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关切与推进路径

2023-09-24 13:00查永军李启波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查永军 李启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明显的类别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该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我国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发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稳态发展和区域差异较大的经济背景、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的教育背景、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人才打压的国际背景、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背景等等均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以及增加生源职业兴趣、潜质测试,招录更多乐学、适学学生;推进高职院校因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改革,让企业、行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力供给者,激发地方应用型大学担当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BIA200184)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始终是驱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重要动力,也是确定高等教育目标任务和策略路径的主要依据”[1]。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更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者。《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为我国高等公办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提供了针对性的法律保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大国工匠、每年新增100万职业教育招生指标以及举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等举措极大激发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在人才培养规模达到一个稳定值的当下,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等方面下功夫,培养更多、更高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更高适切度的优秀人才。因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重新明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做出符合国家战略、行业和企业需求理想抉择。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2]。法律条文正面回答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也表达出了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理想,其背后逻辑和理念是“职业教育不是专门满足无法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学习者求学需求的补充性教育,而是在社会、经济与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功能的一种教育,它是可供学习者选择的多种教育路径中的一种”[3]。充分认识和明晰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前提,也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从政策性口号转变为实践性策略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体类别、层次的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类型属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恰恰是对“高等性”与“职业性”的互动与博弈,正如有学者所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高专到高职高专再到高职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博弈和转变的轨迹[4]。

(一)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类型不同但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活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指职业教育特有的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属性”[5]。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属性,表现为应用性,以促进就业、服务行业和发展职业的鲜明特征,体现为以技术和技能为取向的职业能力,外显为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实用等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标识和完成人才培养使命的根基,也是宏观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表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对职业教育的具体期待不一样,所以,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就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应灵活变化,而基础教育对人成长的奠基作用自然需要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和一致,而不能变动不拘,其更注重和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普遍性、基础性。

职业教育为就业创业做准备的使命与责任也决定了其与社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其“职业性”属性重点体现如下方面。首先,专业设置的高度灵活性和社会职业性。一般而言,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分类为依据设置专业,专业设置需要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组织建制,专业的设置和取消有明确的审批流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确认,不得随意增设和取消,大学的专业设置或调整往往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因而经常会出现“毕业即失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造成较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的所需进行灵活设置,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设置专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即社会需要什么专业,职业教育就开设什么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行业特色,以实用和适用为主,专业的开设和取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职业教育的设置专业与社会职业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天然的紧密联系。其次,培养过程的多元协同性和开放性。“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會参与”强调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于开放办学理念,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联动,多元协同合作育人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的深度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将人才培养过程外化或开放至具体的社会职业劳动领域,实现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多元办学主体和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6]特点。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从专业内涵建设上,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在服务行业职业的培养导向、课程开发的技能导向、教学实施的实践导向、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和师资要求的“双师型”结构等方面。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要素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特点,要素组合也强化了其“职业性”属性。

(二)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追求

从类别看,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不是普通教育类,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级看,“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高等性”是相对于初等和中等层级而言的。所以,“高等性”在知识层面上,属于具有高等教育“高深学问”的类型属性,“在知识链条上比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更高的知识层级”[7],具有所学知识水平高、知识构成复杂和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学历层次、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上具有高等性。在技能水平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水平,按照有学者研究认为应用型人才根据不同层次或工作范围,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8],其中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一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负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常见、具有代表性的是技术工人;而技术型人才由高职教育来培养,最常见、具有代表性的是技术员,技能型人才外显为技能等级证书层次高、操作复杂程度高的特性,也体现在职业活动的专业化后职业所包含的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更体现在职业的“技术创新与迭代”[9]。

不同国家职业教育的开始时间、实施方式、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等等差异较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小学教育中就融入了职业教育思想和内容,德国等国家在中学阶段实现了普职分离和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是在高中阶段开始提供职业教育,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开始普职分流,未成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类学校学习,小学阶段没有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但在劳动教育等环节会渗透职业教育意识、劳动意识等。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按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高级别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教育,这种高等性质的教育属于高技能、高水平的教育。

