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 兰州 730000
21 世纪互联网技术爆炸性发展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高速提升,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图书情报界掀起了一场“开放存取运动”,使得学术资源存取方式、学术交流和资源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而是更加追求海量的信息能有序组织、智能跨库检索。这种需求下,不但对图书馆的业务技术提出挑战,而且也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至此,机构知识库映入各界学者的眼帘,并迅速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准确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机构知识库有不同的认知与诠释,因此到目前为止机构知识库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些学者分别从功能、结构等多维度对机构知识库概念进行过阐述,如Raym Crow 和Clifford A.Lynch 指出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或者多个高校团体智力成果的数字集合,对本机构用户的数字化资源进行传播与管理的一个服务平台[1]。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在国内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吴建中于2004 年发表了一篇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这是机构知识库在国内被首次提及,他提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主体是以图书馆为主[2]。到2010年庞弘燊等人发表第一篇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案例论文[3],机构知识库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概括起来,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又称资料库、成果库、典藏库等,是由特定机构(如高等院校、研究所,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起来的,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对学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存放并长期保存在机构内部所产生的各种数字化资源,按照一定的开放共享标准和交互协议,进行机构内外用户共享和交流的平台[4]。
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肆虐,医学领域特别是中医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学术成果也呈爆发式增长,传统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转型和挑战。笔者对现有的中医药高校机构库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推进全方位服务型机构知识库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笔者用“中医药大学”关键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及图书馆相关系统获取中医药类高校23 所(不包含综合类高校的医学院),并逐一对每所中医药类高校机构知识库进行查找,共有13 所高校机构知识库可以正常访问或处于建设状态,普及率为56.5%。在查找中发现,目前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访问有三种情况:
1)提供了机构知识库的链接,但只允许校内网络访问,校外网络无法访问,完全看不到内容;
2)正在建设中,处于未发布状态;
3)校外网可以正常访问,功能完善且数据更新及时。
根据目前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现状分析,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比例相较其他综合性高校本身就低。在查找的23 所中医药类高校中,仅有9 所高校的机构知识库真正建设并正常发布,实际建设比例约为39%,如此的建设比例不容乐观,同时,已建设好的机构知识库由于长期未得到有效维护,而导致无法正常访问。这就反映出了建设经费与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任何一个资源平台的建设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机构知识库也不例外。机构知识库从建设初期元数据建立、平台设计等,到建设中的资源采集、整理等,再到后期系统维护与更新,人力资源投入,都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也成为现在制约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述中医药高校中,已经正式发布的机构知识库普遍存在内容单一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采集到的资源内容单一,以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为主,本机构的教学资源、预印本较少,尤其是灰色文献太少,虽然灰色文献未经出版,但是它的呈现形式与内容较出版刊物更为丰富,再加之有更快捷、新颖的特性,能更广泛地被用户所使用;
2)资源呈现形式单一,以文字、图片为主,演示文稿、音视频资源较少;
3)由于内容审核制度及认领规则不够完善,致使被收录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的存在人、文不符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机构知识库的整体质量和声誉。
目前,从已查找到的9 所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中可以看到,功能实现比较简单,用户能在机构知识库进行信息浏览、检索,同时对于需要的信息进行上传和下载,缺乏诸如中医药资源推送、学术成果统计等特色服务。换一个角度来说,当前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就是文献数据库,没有更好体现知识库的特色功能。虽然个别机构知识库有资源推送服务,但是由于用户需求模糊导致推送的资源欠缺针对性和准确性,使得个性化推送服务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用。另外,机构知识库的开放性不强,只面向本机构师生开放,没有真正做到知识联盟与资源共享,国际化程度不高。而且平台缺少互动功能,用户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在国内机构知识库虽然不断建设,但是很多都是运用第三方公司开发的统一模板进行套用,对本单位的文献资源直接机械性收割,既没有突出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特色,也没有真正论证模板的合理性及文献资源的质量,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等方面考虑尚少,机构知识库建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因此,建立机构知识库评价体系非常必要,科研管理部门、教师、医护人员、科研团队等,在收录各类文献、统计分析准确度、查询资料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从而有效提高机构知识库的利用率。
对于机构知识库,服务基础是用户需求,有各类用户共性的需求,也有少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有:教师(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学生(本科生、研究生)、职能部门人员、校外人员4 个大类。因此,要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知识体系,实现信息的互通互享,根据各类用户需求进行机构知识库服务体系的建设。
资源是机构知识库能否实现有效价值的重要保证。目前,机构知识库资源获取主要有三种途径:
1)用户主动通过机构知识库平台将个人科研资料进行提交;
2)用户将个人研究资料提供给平台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统一上传平台;
3)通过各类资源库开放共享,由管理人员统一在开放资源库中进行获取,再由相关用户认领。
因此,无论是管理员上传还是用户自己上传的资源,一定要做好内容审核,在保障内容丰富的同时确保平台健康、有序地发展。
另外,用户主动提交上传会受到自身时间、平台操作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使得用户愿意主动上传,并且要简化平台操作,不要让烦琐的操作过程使用户上传失败。再者,管理人员应将采集到的内容进行合理归纳、有效监管,特别是对于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灰色文献资源,要保护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面向的大多数用户是中医药方向的研究者,因此,机构知识库可以作为用户与其他部门、用户与医疗机构间增加协作交流的互通平台。同时,根据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计划、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机构知识库的推广和有效利用工作。高校也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鼓励学科馆员、教师、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相互学习,将机构知识库建设与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结合起来,让全体师生认识到机构知识库的价值,实现各项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5]。同时,可联合科研能力强的学者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组建专家系统,为用户提供并推送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中医药高校主要以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主,应合理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学相关人才,鼓励技术人才与图书情报人才相互协作,对机构知识库管理人员要合理筛选,定期培训,打造机构数据库专业团队。科研机构与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共享机制,人员与软硬件合理安排,共同维护机构知识库的服务效果。
机构知识库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平台本身的完善,只有机构知识库平台能保持强劲的稳定性,才能使用户有较好的体验感[6]。资源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资源,例如,教师、医护、科研人员群体需要文献、教学内容、科研动态等;学生群体不仅需要文献,还需要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往届试卷、导师研究方向等信息资源;职能部门人员一般需要日常工作中的相关数据资源,如存缴内容的数据、校内教职工的考评数据等;校外人员也需要文献,特别是中医药类的特色资源等。不仅应有文字形式的资源,还应有演示文稿、音视频等。
资源丰富但是不能杂乱无章,体验感是用户使用之后,对于平台最基本的感受,体验感差的平台往往无法久存,只有让用户可以轻松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才能激发用户的长期使用欲望,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平台建设时充分考虑良好的界面,包括模块的有序化和合理化,背景颜色、字体、字号等。同时,要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和使用反馈,及时对机构知识库进行维护与更新,保证平台平稳长久的运行。另外,用户间的互动性也是平台可持续的重要因素,需要针对各类用户开展思想交流、头脑风暴、特色资源推送、在线答疑等服务[7]。
大数据背景下,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不仅是资源有效存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机构自身科研实力的重要平台。高质量的机构知识库能够为师生学习、科研带来积极促进作用,尽管我国中医药高校的机构知识库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服务教学科研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际建设中,应结合不同用户类型,根据中医药发展特色,满足以学者、医者为中心的学术圈需求,建立资源互享、学术互通的中医药高校机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