接纳[2]。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消费主义对男性身体的规训,致使男性身体被“符号化”“消费化”,“女性化”则是一种审美时尚病态。消费主义对青年男性审美的影响具有诸多消极暗示,“颜值即正义”的荒诞观点已经逐步成为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3]。简而言之,目前关于绝对的性别区分仍然是学界主流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4]随着现实中打耳洞的男青年越来越多,亟须深入了解和理解此现象和行为背后蕴含着何种身体意象?其生成机理是什么?有什么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精准化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与措施。
根据山顶洞遗址的考古发现,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性不仅盛行装饰,甚至饰品数量可能远超女性。此时,并未有性别分化,也并未生成性别制度。刘洋认为,进入两周时期后,“穿耳”之风逐渐开始倾向于女性[5]。父权制诞生于周灭商之后,以周礼为标志,这确立了华夏族性别制度的基本内核,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与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制度[6]46-49。自此之后,打耳洞作为女性特有的身体意象留存下来,而男性打耳洞则是近代以来才悄然复苏。西方同样具有戴耳环的历史。古代西方男人必须参加部族战争与狩猎,为避免危险,生成勇气,便有人把木制项链或手镯戴在身上。这种风俗渐渐演变成将自己狩猎所得兽牙、兽骨作为装饰品而佩戴,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形仅限于男性。16世纪时,西方男性一度盛行佩戴耳饰,然而这种时尚并未得到认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流行时尚界的设计推动下,男性佩戴耳饰逐渐流行,并成为国际前沿时尚的代表。如今,耳饰的佩戴脱离了传统意义限制,仅存单纯的装饰用途。
一方面,不少研究将打耳洞看作一种身体符号。王彬认为,作为替代实存现实的象征性符号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创造。符号摆脱了现实事物的局限,超越了身体[7],原本沟通交流的媒介由身体转移至身体符号。人们通过身体符号来改造、装饰自己,以展现自我风格。有学者认为,行动者会使用衣着服饰或其他方式的身体符号来形成好印象或吸引他人注意。也就是说,身体意象能够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通过身体符号特有的象征意义使他人形成特定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将打耳洞看作一种身体意象。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所产生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8]。它不只是一种认知架构,还包括他人的态度及与他人的互动,即个体心中对于自己身体的描述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外型。有研究认为,个体在身体发展与改变的过程中,个人与外在环境的人、事、物等交互经验,比较与同辈及社会文化对外表美丑所持的标准,并接收来自于他人对其身体特征的评价与反映,影响个人身体意象的满意度。
受研究时间、场域、条件等限制,本文主要采用网络民族志与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方法展开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线上和线下生活联系起来,“田野”也自然而然放到了网络之中[9]。于本文而言,网络“田野”主要聚焦于微博、知乎、soul三个以年轻人为主要成员的社交软件。微博属于大众传媒平台,既包含新闻传播,也包括各种年龄群体的讨论、沟通、吐槽、问答等。知乎以外网软件Quora为蓝本,是以问答为主的软件,其主要互动方式为一个问题下包含多个用户关于此问题的回答,思想碰撞激烈,为本研究带来大量富有深意且详实有用的网络文本资料。Soul以“年轻人的社交宇宙”为概念,主打青少年社交,其中“广场”板块类似于微信朋友圈,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在此互动,也是理想的田野。由于研究问题的“青少年性”,在上述平台较易获取所需研究资料文本。除网络民族志研究外,为获得更深入资料,采取线下目的抽样的方式对笔者所在校园的部分打耳洞男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最终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用以本文研究。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对访谈记录保密并作匿名处理,网络田野中所获得文本资料同样作匿名处理。受访人员、网络文本资料相关信息见表1。
表1 受访人员信息
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所产生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8]。有学者认为,身体意象为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的、综合性的、评价性的概念。概而得知,身体意向是对自我的看法与动机,打耳洞属于一种身体符号,男大学生通过这种身体符号来改变自己。经过研究讨论,本文认为男大学生打耳洞的身体意象主要有追求与众不同、表现年轻自我与凸显自我存在三方面。