(三)区域性特征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面相吻合

2019年初国家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整个职业教育进行了宏大谋划,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高职,并宣布“高职扩招100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契合与当下的时代需求和国家战略,与技术人才需要的层次攀升相适应,相应的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中也有了明显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在减少、质量在提升,部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到2019年,中职学校减少1124所、专科高职学校增加82所、本科职业院校增加15所,我国中职学生减少80.2万人、专科高职学生增加232.1万人。将来还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层面与本科高职院校进行充分、常态化的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要很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就不能不针对所在区域需求的实际情况,把为区域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把更多资源投放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10]。同样,高等职业教育也受到产业布局、发展历史、区域位置、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而区域是职业教育服务面向上的选择,从产业结构上看,农科类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第一产业占据较大比重的区域。信息类、人工智能类高职院校多处于相对开放前沿区域,以及便于集聚信息产业人才等区域。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培养服务深圳主导产业需要的人才,现有80多个专业,这些专业均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4余万名,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江苏省积极落实教育部“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苏锡常都市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单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11]。积极推进苏锡常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进行教育改革。

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并不限制跨区域人才培养,这也是一部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举措,这些学校相关专业具备师资、设备等条件,但是,该专业人才在学校所在区域需求有限,跨区域合作,对非学校所在地有需求的其它区域进行订单式、定向培养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路径,这同样也突出了高职教育服务的区域性特征。如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加强与西部省区职业教育合作,与西藏、青海和贵州等地高职院校建立校级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与西部部分中职校合作,东西部教育区域合作工作呈现全面发展态势。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为应对当前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做出了经济“双循环”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学应时刻自觉处在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前沿,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肩负起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重任”[12]。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系统思维,全面认识和回应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环境和时代关切。

(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稳态发展和区域差异较大的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已經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政策引领,也离不开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人口红利,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整治保护等方面实现总体协调发展,改变过去存在的牺牲生态和环境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做法,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稳态的新发展格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结构、类型、层次均产生相应变化,“双循环”时代背景下,应对好“国内大循环”更需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是国内大循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3],对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这些机构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调整,也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此外,因为历史、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户籍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系列举措,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差距依然较大,有些是发展水平的高下之别,有些则是特点、特色不同而已,对于前者,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更高质量教育服务和人才支持,对于后者,则需要高职院校彰显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征,真正意义上体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契合度和实效性。

(二)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的教育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为顺应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开始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让更多有志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改革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搞活国内市场的需要,2002年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阶段,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校每年招生960多万人,其中,在高职院校上学的人数为520多万人,高职院校有1468所。可见,在高职院校上学人员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在相对量都占据半壁江山。如此多的高职院校和数量可观的在校学生,足以證明高职院校使命重大,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回应社会、服务社会。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机遇,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为所在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层次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机会,也是投身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的重要保障。当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够坚实的时候,在规模扩张进程中需要进行张弛有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调整[14]。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理应在普及化阶段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人才打压的国际背景

日前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以下简称《法案》)。该法案主要内容之一是打压和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不但在经济领域建立新的外商投资审查机制,严格限制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而且在政治上抹黑中国,妄图干涉中国内政。他们对于来自我国的学生和学者采取限期离境或限制他们在美国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而且,美国还将明文规定禁止美国高校和我国进行的合作研究。一系列的限制和打压措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让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止步不前。这样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倒逼中国通过自力更生实现技术创新,打破美国垄断。我国高职院校承担着高层次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培养的使命,这样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未尝不是机会。不过,需要我国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都能加强技术研发、科学研究以及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而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传授和技能练习。相应地,也需要我国在教育制度设计层面和教育政策层面实现专本研三个层次人才培养的贯通,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有畅通的延伸性学习通道,让就业和升学两条路径并举,从而为区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实用、更具创新精神的中高层次人才。

(四)全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2020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我国实现了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这是一项世界影响深远的创举。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还有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战略抉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打下坚实基础,也对教育等人才培养单位提出了更具时代特征的要求。在脱贫和精准扶贫阶段,特别强调技术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助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获得相应的谋生手段,实现自身脱贫,以及带动所在乡村致富。在实现全面脱贫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引领乡村发展、高质量脱贫,实现致富和乡村繁荣等均提出新要求。另外,实现全面脱贫之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相对贫困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不同区域高职院校立足区域,服务人才长远发展和对社会发挥长期引领作用。

