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音乐综艺中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传承

2023-09-23 15:19董星束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老歌流行歌曲华语

董星束 董 德

一、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无惧时空变化

中国当代音乐综艺节目以电视音乐比赛节目为前身, 经历几十年嬗变, 形成了以选秀、 竞赛等为主流形式的制作模式。 多年以来, 音综内容均以经典老歌翻唱和改编为主, 如浙江卫视 《中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 江苏卫视 《蒙面唱将猜猜猜》。 而东方卫视的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 则采取前辈歌手与新生歌手组合创新改编经典歌曲的方式进行竞演, 以代际间不同的流行音乐理念碰撞, 促进华语流行音乐向前发展。

华语乐坛凭借 “老歌新唱” 能否越走越远? 经典老歌值得被一次次唱响吗? 这些备受质疑的声音中包含了对当下华语流行音乐创作的担忧, 也表明了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价值与意义并未得到肯定, 以至于经典老歌的传承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经典老歌必然具有传承价值, 其经过时间的验证, 已成为我国流行音乐史中具有典型性的音乐作品。

中国矿业大学首档校园音综 《心底的歌声》 依托于实验室开放项目, 由人文与艺术学院师生共同研发节目竞演模式, 以华语经典流行音乐传承为主题, 录制了六期节目, 诞生了六位 “歌王”, 其中参演歌曲83 首, 参演歌手24 位。 由于节目组将选歌标准制定为2012年之前发行的歌曲, 对于00 后的大学生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些学生的认知中,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更多是长辈怀恋的青春记忆, 而非亲身经历的参与感。

本论文参考数据主要源自音综中的竞演歌曲, 在节目上演的83 首华语流行音乐金曲中, 以2000年为分水岭, 之前发行的歌曲有36 首, 之后发行的共47 首。 由此可见, 时间远不是消减经典歌曲魅力的理由, 相反却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华语经典歌曲的经久不衰。 另外, 选手平均年龄在20.4 岁左右, 出生年份集中在2001年至2002年间, 应将划分界线定为2002年, 则参演歌曲中发行时间早于选手出生时间的占比为45.78%。 由此可见,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并未丧失在青年人心中的地位,而青年学生并不介意发行年代的久远。

饶有趣味的是, 本次校园音综的选手在谈及选择参演歌曲的原因和对于经典流行音乐的了解时, 选手通常会提及父母、 兄姐等年长亲人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和对自己音乐审美的影响。 这体现了不同年代人对华语经典流行音乐风格的认知差异, 同时反映出华语流行音乐风向标随时代变化的特点。 总而言之, 在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传承中, 听众的代际相承这一传播条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然, 青年学生对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热爱更多来自其经典性的艺术品格。 也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本真表达,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历经数十年的乐坛风潮变迁, 却仍然能够展现出其 “永葆青春” 的活力, 经典流行音乐无惧时空变化。

二、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当代高校传承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景象, 内地流行音乐开始频繁与港台地区互动。 此时, 内地流行音乐人尚未找到规范的创作模式和营销模式, 唱片工业处于起步阶段, 大量引进的港台地区歌曲对内地流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流行歌曲的生产、 传播方式, 以及受众的接受经验, 都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 因此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1]时至今日, 虽然内地已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 但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审美底色依然留存。

本次音综的参赛选手自主选歌, 使得实验样本的数据更具多样性, 为分析参演歌曲发行年份分布特点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动态。

从上图可以看出, 参演歌曲发行年份明显集中于1980年后。 而在1980年之后, 不同年份发行的歌曲选择次数起伏较大, 虽然没有相对明显的趋势, 但却反映了数据分布的均衡特点。 即使排除样本容量小的因素,也可以得出结论。 虽然选歌 “各有所爱”, 充满不确定性, 但最终样本数据覆盖年份却较为连续, 不同时间节点发行的经典流行歌曲此起彼伏, 仍然保留了相对连续的、 对经典流行音乐的复制, 这更像是艺术生命的延续。

《心底的歌声》 参赛歌手选择的经典老歌不但是早期华语流行音乐中的精粹, 也是当下流行音乐创作的不竭动力。 探寻本源与承袭传统是对音乐文化自身发展的肯定, 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因此传承经典成为以防华语流行音乐变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的重要途径。 华语流行音乐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 经典必然同时具有承上和启下的作用。

本次音综选手年龄区间为18-27 岁, 覆盖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 数据总体上具有连续性, 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20 岁, 而排除极端数据影响后计算得到选手平均年龄为20.4 岁左右。 同时, 数据范围涵盖全校学生的年龄范围, 覆盖本硕博各学历层次, 进一步验证了经典流行歌曲不断传承, 延续其艺术魅力。

从学科分布来看, 选手中音乐专业学生10 人, 非音乐专业学生14 人, 覆盖全校12 个不同的专业, 包括法学、 行政管理等人文社科类专业, 也有金融、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等理工科类专业。 这更加证明经典流行歌曲的欣赏并不局限于音乐专业学生, 而是遍及全体大学生的审美行为, 甚至正是由于非专业学生与专业音乐的恰当距离, 产生了非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美感体验。再者, 音乐专业学生是全体大学生的一小部分, 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因此作为相对的大多数, 非专业学生对经典流行歌曲的推崇对其传承意义以及相关思考更加具有思考价值。

综上,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在新一代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 这种现象是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 不仅是因为流行音乐自身的亲民性, 更是由于华语经典流行音乐不间断的代际传承。 在传承中印证了其经典性, 不仅对自身发展有利, 还能够对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产生审美导向作用。

