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印在中国印章史中别具一格,既是道教文化思想内涵的体现,又是印章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教印研究主要集中在道教语境下对其思想内涵与功能的探讨,道教自汉代肇兴,其内在组织运行机制仿效现实社会制度;道教印的使用与制作是对汉印的仿照运用,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宗教性。
关于道教印的记载,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四方金印和“天道将军”一方玉印,用以“佩印通言于神人”之说。这五方印章赐予者是汉武帝,接受者是当时的方士栾大,用以“通神”;分别以“天士、地士、大通、天道”命名,体现的正是道教通天入地的神仙方术思想。道教印的印文主要体现出道教神化的思想内涵,以“黄神”“天帝”等类道教印章为主,道教以“黄神”“天帝”为具备无限法力之神,将黄神、天帝的言辞雕刻入印,随身佩戴用以辟邪、消灾、解厄,保护其身。《抱朴子·登涉》记录了一方“黄神越章”:“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只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入山林之人皆要佩戴“黄神越章”,成为当时一种流行,以黄神的名义行施驱鬼镇魔的功能;佩戴之人实际成为在人间“天帝”“黄神”的代理者或化身,可使虎狼不近其身,躲避恶神作孽。
黄神越章
黄神之印
天帝神师
天帝使者
北斗阴通天丞章
郭北十亭天严煞鬼章
根据道教印的印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大致分为四类:1.黄神类,即黄神越章、黄神之印等;2.天帝类,即天帝之印、天帝使者等;3.黄神和天帝合名类,即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4.散杂类印,即高皇上帝之印、郭北十亭天严煞鬼章等。同时,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其一,从形制来看,汉代道教印以方形为主,兼有圆形;尺寸一般在2cm~3cm之间,符合汉印的尺寸标准;材料为铜质、木质和陶泥质的封泥;多为鼻钮、瓦钮、龟钮等钮制。其二,从印文来看,道教印用字皆为摹印篆,其中“天”字的独特篆法为道教印中特见;印文皆为白文,即阴刻,有满白文或细白文;印文字数为二、四、五、六、七、九,字间或有“田”字界格;尾字有曰印、曰章者。其三,从制造上来看,有铸印和凿印之别,如“天帝使者”等属铸印,“高皇上帝之印”等为凿印。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高皇上帝之印
太山武帝神仙印
汉代道教印兼具实用性和艺术审美两个层面的意义,从道教史的角度来看道教印,其为道教之法印,并随历代道教而发展演变,形成一个完整的道教印章史;从印章史的角度来看道教印,其整个印章的史的分支,独具一格,极大地丰富了印章史的范畴。
印通天地,以人为使,汉代道教印在印章史范畴中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功用开辟出一个宗教体系印章史,人作为天地的使者,以印为信,从而将人与神祇沟通一体。通过道教印这个聚缩的微观世界,我们可以去洞见一个用文字或用图像展现的宏观的文化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