(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背景

作为当下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数字化已经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强势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经济、科技关系紧密的教育必须顺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乘势而上,服务国家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这是我国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了远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三年,线上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是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型,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广为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样,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将极大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顺利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与产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直接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与产业、企业需求同频,并做好引领行业、企业数字化技术革新,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助力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再造,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治理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并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培养起优秀的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大军[15],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于以上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可以发现提质增效、科学技术上的卡脖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或主动或被动的形势对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高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主要是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换言之,就应该在招生和培养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而招生和培养又分别是两大改革领域、实践领域,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并且每一领域都自成体系。

(一)创新招生制度,录取乐学、适学生源

受教育者的兴趣和信心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普通高校通过进校后转专业、辅修制、第二学位等方式较为灵活的满足大学生学习兴趣,虽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也能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办学水平、就业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影響,高职院校的招生面临着较大挑战。

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普通高考文化基础排位比较靠后或是升学无望的高中毕业生。相对而言,这些学生多伴有“高考失败者”的标签,不仅是考场失败者,也是心态的失败者,多为对学习和前途感到迷茫、自卑的一群人。进入高职院校后,需要学校采取多样化措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高职教育学制一般只有三年,受教育者在学校影响下能改变到什么程度是比较难确定的。对将来、对自我非常迷茫、不自信的受教育者在短短三年时间要实现大变化对高职院校是大的挑战和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招生环节进行改革,让那些真的喜欢、愿意为此而付出的学生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改革目标和方向。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有过对口单招等招生形式,就是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中等职业教育类学校招收有基础、有兴趣、有潜质的生源,给予专科、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和部分普通高校灵活的招生录取权限,让各校能根据自身专业条件等进行招生录取,而不是仅仅以高考考分为唯一标准,这种录取方式需要在完善中推进。换句话说,“职业教育脱离参照普教模式”[16]。加快招生录取方式改革,对标教育评价改革,在破除“唯分数”上加大力度。其次,加快建立并落实“职教高考”制度。 法律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实施与普通高考并行的职业教育高考。职业教育高考与普通高校高考侧重点不一样,不单以文化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要形成“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在制度定位上,职业教育高考应该是和普通教育高考是同等地位的考试制度[17]。

另外,需要在普通高考中拿出一定比例指标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研究显示,有65%的中职生选择升学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其中10%进入本科院校,这足以说明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升学愿望,更应在对这类群体给与更多的升学通道和上升机会。

其次,加入职业兴趣、潜质等方面的测试。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紧密的一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教育,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需要对教育需求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兴趣和潜质的测试,把有需求而且条件更符合的人群(员)选取出来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机会,并在培养过程中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实推进,一批批优质毕业生将极大彰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力和形象。

(二)激励多主体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作用,真正意义实现多主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1.作为我国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高职院校需要及时因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改革创新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与普通高校一样享受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且,基于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市场更紧密联系的缘故,需要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

基于人才层次、梯队的需要,也是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别教育同样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专本研一体化办学,改变高职教育专科层次绝对主导的局面。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只有30家,研究生层次高职院校尚待培育。这种局面不利于高层次、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源的优化。专本研一体化或专本研协同培养,将极大拓展职业教育市场,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更多、更优质生源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将形成非常良性发展的局面,因此,亟待在政策层面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多样和连贯,并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

作为办学实体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承担起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需求的重任,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双创教育、优化师资队伍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主动作为,设置更多样、更灵活、符合市场需求的“金”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推进并完善校企合作,激发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力和持久力,使之成为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校企合作离不开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并服务企业和行业,在服务中赢得更多认可和更广更深的合作。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了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对接。例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群主动对接区域发展、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需要,与北斗技术应用龙头企业和地理信息国产平台企业,共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学院等。一方面,将企业先进仪器设备、生产性项目、先进生产管理理念、优秀的企业培训案例等转化为课堂的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产业学院后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其中,一、二年级在专业学院进行通识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三年级基于学生个性化需要和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学生被分配到各产业学院进行个性化培养[18]。与此类似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已经成为诸多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

此外,校企合作中的师资等专业人员资源是合作的中坚力量,高水平高职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双岗双薪、兼职取薪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赴企业开展项目研发,促进研究与生产融合,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19]。通过专兼结合,用好企业中的专家等专业人员。专兼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企业产品研发和工艺优化,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研发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将科研设备用于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提升[20]。

校企合作的实施和成效取得离不开作为主要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的主动作为,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寻找到合作的共同点和共同目标。当然,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需要政府利用好税收、土地、信贷等手段以诱致性措施引导企业、行业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地方、企業行业多方协同和共赢局面。“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等法律规定有力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新时代的高职院校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以办学实绩和社会影响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意义上实现“有位而有为”“有为而有位”。

