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菲 秦海霞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课程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资源、探索高效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为做好病理学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校病理学教研室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第一抓手,明确专业岗位培养目标,大力提升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教学资源发布渠道,并且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病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改变,从而解释疾病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联系,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然而该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广,理论知识抽象乏味,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更加适应在新教育形势发展下的医学类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落实学校“质量工程”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人力保障。病理学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团队结构科学合理,有重点有措施地从业务教学、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技能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岗前培训、实行导师负责制、开展教学竞赛、进行教育理论讲座、鼓励外出深造进修、帮助申报科研课题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布局优化合理、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跨学科研究型专业教学团队,同时为后续课程建设奠定一个雄厚的师资基础。
坚持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2],强调课程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合理精选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学生够用实用为原则,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实现“三个衔接”,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纵向衔接,教学内容与助理执业考点衔接,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岗位需求衔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3]。因此我们多次修订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
病理学课程理论知识普遍复杂化和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传统型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理解和掌握知识,鉴于此,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病理学教研室依据“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实施方案的要求,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广泛推进“课堂革命”。将老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研讨,将其作为主要研究主攻方向形成课题。并以此为依托,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反思评价。例如:病理学教研室于2021年申报了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尝试在课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目前研究并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职教云、学习通平台载体构建网络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TBL(Team-based Learning)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还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往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中教师应积极探究多种新型、高效便捷的教学方法[4],使得学生真正将课堂知识和临床实践衔接起来。在综合采用情景导入式、比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BL)、以临床经典案例为问题导向的教学(CBL)、小组合作学习教学(TBL)[5]等,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贯性、衔接性。例如,讲解总论时可增加各论中疾病案例,讲各论时贯穿总论内容。教会学生学习病理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3.3.1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病理学主要研究病变器官的形态变化,通过观察病变器官肉眼和镜下形态结构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大量网络教学设备辅助于教学。合理利用图片、视频,将镜下微观的改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理论描述变得形象化,深入浅出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解。比如用正常组织结构图片和病变组织结构图片对比,能让学生迅速精准地掌握疾病形态结构改变,帮助学生识别异常的病变部位。合理巧妙地利用教学视频、动画模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肿瘤转移过程,直观清晰地呈现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兴趣度。
3.3.2 依托校园平台,创建第二课堂——网络教学
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突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与示范性,突破课堂教学的地域、时空限制,丰富教学资源传播渠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可有效发挥共享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把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微课录像、标本切片图库、典型病例等内容全部放到网上。我们制作的全套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像、声音为一体,涵盖了整个病理学授课的全部内容,配有的大量高清彩色图片视频和动画,使理论知识能以更直观动态的形式呈现并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病理学课程自学深造的良好的平台[3]。
病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课程,实验室教学平台建设是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我校多年来不断对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改革。病理学教研室购建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大体标本、切片数字化查询系统,为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以形态学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为依托,结合临床真实案例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变特点。
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网络化学习平台[6]。教师要精心挑选、制作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病理视频或者图片,课前利用平台推送给学生,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学,提高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探讨病理变化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点,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增加及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真实病例的讨论,可以为学生重构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病理改变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其充分理解病理变化与临床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
同时积极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实践空间,如开放大体标本和切片实验室,组织学生对病变标本和切片进行识别,并手工绘制镜下病变图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病理学课程建设要与教材建设动态结合。我们优先选用国家级优质教材,坚持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编写了符合我校教学实际,适用于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考核题库等配套校本教材。建设一套适用于专业岗位、切合执业医师考点的课程系列教材。鼓励并支持主讲教师与医院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病理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课题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不断挖掘、探索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7]。教师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起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思政体系。例如,结合当下的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要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结合义务植树活动学习植绿护绿、关爱自然的理念,弘扬塞罕坝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以科研推动课程建设,以科研促进课程建设,鼓励教研室教师积极申报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项目成果,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课堂教学的优化。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建设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改革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课程网络化等方面的融合,形成课程建设体系,使本课程真正成为精品课程,并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