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2023-09-25 07:10:16张澎吕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医者医德中医药

张澎 吕凌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 110847

0 引言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者、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创新者、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中医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要求医学生既要有济世救人之术,又要有仁爱救人之心。中医药院校应该精准确定中医药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传统中医药学处在与现代医药学同频共振的发展大势下。屠呦呦受中医典籍启发,提取出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2020 年暴发的新冠疫情,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第三至第八版国家诊疗方案临床一线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发病率、转重率及死亡率。中医药成为“中国方案”的特色优势,用切实疗效让世界信服,说明中医药在任何年代都可以为人类卫生健康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我们必须要把中医药发展放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来谋划。这一进程中,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服务的职责和使命,让“传统增值”的关键就是培养医者仁心的中医从业者。因此,总结中医医德文化精神的守正创新规律,探寻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中“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双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 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协同育人的意义

《论大医精诚》中用“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形象地表述了医术和医德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中医药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医术与医德的协调统一,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赋予中医药教育的伟大使命和重大课题。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众多思想政治课都融入中医药相关专业知识,中医的内经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解剖学等众多课程纷纷引入思政教学元素,但学生在常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较难产生兴趣,医学专业知识很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名医传统思想的精神特征;其次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展示中医药的优秀文化成果,汲取名医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精神文化,坚定学生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职业理念,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立足中医药专业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强化中医药文化治未病的思想全面渗透,牢牢把握专业成才和政治过硬的共通点,以构建全员、全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 深入挖掘以名医为代表的“大医精诚”的思想特征

《黄帝内经》中明确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否则“灾害至矣”,又说“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以名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德思想不仅包括治病的精辟论述,还蕴含着深刻的修德与治人的思想,我们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人物思想,简要归纳了“大医精诚”的思想特征。

2.1 医者的自身修德:“端正淳良、恬淡自守”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言:“乐恬澹之能……此圣人之治身也。”唐代医者孙思邈《论大医精诚》中有云“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即是说在诊疗过程中,要排除私心杂念,淡薄功名利禄,专注于看病诊脉。“不得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反对追名逐利,要正本心,修德行。宋代张杲强调“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之“五戒十要”篇,全面系统地列举了医者行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医者仁心,“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这些医家都明确医者要树立淡泊宁静、不图名利、心清气正的价值观。

2.2 医者的职业准则:“普同一等,仁爱救人”

在中国传统师承的教授医学方式中,授业者首先考查的是学生的德行,“非仁爱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 故称仁术”,“仁”是医学道德的核心思想,“医术”常被称为“仁术”。这种“行善利他”的仁爱思想影响在医德的传承中受到所有医者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医者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唐代孙思邈全面地论述了“生命至重”的价值观、“救世济人”的医生职责,提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把“仁”作为评判医生操守的基本标准,将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明代陈实功作为一名医者不但对贫苦患者赠医赠药,还将医家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关怀众生的大爱。据记载,他造义宅赡养族人,修路建桥,建祠祀贤,增置养济院义田,至于施棺瘗骨,焚券赈饥诸义举,难更仆数。陈实功对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感同身受,体现了医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重视,充分展现了医者大爱无疆的精神。

2.3 医者的行医治学态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务工作者要保持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医风。东汉名医张仲景本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原则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并对当时的医风进行了批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孙思邈也首先强调“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清代叶天士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按照“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要求自己,尊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精神,遇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拜为老师。据记载其少年时期,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师门深广,博采众家所长,最后他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新途径,最终成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

3 “习业”与“精诚”的协同育人教学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医家共有557 人,其中传说人物8 人,历史人物449 人,著书立说更是数不胜数,这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选取代表性医论、医话、医案、典故,结合现代医学生的培养需求,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引导两方面,发挥中医药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实现全程育人的培养目标。

3.1 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医学名家的案例和事迹

在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名医案例,以古鉴今,以史为镜,深刻挖掘先人著书立论的初衷,训练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明辨是非能力。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组织学生讨论本句的主题,使之懂得生命的宝贵,如此才能更加珍视生命,树立挽救生命,使病人免于病痛侵扰的职业理想。再如选取孙思邈《千金要方》为讨论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挑选为研读讨论对象,让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两篇的差异,推测孙思邈将“大医习业”作为开篇的用意,体会孙思邈告诫后人欲成大医,不仅要有苦读精研的匠人之心,更要做个“大慈恻隐”的仁人的用心。

3.2 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医学典籍内涵

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蕴含的职业理想与医者情怀;学习张介宾反复研读《内经》三十余年编著注书《类经》孜孜不倦、至精至微的治学态度;《内经》之中也有“每旦读之”(《素问·玉机真藏论》)、“自强于学”(《灵枢·禁服》)等言论。面对患者更应严肃对待,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的医学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理想。

3.3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

1)医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在传统医德理论基础上守正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医学生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过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引导学生用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助力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参加中医文化进校园服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现在国家正在推进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选调各学院的优秀教师、学生担任博物馆的宣传志愿者、担任中医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员,在给少年儿童科普的同时大大调动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对于中医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热爱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信念,增强师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将大医精诚和爱岗敬业的精髓深深地根植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

3.4 充分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博物馆的隐性育人功能

课堂教育是以文字和语言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而博物馆教学则是以文物、标本等实物为主,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充分显示了它在文化育人、隐性教育中的优势。

博物馆教学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使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在学生面前立体化,易于接受,具有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特殊教育效果。通过博物馆的教育教学能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不会感受到专业课程的复杂,也不会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枯燥。可以在博物馆内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活动,如设置小型针灸人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针刺穴位;再如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中药制备的过程,邀请名老中医讲述中医传统经典,在传授中医药知识与诊疗经验的同时,让学生学习这些专家学者严谨治学、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更好地受到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现代的医疗模式需要中医学子能够古为今用,中西并重。总结中医文化与思政育人的守正创新规律,是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常识、回归初心的有效实践,是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具备优秀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对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践行,更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医者医德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4
我是医者
草原歌声(2020年1期)2020-07-25 01:45:18
非常医者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