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数字化不能被技术绑架

2023-09-23 23:44
新华月报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文博文物博物馆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已经深度参与到我国文博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来。通过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文物在当代焕发活力、彰显价值,是文博人的时代命题。

“数字技术可以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新的翅膀,为文博领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多可能性。”近日,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接受记者专访,深入解答了文博领域推进数字化的转型逻辑与全新挑战。

数字化是时代发展必然

记者:近年来文博机构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安来顺:文博机构和数字技术正日益深度互动,我认为不能将其视作一个追赶时髦和技术潮流的行为,而是要认识到其历史发展逻辑。

对信息的保存与交流是人类的两种基本行为。人们有保存珍贵之物的天性,人们须臾离不开交流,并且不断探索更加便利的信息交流工具。文博领域的数字化,可视为保存与交流行为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上述认知,可以帮助文博领域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产生恐惧甚至抗拒心理,最终被淘汰;二是在数字化进程中忽略文化内容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内容和技术两张皮,甚至被技术绑架。

记者:从全世界来看,文博行业对数字化的认识是否出现了明显变化?

安来顺:新冠疫情对全球博物馆推进数字技术应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使大家更意识到新技术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全球博物馆“重新审视数字化策略”的比例由76.6%增至83.4%。总体来说,博物馆用于数字技术的资金、人员的投入以及服务品种都在增加,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过程。

记者:你长期与国际同行有交流,在国际视野中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如何?

安来顺:交流中,我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已处于国际第一方阵。首先,数字技术应用投入居于世界靠前水平。其次,中国博物馆的数字服务多样,包括线上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直播活动等,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肯定。

在国家政策层面,我国有一套完整组合拳。例如: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上述文件均對文博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有所部署。在短短几年之内由国家对此进行整体布局,在国际上很少见,这也是中国文博行业推进数字化的优势之一。

正是前期的有力推动,使各大博物馆在疫情期间可以第一时间上线数字服务,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没有减少。以人力资源配置为例,在中国,具备一定规模的博物馆都有专门部门负责数字技术应用,而许多国家,即使是博物馆比较发达的国家,配备大量数字技术相关的专职技术人员或专门部门也不是很普遍。

加强数据库建设

记者:文博领域主要应用的数字技术有哪些?

安来顺:数字技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相关建设成果会很快在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近20年,文博机构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效果可圈可点。

从文物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储存、管理,到数字内容的展示、传播等环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建模与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服务、区块链等大量新技术已经应用到文博领域中来。

记者:数据库建设对于推动文博数字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我国成果如何?

安来顺: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国开展了为期5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并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成果令人瞩目。

任何一个数据库都有其建设目标,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收集的是文物基本信息,这对提升我国文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记者:文博领域的数据库建设是否还有不足?

安来顺: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定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而要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我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数据库建设。

以往,文博机构的核心业务围绕“物”,传统的文物信息登记也主要关注“物”本身,而要使数据能够满足当下传播、研究和利用的多重需求,还应加入记录性和关联性信息。例如,文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文物在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相关的人物、事件等。

数字化渗透到文博领域后,文物的数据信息走到了业务核心,单一、基础的“物”的信息,不足以服务多学科多角度的文物价值阐释,以此为基础的文创产品开发也有很多局限。因此,加强文物数据信息的多层次、多元性,是让文物资源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前提。

文博机构需要打破传统认知范式,优化文物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是数据基础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以及其他文博机构也在积极探索。

记者: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你如何理解智慧化?

安来顺:文博机构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字技术和博物馆的融合是分阶段的,智慧化是比数字化更高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里,需要厘清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化的关系。对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后,形成信息;对信息进行系统提炼则形成知识,最后让数据、信息、知识与人能够全面互动,实现智慧化。现在行业对此还有误区,认为将文物数据完成了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就达到了智慧化,但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性应对“成长烦恼”

记者:文博领域在数字化进程中要面对哪些挑战?

