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理应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追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正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凡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首要条件,应该是立足实践、面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时代面对的问题和以不同方式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而奋斗。”[1]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是一种有明确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思政课实践教学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
情感在信仰生成和维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信仰情感是人们在信仰中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体验和情绪感受,它不是基于对信仰体系的知识和理解,而是源于直觉、感觉,源于对生命的本能或天性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维系信仰稳定的至为重要的精神因素。”[2]一般来说,信仰情感难以通过书本知识生成,个体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情感上的真实感受。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信仰体验的一条重要路径,教师通过提供体验式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从内心深处思考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责任和担当,从情感上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信念的体验、理解和认同。譬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基地参观,让大学生更为密切地贴近英雄人物、认识历史事件,更为深切地认识红色精神和党的宗旨作风,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信仰来自感知,定型于信仰态度的养成。“信仰态度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所持有的相信、尊重和奉行程度的主观表现。”[3]信仰态度的养成,不仅需要对信仰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更需要有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比较的机会,并在比较中鉴别、辨析,坚定对信仰的认识。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信仰观念的一个检验场,它以现实环境为基础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丰富的机会。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把理论观点与实际生活比照,帮助学生分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等的区别与界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肯定的、信服的和推崇的态度。当然,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具备历史的眼光,可以放眼社会主义历史演进,放眼建党以来党带领人民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头所进行的艰苦卓越的伟大实践,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侵袭,在比较鉴别中坚定科学信仰。
信仰的真正确立在于信仰行为的形成。信仰行为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信仰行为不应是一时一地而采取的行为,而是应长期坚持不懈的行为。”[4]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保持行为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是信仰行为形成的基本体现。
实践教学是信仰践行的重要平台,重点在于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不间断地把对科学信仰的认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引导大学生养成在实践中践行科学信仰的认识习惯和思维习惯,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行动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经被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就变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广大青年更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信仰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信仰教育功能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些高校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文件精神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
1.过于强调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应用性功能,缺乏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正向转化的引领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些应用性功能(如进行社会调研、提升合作意识等),但它的核心功能是进行信仰教育。是否有效进行价值引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一般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区别。
2.过度强调信仰的超越性,没能正确引领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在解决世俗生活问题方面的独特魅力,导致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不接地气,缺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3.过于强调信仰的政治价值,没能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个人人生信仰建构方面的价值,导致一些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为一种单纯的政治信仰而选择了价值疏离,缺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和个人发展结合的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凸显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同时,它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较为粗放,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具体表现为:1.缺乏统一的组织机制。当前,有的高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管理,有的归口学校学工部门组织管理,有的归口学生所在二级学院组织管理。2.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形式,从实施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制度遵循。3.缺乏精细的评价机制。当前,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考核和评价较为单一,往往把作为结果呈现的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实践活动总结等作为基本的依据。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相比课堂教学有了较大拓展,这就对课程建设和指导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宣传干部等。他们中的一部分,如,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宣传干部等,学科出身、知识背景等比较多元,并不天然具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即便是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未必具备较强的胜任力。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师资上也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导致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可能在形式上更加精彩,在内容上更有深度,但毕竟只是部分学生的参与,没有实现全员参与。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性的认识实践,“其本质职能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自为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今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信仰教育为主线,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信仰教育功能。
在教学理念上要切实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信仰教育功能,努力做到:
1.处理好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关系,做好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衔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应当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做好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的衔接。具体说来,应当将理论教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力争把理论讲透彻、把方法用恰当,做好信仰校验的充分准备,以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所迷惑的问题进行恰当地引导,进行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对话,进而实现由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升华。
2.找到科学信仰与日常生活对接的桥梁,处理好信仰的超越性与世俗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超越性,即,通过改变现实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具有世俗性,它在解决世俗生存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的政治信仰”,[6]在于把政治信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跟随共产党的根本原因。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和解惑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变晦涩为通俗,找到科学信仰与日常生活良好对接的桥梁。
3.指明科学信仰的人生观参照意义,处理好政治信仰的培育和个人人生信仰建构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政治信仰色彩,这一点毋庸讳言。培养大学生群体科学的政治信仰,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具有人生观参照意义,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人生意义的探寻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中所思所想所惑,探索、解释、说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路径。
1.明确组织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需要强化其课程性。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更为合理,其主要指导者应该是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在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应当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课表,有专门的时间安排、确切的资金投入,完善组织机制建设。
2.完善运行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应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做出统一安排,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管理文件,确保从组织设计、选题论证、活动开展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制度可以遵循。同时,需要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譬如,制定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守则,让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行为遵循;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深入了解;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管,适时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3.优化考评机制。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在对实践教学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严格约束来体现。其次,要构建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把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结合起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加分,对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惩戒。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将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技能、管理能力等列入考核指标,作为其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依据,是看他们是否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信仰引领功能。对指导老师来说,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主要是增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1.坚定信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诚信仰者,做到真懂、真信、真学,然后再凭借自身信仰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大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行树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2.提高学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学养,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在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当努力“成为理论战线的战士,成为既有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又有战斗意志的理论战士”,[7]以广博的学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3.关注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应当具有社会关怀精神,具备较为系统的社会调查能力,能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带领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指导教师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学工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党、团组织等力量,构建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且层次清晰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合力育人机制。这样,既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又能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部门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兼顾“质”“量”,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师资供给。
总之,信仰教育功能的强化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客观指向。各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信仰教育功能的提升为核心目标,努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