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规模巨大。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成了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专门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机构较少,养老服务标准欠缺,照护人才缺乏,这都是养老服务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年前,25岁的李瑊妮就看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毅然从医院工作转向养老护理事业。如今,北京、上海很多养老机构的院长、负责人都是她的学生。
[因势而动,投身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事业]
最开始,李瑊妮的人生轨迹与养老服务行业并无半点交集。在南昌大学护理专业就读的她,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家医院当护士,爱学、爱问、爱总结的她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记录工作中学到的点点滴滴。她勤学好问、踏实本分、热爱分享,很被领导看好。不久后,领导就让她负责科室里的带教工作,教新来的实习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业生涯有这样的开始,都会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走下去。有一次,护士长和她打趣说:“看你带实习生的认真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学老师在上课呢。你很适合当老师。”听到这话,李瑊妮微微一笑,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天天面对的就是老师。她放学回到家,就像换了一个教室一样。她对老师这个职业特别熟悉,而她那时想到的,是做一份自己觉得新鲜的工作。
那段时间里,到科室实习的都是大学生, 他们平时在学校上的理论课多,来到医院实习,又碰上李老师这么一个细心、爱教的“大姐姐”,实操能力提高得很快。在实习结束时,他们纷纷向李瑊妮表达感谢和不舍之情。那一刻,李瑊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原来,相比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教老师”这一身份让她看到了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
那时,李瑊妮刚参加工作,在工作之余,经常关注社会新闻。早在读书时,她就关注到中国老龄化情况。“在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变老趋势正在以奔跑的速度向前发展。2009年10月26日,在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国正式启动了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研究,以积极应对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危机。”看到了养老护理行业广大前景的李瑊妮,认定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在未来一定是紧缺人才,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于是她萌生了去职业学校当老师,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念头。2010年,李瑊妮看到江西省民政学校招聘养老护理专业教师的信息,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了进去。
[开荒拓土,建立养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2010年,全国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并不多,而江西省民政学校2007年便开设了此专业,是全国首个开设此专业的中职学校。李瑊妮刚到学校时,发现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基本上都是按照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的。但是因为专业开设得早,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少,只得自己慢慢摸索。
那时,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已进入就业市场,李瑊妮想知道这些学生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于是想办法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参加工作后会有落差。他们认为自己学的是护理专业,应该是要当护士的,面对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去关注他们、怎么去跟他们沟通、怎么去应对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时她才发现,在专业课程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弱化了,没有体现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的特点。
2011年,李瑊妮决定成立养老护理大师工作室,以构建养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探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那段时间,李瑊妮与工作室成员走到养老护理工作一线,做了大量的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逐渐新增了“老年人沟通技巧”“老年人心理护理”“养老护理技术”等课程,重点突出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特点。
除了江西省民政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李瑊妮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江西省民政厅培训中心养老护理员培训师,负责培训一线的养老护理员。为了紧跟养老护理专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她每年承担至少10期省内各类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培训教学工作,并经常深入养老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此外,每年寒暑假,她会带领工作室成员到养老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一是为了不与一线脱节,二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发现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
依托工作室,李瑊妮带动团队教师积极投入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事业,通过培训、讲课、技能传授、技术研讨、竞赛指导、师徒结对、校企合作等方式,帮助团队教师熟悉养老护理专业标准、技术规范及实操流程,积累和培养出了一批业务精湛的教师。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及成员获各类奖项90余项,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2项,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了《江西省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并拍摄了《养老护理员实操技能》视频。
在李瑊妮的专业引领下,江西省民政学校作为全国首个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先进的养老护理理念,他们凭借专业的养老护理技术得到了养老机构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在实习、就业中体现了专业优势。
[潜移默化,转变学生观念]
当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逐渐建立起来后,专业教学步入了正轨。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李瑊妮发现学生在学校进行模拟人训练时,比如给老人翻身、扶老人坐到轮椅上等技巧一学就会,但是到了实习时,到养老机构才发现,这些学生都不敢碰老人,都有抵触心理,尤其是看到衰弱的老人、体重比较大的老人、有压疮的老人时,学生都很害怕,害怕弄伤了老人。李瑊妮的教学陷入了一个困境:在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怎么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敢走近老人,并在毕业后愿意到一线做养老护理工作?