有研究认为,打耳洞作为一种身体展示方式,能够有效展现自我特色魅力。由于以这种方式使他人产生兴趣,所以它永远受到一定符号与规定整体的制约,也就是必须利用人体的概念来辅助,最常见的是用服装来表现,引起引人注目的机会,以巩固自己的重要性。搜集受访者的资料发现,他们认为打耳洞就是一种标新立异、强调自我独特性的方式,以此来展现与众不同,并得到内心的满足。
1.标新立异
受访者C、E和G都表示,打耳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能够与周围打耳洞的男生不一样而已,就是要不一样,有自己的“味道”。
“其实我的很多朋友都有打耳洞,但是大部分都是只打左耳,因为有流行说直左gay右嘛。但是大家都是左边有一个,我就觉得很没劲,虽然比起没有打的显得比较酷,可是我觉得不行,所以我就又去打了个右耳的。现在朋友里面就我自己是有两个耳洞的了。”(C)
“我这个是耳廓,你晓得不?为什么要搞这个呢,因为我觉得很屌啊!虽然有一方面是我乐队的原因吧,但是主要还是,这样我就算是标新立异了吧。不管别的男孩打几个耳洞,戴多少耳钉,都没有我这个东西有视觉冲击力,大家也一眼就能记得我。”(E)
“我现在一共有三个耳洞嘛,左边俩右边一个。为什么要打这么多呢,可能就是我觉得还蛮刺激的,打耳洞的那一下还蛮痛的……当然啦,我打这么多耳洞比有的朋友耳洞数量多,跟他们不一样啊,显得我很勇,我就比较开心。”(G)
2.自我独特
F说:“高中的时候大家都一样嘛,男生也没什么装饰,所以我就打了耳洞,就比较特别嘛!”F认为这样的话自己就比较独特,有特点,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同样,B、H和J也是喜欢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强调自我独特:“我就想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有的东西我就不喜欢,或者别人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不是特别喜欢的话,我就不会再去喜欢他了。我喜欢独特性,就是喜欢与众不同,要跟人家不一样。”(J)
“会觉得自己很特别,觉得自己很不一样,走在路上都‘走路有风’啦!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特别一点,让别人多注意一点,穿衣服不会觉得自己哪边空空的,男生不像女生有很多小配饰可以搭配,男生能够变换的只有头发、衣服而已,真正能够搞的东西不多,就只剩下耳钉、耳环咯。”(B)
在受访者中,一些受访者认为这是年轻的标记,是年轻人特有的文化;也有一些受访者认为这是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
1.青春印记
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中主张,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区隔的、具有差别性的,无论当事人是否有明显的意图,都想要炫耀自己、引人侧目、与众不同、标新立异[10]135-146。或许可以认为打耳洞是一种青春印记。
“年轻的时候就会做这个事情,说不定我工作的时候就不会戴了,也可能工作以后就不能戴了,想打就打呗,还蛮酷的!”(A)
“上一辈的人不太能接受这种新的东西。我打了耳洞回家,我妈看到了就一直在哭着骂我,等到我爸回家了,我爸就叫我跪下。我都蒙了,因为从小到大只有犯了很大的错事才会让我跪下。之后我爸就批评我审美观,说我穿的不男不女,头发四六分也不男不女,现在还打耳洞……但是我不后悔,我觉得年轻只有一次机会,想做就做。”(K)
2.回忆锚点
青春只有一次,很容易错过,错过之后,这个回忆锚点能让人回味无穷。
“大二打了耳洞,我妈的反映是:哦,还挺好看的。那时候瘦,圆寸加大钻耳钉看着又痞又帅。于是就一直戴到了大四。不过现在就没有戴了,因为英年早肥。不过现在想想以前年轻的时候还是蛮帅的!”(D)
“就是想在身上留一些年轻时的记忆,等到老了之后会看到年轻时的岁月,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忘掉,就想不起来以前发生过什么事。”(I)
通过耳钉这种身体符号,能够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一眼就被看到,并且将自己的身体意象展现给众人。
1.我“特”故我在
部分受访者认为,通过耳钉这种身体符号能够改变造型,凸显特色,呈现出特别的我。
“我是一个兴趣使然的耳饰佩戴者,我佩戴耳饰是因为我喜欢,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评价。”(C)虽然C这样说,但在后面的访谈中仍然认同了自己这种独特是为了凸显自我存在。
“耳洞只是耳洞,没有太多附加意义,就和化妆、纹身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特。以前一直是乖乖男,打了耳洞也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造型。”(D)
2.我“新”故我在
“新”指流行、新颖,这种身体符号在一些受访者看来代表着自己会玩、敢玩、赶流行,能够成为社交场合中的焦点。
“高中的时候很好奇嘛,有的年轻一点的男老师会戴耳钉,跟同学们关系都很好,而且打了耳洞就跟周围那些书呆子不一样,就会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会玩,很爱玩,我还蛮享受这种评价的。”(F)
“周围很多人喜欢权志龙啊、王一博啊这些男明星。他们都有耳洞,我也觉得蛮帅的,就逐渐流行嘛,街上有些男生打耳洞,耳钉店里也有不少男孩子,所以我生日就去打了耳洞嘛,赶流行呗!”(H)
3.我“痛”故我在
相比于前两者,少部分受访者通过打耳洞的疼痛来记录自己,提醒存在。
“我的耳洞确实比较多,很难看到有比我还多的,左边三个,右边三个,几乎都是因为感情因素吧。每段恋爱分手之后,就很痛苦,通过打耳洞这种方式,一方面排解了压力,另一方面也算是与过去告别,迎接更好的自己。”(I)