2.创新办学方式,让企业、行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力供给者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和资源提供者。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才需要多样化等市场性特征日益突显,政府办学负担过重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热情高涨等情形需要政府进行战略调整和政策完善,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这也是我国《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政策鼓励的行为。“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鼓励、指导、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见,企业等人才使用单位直接举办或合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可以预期的大趋势,将充分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协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等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保持常态化、开放性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传统学校视角限制了企业、行业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往往基于自身学校的传统、教师队伍等现有条件,不能真正从企业、行业角度考量问题,从而出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一头热”现象,企业、行业对来自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是真心欢迎,在合作和指导过程中也就难以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等,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行业专家间建立起紧密型联系。激发企业、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合作成效的关键。鼓励并保护企业、行业创办高职院校的权利和积极性。诸多高影响力的公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具体人才类型、标准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但是,在面向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单位招聘人才时难以找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于是,有些企业作为办学主体主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种培养方式包括了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顺应发展形势,政府需要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使用等激励措施,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同时,保护行业、企业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让这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构建起真正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3.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时代担当和发展机遇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另外,就社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而言,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媒体报道,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预计达1158万人。但是,颇为诡异的是大量企业等用人单位难以找到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问题出在高校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错位甚至不吻合,主要原因是现有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量大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之间相距较远,需要普通高校主动回应社会需求和变化,及时进行定位调整。同时,也要回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快高校重新定位和转型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条件成熟的积极转成应用型大学。既然《职业教育法》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身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无疑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高等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普通高校定位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是明确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和现实选择。目前,已经有相应地方高校转型成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如常熟理工学院、肇庆学院等,并成为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应用型高校。期间,需要政府和相关地方高校顺势而为,更高质量发挥地方高校服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精神,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发挥政府宏观统筹与协调作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招生对象来源、计划数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加大对试点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力度,并通过绩效评价等手段对贡献大的高校提供更广、更高的平台。

地方高校是转型地方应用型大学和培养高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生力军。需要积极实现知识生产逻辑向知识应用逻辑转变,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条件成熟的可以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紧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自身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就应用大学内部改革而言,突显学校职能与普通高校的差异,实现错位发展和弯道超车,在人才培养上更强调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岗位操作能力,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就科研而言,注重基于实践问题的集成创新和将发现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等应用型研究。在社会服务职能履行上,需要将研究成果以提供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等方式呈现并服务与社会。就是要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对接所服务区域的前沿产业、急需行业、重大项目、人才急需进行合理定位,实现校地协同发展[21]。

参考文献:

[1] 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1):25-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http://www.moe.gov.cn/jyb_ 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2022-04-21.

[3][6] 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4] 孙毅颖.“高等性”和“职业性”二维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75-79.

[5] 廖策权.教育性和职业性是定位职业教育本质的应然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7,(3):100-104.

[7] 宋延军.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J].教育与职业,2013,(17):5-8.

[8] 严雪怡.技术工人和技术员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类人才[J].职教论坛,2009,(34):48-50.

[9][16]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2.

[10] 高健,周志刚等.新时代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1-6+15.

[11] 苏政发[2020]75号, 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Z].

[12] 眭依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的国家使命与责任[J].高校教育管理,2021,(5):1-9.

[13] 别敦荣.“双循环”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21,(5): 22-28+35.

[14] 邬大光.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国道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1,(2):4-9.

[15] 何静,曾绍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动力、逻辑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3,(5):85-92.

[17] 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58+65.

[18] 陈君浩,林虹静.以产业学院推动专业群产教融合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2-02-26(04).

[19][20] 彭振博,张菊霞.产教融合共育人才协同创新共赢未来[N].中国教育报,2022-04-03(03).

[21] 周友士,蒋亦华.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内涵阐释与实践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99.

作者简介:

查永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李启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The Era Concern and the Push Way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 Yongjun, Li Qib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category of education with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professional” and“regional”, which is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urce of strength.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y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to steady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of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entering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suppression of Chinese high-tech and high-tech talents, the era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urrent reality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all urgently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enrollment system, further improve the enroll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rease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interest and potential tests, and recruit more students who are happy to study. We will encoura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form in response to social needs and changes, let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become strong suppli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spire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Times in training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applied college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5日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