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鹏教授与华南农业大学王厚帅副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系统的野外考察与馆藏标本交换,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绢蝶属样品,覆盖了绢蝶属目前已知的75%的物种。相关成果发表于《系统昆虫学》(Systematic Entomology)。绢蝶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蝴蝶,因翅膀形状酷似半透明的薄绢而得名,这一类群中许多物种如君主绢蝶和阿波罗绢蝶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研究论文为绢蝶的分类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为绢蝶的进化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发育框架,也为人类了解高山蝶类的起源、海拔适应和寄主植物演化及多样性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余学奎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巨细胞病毒两种衣壳组装过程中间产物有关高分辨率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人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能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其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出生缺陷,会给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带来致命的危害。病毒衣壳的装配是感染性病毒形成的关键步骤,也是新型药物开发的重要可靶向环节。在病毒衣壳成熟过程中,与衣壳蛋白结合的骨架蛋白会适时脱离并排出衣壳,同时病毒基因组通过基因组进出通道进入衣壳形成成熟的病毒核衣壳。以上两个事件之间高度协调,是成熟衣壳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刘永军等人在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对蜜蜂嗅觉选择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生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噻虫啉属低毒型新烟碱类农药,由于具有亲脂性,易在蜂巢中残留,幼虫整个生活过程暴露在蜂巢内,对成年后的蜜蜂产生暴露风险。幼虫期接触噻虫啉可以破坏新出房蜜蜂的触角对嗅觉信息的编码,导致对气味的感知以及学习记忆行为受损。农用化学品(包括除草剂、杀虫剂、真菌剂、杀螨剂等)的过度使用被认为是导致蜜蜂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并且会影响蜂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品质,需要及时评估蜜蜂幼虫期慢性暴露于农用化学品的风险。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涛实验室报道了一项关于内质网应激和视网膜炎的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由蛋白质错误折叠引发的持续性内质网应激,包括常染色体显性色素性视网膜炎。在这一疾病中受到影响的神经元是视网膜感光细胞,编码其光受体蛋白视紫红质的基因突变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揭示了内质网自噬在常染色体显性色素性视网膜炎中的病理作用,并表明相关信号通路是内质网应激状态下维持视紫红质稳态的主要途径,增强这一信号通路活性可用于治疗内质网应激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