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2023-09-23 08:59梁晔桦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5期
关键词:无缝预案急诊科

梁晔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医院急诊科属于重要的科室,平时接诊的患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危重等特点,需立即检查、诊断及治疗,且在急救的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急救护理是医院急诊科抢救效率提高和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临床常从协助完善检查、做好准备工作等方面进行常规抢救护理干预,虽有一定效果,但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依然有抢救环节紊乱、过程混乱及各环节衔接不理想等问题,致使急诊抢救效率下降,无法获得理想的急救效果[2]。应急预案指的是根据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前做出有序的应急行为而制订行动方案,在急诊救治中广泛使用,获得良好效果[3]。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指从网络信息收集、现场抢救、院内抢救、多学科专业会诊等方面一体化的模式,促使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衔接,现今在临床急救护理中也可获得理想的效果[4]。为了让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模式更理想,本研究从2021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析在急诊急救中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21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31~76岁,平均(58.47±5.76)岁;病程1~6 h,平均(3.28±1.01)h;心脏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12例,消化道疾病5例,呼吸道疾病4例,中毒6例,交通事故严重创伤10例,其他5例;病情严重程度:重症21例,非重症3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6~74岁,平均(58.12±5.25)岁;病程1~5 h,平均(3.36±1.03)h;心脏疾病10例,脑血管疾病11例,消化道疾病4例,呼吸道疾病5例,中毒7例,交通事故严重创伤11例,其他3例;病情严重程度:重症22例,非重症2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了解并批准此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发病到入院时间<6 h。②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相关评估与调查。③患病前具有清晰的感知功能。④沟通能力正常。⑤无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存在胃癌、宫颈癌、乳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者。②伴随感染性疾病者。③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伴随严重疾病者。④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⑤院前死亡者或非急诊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抢救护理干预:首先,值班的护理人员坚守岗位,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并对制度及床头交接班制度严格审查,降低事故发生率。其次,当救护车到达医院后,立即协助开展各项检查,并予以吸氧、营养补给、评估意识、观察生命体征等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同时做好急诊和分诊预检工作,根据病情程度予以安排就诊。最后,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和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及时与疾病有关科室联系沟通,叮嘱其准备接诊,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①建立应急预案专业团队:由1名护士长、20名护士组成应急预案专业团队,统一参加培训和学习,并通过座谈会、学习与培训、情景模拟操作等方式拟定应急预案的详细内容,促使护理人员急诊抢救知识及技能相关方面得到强化,每周开展1次,每次开展2 h,共培训4次。同时,培训完成后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参与急救护理工作,对于未通过考核者,需再次培训和考核,确保其了解和掌握急救知识、专业急救操作技能。②确定团队成员分工:护士长根据整体急救流程将团队分为5个小组,包括指挥组、院前急救组、患者转院组、接诊组、救治组,每个小组均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完成急救工作。a.指挥组:根据急救电话中已知的信息及时通报并将应急预案启动,跟随急救车到达病发现场指挥工作,同时还需要及时调度救护车、供应相关救治物品、清理现场用物、紧急调配人力资源、分配抢救物资等,并及时联系相应科室床位,与相关人员联系,达到快速出诊、接诊的目的。此外,院内指挥组成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密切联系120指挥中心,实时查看救护车动态,保证第一时间得到院前急救组成员反馈,为院内接诊组和救治组制订抢救流程和方案提供依据。b.院前急救组:经验丰富的护士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将评估结果传送至院内,使院内抢救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根据情况做好简单抢救工作,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c.患者转运组:待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时,安全转运患者,且在转运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瞳孔等,建立静脉通路,对相关检测标本进行收集,为院内标本检测节省时间。安全到达医院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接诊组成员交接工作,告知其已了解的信息。d.接诊组:协助医师安排患者对相应科室进行住院治疗,若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则优先送到抢救室完成救治;针对需转诊患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由专人护送院内转运,以使不必要的等待时间缩短。此外,接诊组在接诊前,根据已知信息,提前和相应科室联系,告知其患者实际情况,以使科室能够及时、准确做好准备。e.救治组:该组内成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且资历较深,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病情后,协助抢救医师开展工作,并在急救过程中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急救方法及使用器械等,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急救效率,包括医师接诊时间、多科会诊等候时间、预检评估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转运至手术室时间。②采用医院急诊科自制的急诊急救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评分,调查表有护理过程、护理操作、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护理关怀5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分值均为100分,分值与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成正比。在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876,重测效度为0.84。③比较两组预后情况,包括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出血性休克、水电解质紊乱、脏器功能衰竭)、急诊救治成功率及ICU入住率评估两组预后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抢救效率对比 对照组医师接诊时间、多科会诊等候时间、预检评估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转运至手术室时间均长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抢救效率对比(min,)

表1 两组急诊抢救效率对比(min,)

2.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比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9.61%(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比[n(%)]

2.4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ICU入住率为1.96%,均低于对照组的15.69%(P<0.05);观察组急诊抢救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2.16%(P<0.05)。两组病死率相比,观察组(0.00%)低于对照组(7.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发病迅速、疾病种类繁多等特点,该科室是院前及院内急诊抢救的重要枢纽,在急诊抢救中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5]。同时,由于急诊科每日需要接诊较多的患者,在接诊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导致急诊抢救效果不佳[6]。因此,需要为急诊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急诊抢救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促使护理效率和质量提高,进而急诊抢救成功率升高。

以往临床采用的常规抢救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虽有效果,但由于针对性和预见性欠缺,且各个科室和环节之间的配合度与连续性较差,致使急诊抢救效率下降,从而ICU入住率增加。同时又因为相应培训机制缺乏,护理人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及应对能力等不能充分满足急诊要求,导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升高,最终护理效果不理想[7]。为此,本次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并将其与常规抢救护理干预进行对比。应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其急诊抢救效率与预后情况均优于采用常规抢救护理干预者,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8-10]。急诊急救中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促使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更理想[11]。同时,制订更程序化、更规范化、更科学化的应急救援方案,并对人员、物资等进行合理调配,有助于促使救治时间缩短,提高时效性,进而确保急诊护理人员在面对这种危急病症时就有更确定的职责、更分明的层次及更清晰的任务,对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协调配合与合理分流予以强化,充分供应急救相关设备、用品、药物等,做到各司其职、组织严密,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提高急救效率[12]。除此之外,在急救护理过程中,该护理模式通过培训和学习成立一支规范化、专业性强的急救护理团队,全面负责急救护理工作,不仅可让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相结合,还可在明确分工、团队分组的方法中让各个阶段的救治与护理环节一一衔接,确保急救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顺利开展急救工作,达到有条不紊开展急救工作的目的,最终患者救治效果提高,改善预后[13]。

本研究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其患者家属满意评分高于常规抢救护理干预者,提示这一护理模式在提高急诊科抢救患者的家属护理满意度方面有明显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让患者获得的护理服务更理想,护理质量深入改善,使救治成功率升高,获得更理想的救治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最终家属护理满意度升高[14]。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每项指标在时间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精准度降低,所以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量开展前瞻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更准确和更完善。

综上,急诊急救中采用基于应急预案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临床急救效率,缩短急救时间,促使急救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且还可让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和病死率下降,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拉近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

猜你喜欢
无缝预案急诊科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