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依,王 洁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21)
亮甲山水库位于吉林省舒兰市卡岔河上游亮甲山乡,水库始建于1966年,1968年10月竣工并投入运行,1976 年开始安全加固设计,1982 年7 月竣工验收。水库于2002年进行除险加固设计,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 000 年一遇。亮甲山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618.0 km2,总库容1.264×108m3,主要由土石坝、溢洪道、输水洞等组成,是一座以防洪除涝为主、兼顾灌溉养鱼等功能的大(2)型水库,为卡岔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亮甲山水库位于拉林河流域卡岔河上。卡岔河为拉林河流域左岸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舒兰市老爷岭山脉庆岭山朱家小院屯,流经舒兰和榆树市,最终汇入拉林河。卡岔河河道全长213.0 km,河道平均比降0.03%,流域形状呈柳叶形,流域面积为3 136.0 km2,地势南高北低,以丘陵岗地面积为主,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1.00%,分布于河谷平原两侧,山地和河谷平地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10%和27.90%。
卡岔河流域暴雨常年多发生于7—8 月,原因是吉林省处于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有利于西南气流的输送,同时,台风、气旋的频繁活动也极易造成流域大暴雨。根据卡岔河流域历年降雨资料分析,一次降雨不超过5 d,常为1~3 d,一次降雨量的60.00%~70.00%主要集中在1 d。
卡岔河流域的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多发生在7—8 月。暴雨多集中在流域的上游区,主要是由于暴雨集中,历时较短,且卡岔河上游为山丘区性河流,河道比降较陡,汇流速度较快,洪水常常陡涨陡落、来势凶猛。流域洪水过程通常表现为1~3 d,以单峰型为主,特殊情况(如连续降雨)可能出现双峰型。
亮甲山水位站于1951 年设立,1956 年7 月1 日改为流量站,1966 年10 月1 日在断面上游700 m处修建水库,水库于1967 年9 月30 日合拢蓄水,原断面观测撤消,改为亮甲山水库观测站,观测坝下出流和坝上水位至今。此次采用的水文系列为1956—2020 年,其中,1956—1967 年为水文站观测资料,1968—2020 年为水库站观测资料。
亮甲山水库以上有响水水库和太平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响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76.3 km2,始建于1966 年12 月,1969 年合拢蓄水,1974 年10 月竣工,该水库从1972 年开始有观测资料,大部分年份没有洪水要素摘录资料,此次采用系列为1972—2020年。太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09.0 km2,该水库始建于1956 年10 月,1966 年7 月竣工,无任何观测资料。
亮甲山水库自2002 年除险加固设计后距今已有20 余年,此次将水文系列延长至2020 年,对水库开展设计洪水成果复核工作。根据《亮甲山水库2018 年洪水调度方案》,将亮甲山水库汛期划分为3 期:前汛为6 月1 日—7 月10 日,主汛为7 月11日—8 月20 日,后汛为8 月21 日—9 月30 日。
4.1.1 历史洪水及重现期
根据《吉林省洪水调查资料》《吉林省场次洪水》等文献资料记载及多次洪水定量进行调查和访问工作,沿河段共访问村屯4个,被访人数近40人,共指认洪痕13 处,其中,1909 年3 处、1936 年10处。经分析,历史洪水顺位为1856,1909(878 m3/s,较可靠),1936(749 m3/s,较可靠)[1]。由于1856 年洪水没有定量,且可靠性较差,不予采用。此次将1909 年洪水按1909 年以来的首位洪水处理,重现期为112 年。
4.1.2 洪水系列的还原
2002 年,《吉林省舒兰市亮甲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分别对亮甲山水库、响水水库和太平水库观测资料进行洪水还原。其中,响水水库采用水库观测资料还原;太平水库因没有观测资料,除险加固阶段还原借用响水水库的入库与出库水量,用面积比的方法推求太平水库的入库与出库流量;亮甲山水库入库洪水成果通过亮甲山水库出库及响水、太平两水库蓄水变量还原计算得出。响水、太平~亮甲山水库(下文简称亮~响太)区间洪水还原分为两个部分:1956—1967 年,由亮甲山水文站实测资料与响水、太平两水库入库流量作差的方法得出;1968—2002 年,由亮甲山水库入库流量与响水、太平两水库出库流量作差推得。还原公式:
式中:Q入为水库入库流量,m3/s;△V为前后时段库容差,104m3;△T为前后时段时间间隔,s;Q出为水库坝下出流量,m3/s。
4.1.3 设计洪水复核
亮甲山水库在除险加固时,最终采用了亮甲山水库控制,亮~响太区间为主,响水、太平水库相应的组合方案,因此,此次主要复核该组合方案的设计洪水成果。亮甲山水库和亮~响太区间洪水参数依据还原后洪水系列及洪水调查成果,采用矩法公式计算洪水统计参数[2-4]。洪峰流量按不连序系列计算,各时段洪量按连序系列计算。
式中:PM为第M项特大洪水经验频率;M为特大洪水序位;N为历史洪水调查考证期;a为特大洪水个数;Pm为第m项洪水的经验频率;m为洪水连序系列中的序位;n为洪水连序系列项数;l为从n项连序系列中抽出的特大洪水个数[5,6]。
采用P-Ⅲ型曲线目估适线[7],洪峰流量Qm、1 d 洪量W1d、3 d 洪量W3d按照Cs=2.5Cv的倍比关系计算,7 d 洪量W7d按照Cs=2.0Cv的倍比关系计算,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设计洪水复核成果比较表
由表1 可以看出,此次设计洪水复核成果均比除险加固阶段有所减小。为延续工程设计洪水的一致性,且从保证水库安全度汛的原则考虑,此次亮甲山水库设计洪水复核推荐采用《吉林省舒兰市亮甲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设计洪水成果。
4.1.4 设计洪水过程线
由于亮甲山水库、响水水库及太平水库近年来未发生较大洪水,故此次设计洪水过程线仍采用除险加固阶段过程线成果。亮甲山水库控制与亮~响太区间选用1965 年8 月1 日—8 月7 日实测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洪水历时7 d,时段为3 h。采用分时段同频率控制放大法求得设计洪水。根据实地调查及2002 年洪水的分析,响水、太平水库至亮甲山水库传播时间分别采用6,3 h。
分别在前汛、后汛期内按照天然洪水系列统计Qm,W1d,W3d,W7d,设计洪水采用系列为1956—2020 年,共计65 年,洪峰、洪量均按连续系列计算,理论频率曲线采用P-Ⅲ型曲线,根据适线最佳原则调整各时段洪水参数。前、后汛设计洪水成果见表2。
表2 前后汛设计洪水成果表
亮甲山水库前、后汛洪水地区组成采用方案与主汛期一致。根据典型年洪水过程线选取原则[8],选用峰高量大、对工程最不利的来水过程作为典型。因此,前汛选用2013 年6 月30 日—7 月7 日实测入库洪水过程作为典型,后汛选用2020 年9 月6日—9 月13 日实测入库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历时均为7 d,时段为3 h。
设计洪水复核工作不仅是水库除险加固设计的依据,同时,在水库防洪度汛中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随着水文资料系列的延长,水文计算的方法更加全面与成熟,定期对水库进行设计洪水复核也使得计算结果更加趋于可靠。本文不仅对原有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复核,还根据水库最新调度规程补充计算前、后汛设计洪水成果,在满足防洪度汛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调度与利用水资源,为水库日后的水资源管理与发展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