她想到自己以前在医院带实习生时也是这样,学生平时都是在学校的实训室里训练,结果真正到了工作一线,还是有恐慌心理,不敢上手。她意识到,要让学生不害怕做养老护理工作,平时在学校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接触老人。于是,她在平时的课程中融入大量的實践活动,推动学校与南昌市青云谱区的社区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长期定时、定点开展养老护理专业服务,还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老人个案管理模式。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一直到毕业实习。
每周二、周五下午,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在青云谱区陶陶然养老公寓、青云谱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做养老服务工作,从读报陪伴、打扫卫生,到基础生活护理、基础康复护理、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和咨询、心理护理及情绪管理、老年人能力评估及改善建议等。每周六上午,学生先去章金媛爱心奉献团服务站,听取各大综合型医院老师的授课,再去南昌市各大社区,入户给老人测血压、量血糖,向社区居民传授急救、保健按摩知识。每周六下午,学生去南昌市第一医院老年科病房,对老年人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开展整体护理。服务结束后,针对所服务老人的评估情况进行个案汇报,接受导师们的点评与指导。
在养老服务实践中,老人看着这群与自己孙辈差不多大的孩子,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看待,给予他们很多关怀,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他们。学生们觉得这些老人很像自己的爷爷奶奶,距离感和抵触心理也慢慢消失。经过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慢慢地认同养老护理这一专业,很多学生离校实习去了,和这些老人的联系也没有断。
17岁的蔡佳琨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了许多。他当初来学校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时,完全是由父母安排的,他对这个专业不是很看好,这个专业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是经过每周去张奶奶家做志愿服务后,他的观念慢慢地改变了。“看到这些老人,有的腿脚不方便,有的没有人照顾,我很难受。我想为他们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年,他还是对接张奶奶家服务小组的“小跟班”之一。今年,他已经是这个服务小组的组长了。经过这一年的实践服务,爱和责任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再过一年,他就要毕业了。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这一次他有了清晰的规划:先参加单招考试,进入高职后,继续攻读养老护理或医学专业,毕业后朝着“医养结合”方向发展。
同样在社会实践中感触颇深的还有陈晶。刚参加社会实践时,她对接的是一位身体有压疮的爷爷。这位老人家庭条件比较好,请了护工在家里照顾老人。但是由于请的护工缺乏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压疮进行处理。半个月后,老人离世了。听到这一消息的陈晶心里非常难受,立志要学好专业技能,毕业后投身养老事业。“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食疗、拔罐、推拿等护理技术,正好用到了患有水肿的母亲身上,非常有效。”家人知道陈晶在这方面有所长,便经常找她帮忙。一次,陈晶的奶奶生病住院了,原本准备请护工的家人便找来了陈晶,让她运用专业知识照顾奶奶。没想到一个多星期后,老人的身体状况便大有好转。现在,一到寒暑假,家里的老人就盼着陈晶回家给他们提供专业服务。“以前,家人都觉得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一件非常不孝顺的事情,但是他们现在不这么看了。真正的孝顺是针对家人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专业的、有效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提供亲情关系。”家人的养老观念在陈晶的影响下正慢慢发生变化。
“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有2.49亿老年人,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万名。”为了让学生看到养老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李瑊妮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当下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时和学生分享学长的职业发展案例。学生经常听到毕业后的学长被评为“最美养老护理员”“最美基层民政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等,再加上中职升学通道被打通,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看到了它的前景,坚定了走这条路的信心。
如今,李瑊妮的学生已逐步走上院长、主管等管理岗位,成为各大养老机构的骨干力量,学生未毕业就被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和江西省内各养老机构预订一空。她教过的学生100%获得养老护理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专业对口率100%,毕业生在各地养老护理行业工作。她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的养老事業尽绵薄之力,也想着,未来自己老了,能去学生开办的养老院,享受专业、有品质的养老服务。
(摄影:胡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