“我比较奇怪吧,我有时候喜欢捏耳钉,习惯耳钉针扎在手指上的感觉。考试啊、无聊的时候啊、想事情的时候啊,情不自禁就会这么做。不过我不会用很大力,只是希望让自己有点刺激的感觉,文艺一点就是提醒我还存在这世界上。”(G)
本文第三部分着重对男大学生打耳洞所带来的身体意象进行阐述,包括其希望向他人展示出何种形象以及关于自我的认同。那么为何男大学生会有打耳洞的现象,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阐释?本文主要通过三种效应——自我选择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及狄德罗效应分别对我者、他者、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之下,对打耳洞行为的产生与对于个人有何影响进行阐释。
自我选择效应是指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个人所做的选择。对于我者而言,无论其是出于好奇或是跟风等原因,都是个人选择,并可能会强化其行为。我者的“自我选择”主要可以解释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作为成人礼。成人仪式是为从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而构建的群体性文化空间,是促进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教育活动[11]。在我国,成人礼并没有具体的规范。但在探讨打耳洞的生成机理时,B与H均提到了这是成人礼礼物。B与H认为,成年之后自己就拥有了进行选择的权利,因此他们打耳洞的意愿完全出自主观意愿,无论父母支持与否。两位访谈对象均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映射出主观意愿在自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满足欲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从低级的需要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欲望是其追求的动机。有学者认为,人只有在欲望中或透过其欲望,才能作为一个“我”被构成并展示给自己或他人。C说过:“我是一个兴趣使然的耳饰佩戴者,我佩戴耳饰是因为我喜欢,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评价。”他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的产生催动了行为的发生,自我选择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剂的作用,这也是打耳洞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寻求刺激。在受访者中,只有G认为他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打耳洞。在前文的论述中,G认为打耳洞的刺痛感可以给他带来刺激感,因此选择打耳洞。在访谈对象中,这样的效应体现仍是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略带自虐倾向的目的同样是行为者个人的选择。对于一些男大学生而言,打耳洞不仅在视觉上产生冲击,也有一种触觉的刺激。
四是求新求变。受访者J认为,他喜欢独特性,喜欢跟别人不一样。一方面他强调自我独特,但另一方面也是其求新求变的过程。希望与他人不同,对自身的身体意象求新求变,而在自我选择效应的解释下,我者不断强化打耳洞的意愿,最终促使其行为的产生。
五是身体装饰。耳钉作为一种身体符号,展示某种身体意象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装饰。D与K在访谈时提到了身体装饰的作用。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体认为耳洞只是耳洞,没有附加意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由于男子气概的限制,羞于化妆,此时耳洞便成为一种配饰而存在,意义便在于对自身形象进行修饰。
一言以概之,自我选择效应是男大学生打耳洞行为存在的根本内在作用机制,作成人礼、满足欲望、寻求刺激、求新求变以及身体装饰的现实表征,既是自我选择效应的原因,也是强化自我选择效应的结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对受访者而言,打耳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者的影响。
一是特定造型。特定造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对于E来说,一方面是纯粹的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其乐队中的特定造型。为了满足他者关于我者身体意象的观念,我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者下意识的影响,从而不自觉地作出符合他人观念的行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有效解释特定造型的原因。
二是感情因素。感情因素也是打耳洞行为的一个重要生成原因。以B为代表的一些男大学生受家中亲人的影响,或是姐姐对于打耳洞的男明星的崇拜,或是对于家族中打耳洞男性的信任等,从而不自觉地模仿并向其靠拢。也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喜悦、悲伤等感情原因而选择打耳洞,以此来纪念所产生的情感。在自身喜欢、信任或崇拜的他者影响下,打耳洞的行为更容易产生。