安来顺:近年来,文博数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同时文博行业也在面临“成长的烦恼”,在和新技术融合的过程里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都是非传统性的问题,需要理性地思考应对。

第一个是传播上的挑战。在传播领域,文博机构对数字技术运用较多,公众对文博数字化的感受也较为真切。由于传播面向的是社会公众,而公众组成是多元的,如何使传播更加友好、多元、定制化,同时把握好传播尺度,就形成了新的挑战。

博物馆除了满足人们文化娱乐消遣的需求,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提升社会文化修养并培育社会品德情操。博物馆做文物展示与传播,目的不在于打造娱乐产品,而是提供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体验经济”不是博物馆做数字化展示传播的终极目标,应该对经济领域、娱乐领域的一些概念有所警惕,不能放弃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文化宗旨,走向为娱乐而娱乐。

第二个挑战是内容和技术的有机融合。让数字技术人员对文物的深层文化信息和价值理解像文博人一样透彻并不现实。同时,文博人对于新技术的熟悉程度也不及技术人员。双方的协调、协作还需要加强。

內容和技术的紧密结合,并非将内容由技术进行简单包装、使内容展示换一种场景而已,这种做法往往只能让观众的印象停留在技术本身。应对这一挑战,需要跨学科跨机构合作,需要探索合理的合作机制。

第三个挑战在于弥合数字鸿沟。公共博物馆为最广泛社会公众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博物馆不同人群对数字技术在接受程度上的差异。社会上仍有很多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以及非互联网用户,因此博物馆在与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里,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情况。这与推进数字化并不相悖,只是博物馆应当考虑到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

第四个挑战在于数据安全管理与技术伦理,这涉及博物馆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观众生物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问题等等。出于管理便利性的需要,博物馆可能会采集大量观众的生物信息,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技术伦理规范指导,行业需要更谨慎的技术措施和更明确的专业标准,保障观众隐私安全。

记者:对文博机构来说,新技术也并非一个“万能工具箱”?

安来顺: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文博机构解决大量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但是如果把观众在博物馆当中的学习过程、文化体验性的服务全都交给技术,那么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就会受到减损。

不要试图用技术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技术只能解决技术的问题。

更全面理解“文物活起来”

记者:随着文博数字化的加速和“文物活起来”的推进,文博机构与其他社会领域跨学科、跨机构的互动更多了,你对此有何思考?

安来顺:文博领域中有两个平行运行的系统。一个指向收藏、保护和研究,它是内部系统,大多数时间甚至是半封闭状态;另一个系统则指向展示、利用和传播,它要尽可能开放,使文物资源与社会共享。

过去,博物馆行业面向社会的系统不够活跃,而在推进数字化和文物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已经更多关注开放性,这固然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内部系统缺乏关注。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系统都不可偏废。实际上,没有内部系统进行的扎实研究,博物馆也无法提供有内容的展览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多一点科学思考,“有效利用”和“保护第一”并不矛盾,甚至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博数字化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能作出什么贡献?

安来顺:文博数字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让文博机构对文物资源的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新价值。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创造文博机构与公众的全新交流模式,超越展厅、地域的空间限制,带来文化传播互动的新空间。

其次,数字技术带来博物馆与社会的多渠道沟通。以往,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通过数字传媒、社交互动手段,公众更加了解博物馆,博物馆也更了解社会。

第三,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优化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对当地社区的文化服务能力,通过全景式呈现文化基因,更好地启发民族心智、创造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指出博物馆作为公共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社区美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数字服务可增强博物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文化联系,通过邀请当地公众到博物馆现场参加活动,使之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文化的精华,感受直接、原始、真实、客观的文化基因。在博物馆,公众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展陈获得感知系统的充分体验,从而加深文化启发。

(本组文章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第15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猜你喜欢
文博文物博物馆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博物馆
文博扬帆起航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博学院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