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张瑞芬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我们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饱含深情发表重要讲话,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让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更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伴随着全省上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铿锵足音,1月11日至16日,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和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西安举行。今年的省两会,是一次换届大会,对于团结鼓舞全省人民在今后五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月12日上午,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隆重开幕,代省长赵刚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刊记者对省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以数据与图表的方式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实干奋进 陕西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牢记嘱托、实干奋进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陕西高度重视,总书记三次亲临考察,给予我们方向指引、实践指导,关心之切、厚爱之深、期望之重前所未有,全省干部群众倍受激励和鼓舞,倍感振奋和温暖,倍增信心和力量。
五年来,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围绕“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体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推动各项事业发生本质性变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历史性跨越。
五年奋斗历程,深刻体会“五个必须”
● 作为陕西干部,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 作为西部省份,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 作为人民政府,必须在厚植为民情怀上始终不渝
● 作为文化大省,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上扛起责任
● 作为红色传人,必须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上作出表率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来,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综合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4位
● 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光伏制造业产值近千亿元,汽车产量从61万辆增加到130万辆
● 生产总值超过两百亿元的县从10个增加到19个,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 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承诺制”试点改革,出让“标准地”174宗1.72万亩
●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有企业总量实现翻番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8.53%、达到639.3亿元
● 自贸试验区33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长安号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
● 建成高标准农田2011万亩,种粮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 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5万公里,93.5%的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 11项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峁、芦山峁、杨官寨、太平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原创性贡献
●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省图书馆新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秦陵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
绿色本底不断厚植
● 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设立
● 黄河干流105个排污口完成整治、国控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 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 以推动就业创业带动群众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居全国第3位
● 加快建设健康陕西,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儿童(西北)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建设
● 全面兜牢保障底线,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6%、60%
过去五年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全省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
预计将超过3.2万亿元
较2017年净增1万亿元以上
人均GDP超过8万元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工业增加值达到3311亿元和1.3万亿元
分别较五年前增加65%和57.9%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9万人
物价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2022年 稳中求进 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是本届政府收官之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多轮冲击,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各项工作难中求成,经济运行实现逐季回稳、稳中有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
综合施策推动经济质效提升
● 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272.7%,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和12%左右
● 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效能,全省75所高校院所实施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蓄积发展动能
●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39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
● 预计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37.6%和17%
多措并举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 城镇新增就业42.9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1.9%
● 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2%
积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 持续实施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全省营造林703万亩
● 全省河流水质总体达优,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 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
● 西汉霸陵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标本兼治守牢安全底线
● 成功应对17轮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实现洪涝灾害、森林防火两个“零伤亡”
● 信访事项和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8.7%和98.52%
勇毅前行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要目标
全域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明显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显著提升。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跃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一批陕西特色的标志性产业链全国领先。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各类生产要素在陕西自由流动、高效聚集,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上市企业数量实现翻番,营商环境便利度稳步提升。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带一路”五大中心能级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明显提升
人民群众生活展现新气象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4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持续缩小。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医疗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美丽陕西建设取得新突破
秦岭、黄河流域等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
职责明晰、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持续增强,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五年 这些新目标催人奋进
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
能源综合保障能力达到6.8亿吨标准煤
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
力争绝大多数县形成1—2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
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
当前我省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还没有形成不可逆转的长趋势、大走势。特别要看到,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做好经济工作的难度更大,挑战和困难不容低估。在充满希望的2023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稳”的基础上更加奋发有为地“进”,就一定能够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 提振信心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起步之年。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做强能源工业,坚持不懈深化科技创新,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守好安全底线,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 力推有效投资扩大。全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0个,年度计划投资4804亿元,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全年引进内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和10%左右
● 力促居民消费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净增限上企业1000家以上
● 力助市场主体纾困。帮助大企业稳定生产,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对困难行业领域定向帮扶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驱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 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确保煤炭产量达到7.5亿吨。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580万吨、310亿方。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总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
● 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着力培育5个以上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扎实落实“双减”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发挥好秦创原辐射作用,全省孵化科创企业不少于1000家。实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
补齐短板破解制约
●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带动能级。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6%以上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走深走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巩固深化26个重点帮扶县、234个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帮扶成效
●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230万亩,确保种粮面积4500万亩。推进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创建2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科技赋能创新升级。推动陕北地区能源革命转型升级。推动陕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升级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10—15个县城建设示范县
坚决当好生态卫士
● 提升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水平。深入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
●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一断一策”推进111个国控断面全面达标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精心办好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
●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文化陕西”品牌培育计划
●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成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平台,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
● 推进健康陕西建设。认真落实“乙类乙管”实施方案,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细化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
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 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预防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食品安全攻坚行动和药品安全放心工程
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及监察、审计、司法、社会、舆论监督
● 提升治理能力,建设效能政府。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创优。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效率提升
● 推进自我革命,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巩固深化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成果,锤炼“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厉行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真正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用来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