三是同辈效应。C和G提到了自己受到部分同学或朋友的影响。譬如,同辈之中大部分都打耳洞,在群体感染的作用下,行动者往往会采取行动以使自己显得更合群,或是为了完成承诺或是为了彰显自身勇气,在同辈群体的“怂恿”下打耳洞。趣缘群体本质上是由同辈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在同辈之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效果得到大幅增强,因而促使打耳洞的男大学生群体逐步扩张,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所在。
“狄德罗效应”又称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在我者和他者的交互作用下,打耳洞对于行动者而言有自信增加、重视外表和改变刻板的作用,这些作用的产生可以通过狄德罗效应来解释。
一是自信增加。大部分被研究者认为耳洞能够使自己拥有“男子气概”,或是“走路生风”,这是因为在狄德罗效应之下,打耳洞后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自信便是其配套之后果,当得到他者的肯定后,这种正向情绪体验便得到强化。
二是重视外表。通常男性给人的印象是不太注重外表,但是F和K提到打了耳洞之后会去注重穿搭,甚至会挑选合适的耳饰。
“男生也没什么装饰,所以我就打了耳洞,就比较特别嘛!打了耳洞之后就会有意装饰一下外表,这样才会有气质,如果邋里邋遢的反而会减分。”(F)
在打耳洞之后,行动者不断进行形象修饰,目的是能够更好修饰自身身体意象,使耳洞与形象配套,反映到实际即是更加重视外表。
三是改变刻板。受访者中D和K仅在右耳耳垂有一个耳洞,D认为以前一直是乖乖男,打了耳洞也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造型。当问及他们对gay打右边的看法时,他们认为这仅仅是身体的一个装饰品,没有那么多意义。该部分行动者不满足自身原本的身体意象,为了满足自身对新身体意象的追求(这种追求便成为行动者所拥有的“新物品”),耳洞便是行动者眼中适合其配置的相应新物品。
男大学生打耳洞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齐美尔认为,有两股社会势力是创造流行缺一不可的基本条件,即融入团体的需要与孤立的需要。在融入与孤立两种矛盾之下,男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而盲目打耳洞可能会带来心理风险、行为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健康风险。
行动者的心理风险主要在于健康风险所带来的心理焦虑以及打耳洞行为所带来的性别认同的心理压力。一是健康问题引发的心理焦虑。在研究过程中,搜索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分别为“要不要打耳洞”“打耳洞疼不疼”以及“打耳洞之后流脓感染”,在几个问答下许多人对打耳洞之后可能会造成的健康问题而担忧。二是性别认同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仍然有“直左gay右”的观念。随着我国性观点的开放,社会主流渐渐关注同性的认可,导致同性恋这一群体的特有身体符号开始传播。据报道,确实很多男同性恋选择在右耳戴耳钉,从而吸引该群体成员。而处于这一群体外,且了解不深的其他群体、行动者乃至社会环境,会对戴耳钉的男性产生特殊看法,对戴耳钉的男性男子气概产生误解,从而产生关于性别认同的心理压力。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也有部分文本资料显示由于家庭、朋友或公司的不解而被迫摘下耳饰。标签理论视角下,行动者甚至可能由于他者贴上的标签而内化自身性别认同的偏差。三是少数行动者会产生自己不完整的心理状态从而造成心理风险。行动者认为每个身体部分如果是生来的完整就不想去破坏,身体不完整或缺失的不适应感会使行动者产生一种自我质疑。
行为风险主要有交友不慎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误入歧途。一是交友不慎。亚文化群体指不同于社会整体文化价值体系,而与个体相同的周围环境中价值体系发展的社会帮伙或社会集团。他们有自己特殊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同作为法典和法规基础的价值观有明显区别[12]。打耳洞的男大学生易受到自身身体符号所带来的爱玩、与众不同等印象而吸引各类亚文化群体。链状效应认为,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当处于一些亚文化群体中,这一行动风险可能导致其自身的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受到影响。例如,校园霸凌中的霸凌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引以为豪,这种思想观念在霸凌者之中传递,在思想上对行动者产生影响。二是由于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在亚文化的影响下,行动者可能受亚文化误导和亚文化群体的压力而产生或主动或被动的各类失范行为,不利于行动者的生活与成长。例如,校园霸凌、盗窃抢劫甚至于吸毒,许多行动者由旁观者进而演进为参与者,这均是亚文化群体对行动者产生的影响。总之,打耳洞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可能产生风险。