三、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美育价值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在青年群体中持续地产生较大影响, 在校园中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 其传承对大学生的情感抚慰与精神引领具有双重影响。

华语经典流行歌曲之所以经典, 是因为其具备了一般流行歌曲所不具备的特殊精神力量, 以至于能够传唱至今, 为一代代青年指引方向、 破除迷茫。 青年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中, 但许多现实的难题已经开始伸出触角, 因此他们常常会感到迷茫。 无论是从追寻梦想的初心到重拾信心, 或是与自身状况的感同身受而获得情感慰藉, 还是直接寻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到精神按摩, 都能够在流行音乐作品中寻找答案。

流行歌曲往往内容丰富、 主题多样, 可以承载许多不同情感, 甚至可以在一首歌曲中包括多种情感, 创造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就像一个可塑的、 流动的精神器皿, 将人世间的千百种复杂情感统统容纳, 而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赋予流行音乐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功能, 因此经典流行音乐能够在各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周杰伦创作 《听妈妈的话》 来表达其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因歌词传递正能量, 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这首歌曲既是歌手的个人情感表达, 也具有对受众的伦理教化功能, 其歌词中的许多意象来自歌手本人的童年生活, 却也能唤起受众的童年回忆与亲情共鸣, 从而达到情感导向作用和道德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 讲述亲情的歌曲还有王铮亮的 《时间都去哪了》、 毛阿敏的 《烛光里的妈妈》 等, 都是对最本真的亲情的重读与歌颂, 这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除了对亲情的歌颂, 经典流行歌曲中 “友情” 和“理想” 的突出表达能够使大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好, 以及诗与远方的纯粹珍贵, 引导他们拥抱纯洁感情, 在更加宏大的情绪价值层面上给予关怀。 如Beyond乐队的 《真的爱你》、 赵雷的 《理想》 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华语经典流行歌曲词曲兼美, 部分歌词富有文化底蕴, 深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并成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大学生不都具有乐理知识, 也不能从专业角度审视每一首流行歌曲, 但他们依然会被好的歌词吸引。尤其是在 “网络神曲” 充斥的当下, 一首富有人文气息的、 用赤诚之心创作的、 能够反复咀嚼的好歌曲越来越少。 虽说不必追求一字春秋, 但词藻优美和含义深刻仍然是经典流行歌曲的准则。

然而, 当下更多的则是伴随着短视频流行起来的歌曲, 往往只有几句唱起来顺口却无甚意义的歌词, 却借此成为一段时间的热门歌曲。 一波又一波没有深意, 也未给人留下印象的网络歌曲不断在热门推送的首页更新迭代, 最后成为网络时代的泡沫, 这似乎符合当今流行的 “快文化” 内涵。 而这种 “口水歌” 显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和审美境界提升, 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明显是负面多于正面的, 正是应当规避的。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虽不能起到纠正作用, 但因其经历多年沉淀与市场考验, 呈现一种与符合当下 “快文化” 的网红热曲截然不同的精神力量, 展现不同于彼此的精神风貌。 随着潮流更迭, 经典流行音乐如今已并非主流, 但却能与当前流行热歌一同为大学生展现多维的音乐文化。 流行的未必会成为经典, 每一种音乐偏好的选择, 都是审美之间的博弈。 经典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 在各种文化充斥眼前、 耳边的场域中, 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力量。

结 语

经典之所以经典, 就是因为其不会被历史淘汰, 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回忆、 不断翻新。 文学如此, 音乐亦如此。 因此, 国内大型综艺节目中对华语经典流行歌曲的翻唱不能被视为 “炒冷饭”, 相反, 这恰恰表明在音乐的汪洋中, 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始终在为听众甄别良莠, 而这也体现着综艺节目的内容传播导向。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华语经典流行音乐的耳濡目染之中, 其传承与致敬尤为珍贵。

当今时代, 很少有一首歌曲能够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与热爱, 能够像以往那样掀起不同的潮流或是几位音乐人霸屏。 然而, 当下真的没有值得保留在记忆中的流行歌曲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从风靡全网的 《这世界那么多人》 到短视频歌曲 《少年》, 再到目前在小学生中传唱广泛的 《孤勇者》, 这些歌曲必将会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中留下经典的印记。 当下流行音乐创作中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 于是人们企图通过旧有的、 优秀的、 经典的老歌, 将其当作有力的武器, 冲击当下音乐创作中浮躁的风气, 企图以此匡正创作者和听众的灵魂, 警示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创作质量, 用心创作出能够引发人思考与共鸣的佳作。

流行音乐已不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 不再是一种歌唱方法, 它成了一种媒介, 一种连接社会的文化媒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我们的生活。[2]因此,经典流行音乐的传承更应适度, 而有些综艺节目中对经典流行音乐的不合理改编和过度使用也会使其丧失原本样貌和相应的魅力, 甚至丧失原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种对老歌资源的透支利用不仅会为华语经典流行音乐带来负面影响, 也无法推动华语乐坛的继续前行。经典翻新需谨慎, 经典使用需有度, 应时刻警惕经典传承中的过度商业化行为。

高校传承华语经典流行音乐, 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流行音乐的经典性与高校大学生的精英性不谋而合。 传承并非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 由大学生作为主体力量对华语经典流行音乐中值得发扬光大的精神力量与当代校园文化融合。 如此杂糅着经典的温润力量和流行的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建设, 必将会朝向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向发展。由此, 无论是校园音综、 当代大学生, 还是当下华语乐坛, 都能够从经典流行音乐传承中获得美的力量。

猜你喜欢
老歌流行歌曲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一首老歌
我们为什么喜欢“老歌”
宝刀未老
怀念老歌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