行动者在社会场域下的行为伴随一定的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身份转变方面。就男大学生群体而言,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身份,是学业完成后的重要目标。这种社会风险往往影响男大学生群体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主要体现在求职招聘与应征入伍方面。一方面,面临就业情况时,佩戴耳饰在严肃的面试场合往往会降低面试官预期期望,导致求职成功率降低。行动者D面临毕业,在求职教师岗位时,面试官认为佩戴耳饰的男生痞里痞气,不适合教师岗位,导致D失去了就业机会。D也提到:“现在社会关于男性打耳洞还是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的,所以正式场合还是不要戴耳饰的好。”另一方面,应征入伍也是男大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关于调整征兵部分体检标准高校在校生政治审查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到男青年扎耳眼无明显疤痕、无可视性穿孔,不影响军容的,合格;而《关于调整部分征兵体检标准问题的通知》中提出,男青年每耳扎耳眼1个(地区性或民族风俗习惯者可适当放宽),不影响军容的,合格。这意味着倘若耳洞的存在影响军容,也将导致身份转变的失败。
耳垂穿孔常发的问题是感染过敏与身体异常。一是感染过敏。在打耳洞之后的缓和期,要避免与水接触,或使用消毒类产品以免耳洞愈合或感染发炎。但在实际过程中,行动者往往不太在意,造成耳洞发炎疼痛。发炎结痂后,反复流脓,对行动者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穿孔工具不卫生、打耳洞技师水平不足或方法不到位,可能使行动者被多次穿孔而遭受更多痛苦,其他身体部位有炎症也可能会交叉感染。另外,部分行动者由于体质原因而与各种金属不匹配,佩戴耳饰会进一步导致耳朵红肿过敏。二是身体异常。由于穿孔工具不卫生、出入场合甚至生活习惯都可能感染肝炎病毒、引发扁平疣和寻常疣疾等病。当然,进一步的网络民族志和文本分析也发现,打耳洞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不仅存在于男大学生群体,同样存在于女大学生群体。除此之外,肉芽肿也是常见的身体异常,主要表现为长出一个黄豆大小的红色小肉疙瘩。一些行动者不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疤痕体质而打耳洞,这种创伤性“美容”会引起局部疤痕、增生,造成局部疤痕瘤,且越长越大,即使手术切除也会复发[13]。
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分为发展性社会工作、预防性社会工作和治疗性社会工作。青少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因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在于预防[14]。综上所述,关于打耳洞的男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社会群体应当从青少年社会工作、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四个领域化解心理风险、防范行为风险、明晰社会风险以及预防健康风险。
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由于青少年文化的“批判性”,对他们的社会工作,精神上的辅导重于物质上的服务,特别需要通过适当的辅助和指导帮助他们渡过这一特殊发展期,协助他们达到自我决定和健康成长的境地[15]189。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庭辅导、朋辈辅导以及性别教育来化解打耳洞男大学生的心理风险。
一是家庭辅导。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当对其家庭展开服务,通过家庭辅导的方式,以我者与他者的优势互动改变父母刻板偏见,化解打耳洞男大学生的家庭压力。二是关于打耳洞男大学生的朋辈辅导。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与其主流观念朋辈群体进行思想沟通,避免刻板性别偏见;另一方面,也应当对其同属亚文化群体中的朋辈进行思想、行为矫正,避免其受亚文化影响而走上歧途,引发行为风险。三是关于打耳洞男大学生的个案性别教育。女性主义者以行动带动社会变迁,妇联、妇女社会工作等有关妇女权利觉醒以及能力觉醒的工作均已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工作关于性别教育,能够使打耳洞的男大学生坚持自我,认识到耳饰仅仅作为一种身体符号而存在,身体意象虽受他者影响,但理应以我者的、正向的观念去表达,从而避免将其内化为自身性别认同的偏差。若男性也愿意积极参加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社会方能超脱性别意识,以落实两性平等的观点。
经由前文关于行为风险的论述,可以认为男大学生打耳洞的行为风险主要与亚文化以及亚文化群体有关,那么从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的角度防范其行为风险最为合适。李青等学者指出,多元文化社会工作是围绕社会多元性和差异性而建构的服务模式,它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提高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应对能力,既能够理解主流文化的要求,又能够尊重其他文化的不同[16]。同时,接纳、尊重、非评判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价值原则,对打耳洞文化的理解尊重也是展开工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能力使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既了解自己的观察视角,也理解服务对象的观察视角,不会因为服务对象所秉持的文化价值与自己的不同,就采取否认、歧视的态度[17]738-746。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尊重、接纳与理解的价值观之下对服务对象展开服务,保持价值中立。其主要工作策略如下:
一方面,多元文化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外展服务接触可能或将要产生越轨失范的打耳洞男大学生,并通过矫正服务对处于边缘境地的青少年展开思想、行为干预,避免其逆强化思想品德、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具有文化能力,进行文化理解,强化自身尊重、接纳的价值观;展开文化沟通,探究其打耳洞行为产生机理;开展文化释义,强调身体符号功能,化解性别认同心理风险;进行文化引导,改变青少年认知,与主流文化接轨;最后进行文化建设,以这样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18]313。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促进社会进步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打耳洞行为是行动者经由自我选择而产生的,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扮演的角色以咨询者为主,教育者为辅。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相关求职讲座,一方面向大学生群体提供有效面试技巧及沟通策略,另一方面站在性别视角针对男大学生打耳洞等身体意象进行解释,接纳青年群体个性,同时搜集资料,了解广大企业对该类身体意象的看法,并开展服务帮助男大学生群体了解在面试中的着装要求与言行规范。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与校园武装部建立联系,详细了解大学生征兵相关政策条例,及时展开有关活动或讲座,为有需要的同学答疑解惑。最后,以研究者的身份对青年群体的身体意象展开研究,以此来改变社会大众刻板印象,助力学生就业,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促进社会进步。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是通过强调预防和健康促进,以及利用多元方法与跨专业的方式,来预防、解决和处理社会健康问题的一种社会工作服务[16]。在实践中,公共卫生范式制定的预防策略分为三类:初级预防往往是公共卫生采取的基本做法,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在普通人中;二级预防被认为范围较窄,旨在识别和干预人口中高危人群的行为;对于少数受疾病或伤害影响的个体,三级预防往往试图阻止疾病向更多人传播[19]。构建预防策略是当代公共卫生范式所倡导的主要干预方式。关于男大学生打耳洞所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同样以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三级预防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策略。
1.初级预防
微观层面,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干预策略为对想要打耳洞的男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身体管理,探索其打耳洞的生成机理,将已出现的风险案例详细告知服务对象,为想要打耳洞的男大学生提供有关其健康和计划的咨询服务。中观层面,结合社区、高校,进行导向的计划,通过讲座宣传和案例分析进行健康教育,从源头减少打耳洞行为的产生,预防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宏观层面,建立以家庭为本、社区和高校为基础、案主为中心的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社会工作者努力促进家校社联合,结合健康领域有关部门建立建成健康促进服务体系,以此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
2.二级预防
对于已清楚了解但仍然选择打耳洞的行动者,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联系皮肤科医生进行皮肤检查。检查行动者是否属于疤痕体质、耳部是否易产生炎症以及是否对金属过敏。在一切检查妥当后,行动者仍然选择打耳洞,需科普所用工具的卫生状况可能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并努力促使其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打耳洞。在打耳洞行为发生前规避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
3.三级预防
由于打耳洞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往往不具备传染性,因此,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应当以最小伤害原则为基本理念对服务对象展开服务。已经打了耳洞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健康问题的服务对象前来寻求服务时,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一是社会工作者应当习得基础的医疗知识,在服务对象求助的第一时间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减少因医疗处置不专业而引发的有关问题;二是链接有效资源,及时与家长、学校以及医院沟通,以得到对服务对象最适合、最完善的处置方式;三是在专业医疗服务结束后,为服务对象进行简单心理治疗,防止其由于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