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的治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9-22 04:49赵志杨梦圆朱海桐叶英志
南北桥 2023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赵志 杨梦圆 朱海桐 叶英志

[摘 要]近年来,网络诈骗成为社会诈骗案件中的高发事件,预防网络诈骗是亟待解决的突出社会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深入剖析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并通过防治结合,从法律、宣传、高校、网络等四个方面提出防范对策,以期通过创新视角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网络诈骗;防范对策;协同共治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电子通信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许多不法分子投机取巧,试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诈骗,且由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及核心技术的不足,导致电信网络诈骗经常发生,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虚假信息或者隐瞒真实信息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同时,网络诈骗手段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要降低网络诈骗的发生率,最大程度确保公民的信息安全,就必须对当前网络诈骗的内在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改进之策。

1 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数字货币流通越发便捷,公民已经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的同时,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也日益严重,导致网络诈骗犯罪率不断升高,并朝着更复杂的情况演变。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面广且发展速度快,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犯罪集团化且反侦查能力强,跨国跨境犯罪比较显著,给公安机关的侦查打击带来很大困难。

1.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低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本看似较高,实则较低。主要包括一些网络诈骗设备的购买和诈骗软件系统的维护,诈骗方式也主要是诈骗分子通过网站和社交平台或者购买相关改号设备和一些虚假软件进行诈骗活动,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网络平台的漏洞,购买他人的信息,分析该部分的人群属于哪种类型的受骗群体并对其进行精准的诈骗。相对于一次诈骗所获得的巨大利润,诈骗分子购买设备和维护诈骗软件系统的成本就显得很低,并且大多设备可以多次利用。

1.2 公民个人信息外泄情况严重

在人们享受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互联网平台使用的风险多有忽视。一部分人因为缺乏心理防范和相关知识、轻信他人或者出于贪婪心理而让犯罪分子诈骗得手。另外,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而导致自己的信息泄露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随意下载注册手机软件、随意扫描二维码、不小心进入了某些网站填写了个人信息等。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并有针对性地为诈骗对象“量身定制”诈骗手法。总之,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交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意识,就有可能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实施的对象。

1.3 网络犯罪侦查困难

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力度不够,网络诈骗惩罚难度大,共犯认定较难,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警方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工作进展困难[1]。再加上信息网络发展的迅速导致许多犯罪证据难以取证,犯罪分子的手法不一等,也给公安机关在取证和调查过程造成许多困难。由于公安机关缺乏专业技术和网络信息追踪等信息主导,网络诈骗防范和打击工作也只能止步于相对被动、迟缓的防范层面,从而使网络诈骗防范和打击效果大打折扣。

2 网络诈骗的特点

2.1 以电信诈骗为代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发展迅猛。据统计,2017年至2023年全国的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共计30万余件,案件量呈上升趋势[2]。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国际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2.2 部分诈骗手段危害严重

网络诈骗是非接触式诈骗,罪犯通过线上聊天引诱受害者不断将自己的钱投入罪犯所开发的赌博刷单软件中去,当受害者前期赚取一些小钱之后,诈骗分子就会以受害者出现操作错误而导致受害者本人和其他受害者的资金不能提现为由,让其再次转账充值。其结果可想而知,一些受害者因所投金额过大而报警,但由于是通过银行卡转账,并且报警时间较晚,最终导致受害者的损失无法追回。

2.3 犯罪国际化、专业化

传统电信网絡诈骗一般通过电话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多为国内作案且手段单一。相较于传统网络诈骗,如今的网络诈骗多为跨国、跨境作案,属于新型犯罪,其特点也非常明显。首先,犯罪分子的专业化。一方面,犯罪分子学习掌握专业心理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人的心理构建和个性分析,使受害者一直跟着他们的引诱思路,最终达到诈骗目的;另一方面,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增强。犯罪分子通过分析警方的破案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反侦查意识,犯罪手段隐蔽性、技术性强。其次,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和降低风险,犯罪分子不再使用电话联系,他们自主开发诈骗软件,一切过程都在软件上进行,当警方追查时犯罪分子直接销毁软件中的所有信息。最后,犯罪分子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实施诈骗,还在通信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不断升级,增加了政法机关的打击难度。

2.4 犯罪链条化、组织性化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已经变得有组织、有纪律,一般分为上中下游端。上游负责App制作开发,中游负责引流推广、买卖信息,下游负责转账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环节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上的重要支撑,最终使诈骗集团呈现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等有组织的犯罪特征。

3 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问题

2022年8月1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7.1—2021.12)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到,2021年网络诈骗类案件为近5年首次出现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全国记录的网络诈骗类案件共计10.30万件。其中,2018年同比上升了71.69 %;2019年同比上升 了25.15 %;2020年同比上升了40.36 %;2021年同比下降了17.55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诈骗犯罪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近两年在政府的大力整治和预防措施下,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相较以前明显减少。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网络诈骗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并且在治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3.1 宣传力度小方式单一

2021年,自开展全民“反诈”行动以来,全国范围内各部门开始行动,从各省到各乡镇、村(社区)都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極组织开展了全民“反诈”的宣传行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乡镇、部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明显、宣传存在盲区,没有针对辖区高发、多发类型的诈骗进行宣传,存在“边宣传、边发案”的现象。二是相关宣传人员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分发宣传单或组织群众进行讲座讨论,这种方式起到的效果比较小,当群众遇到网络诈骗时仍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

3.2 专业人才匮乏

因为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预防和治理网络诈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地应对新型网络诈骗,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新型网络诈骗,技术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从我国的计算机行业最新招聘信息发现,这类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精通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型人才。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普通高校方面原因。高校在培养该类人才方面制定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进行灵活变动、紧跟行业变化,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的需求存在差异,最终学生选择其他行业放弃本专业技术知识。二是IT企业方面的原因。一般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求应聘者需有一定的开发经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给企业创造价值。但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经验往往被拒之门外,导致准从业人员的入行率受到限制。

3.3 技术共享程度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使得网络诈骗团伙的犯罪手段更加高明。其中就包括运用网络技术获得人们的信息,并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诈骗,大大提高了网络诈骗的成功率。为了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公安机关联合互联网企业尝试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但各互联网企业之间很难实现数据资源和核心技术的共享。

3.4 侦查协作难

网络诈骗案件大多是跨省作案甚至是跨境作案,各地公安机关应加强协作,但由于公安机关在打击新型诈骗犯罪时缺乏统一领导,严重影响侦查效率。在侦破该类诈骗案件时,公安机关还需要与银行、电信等部门进行合作,获取有关数据信息等,但相关职能部门常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向公安机关提供协助或有关数据信息,导致侦查工作难以开展。

4 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

网络诈骗往往是团伙作案,呈现团体化和专业化的特征。犯罪团伙之间相互配合,使受害者进入生活化的诈骗情景中,从而建立起与受害者的互动交流,引导受害者受骗。我国现有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主要强调刑罚预防和社会预防,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多变,这两种预防方式皆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充分认识不同预防方式,结合多种预防方式,综合预防。

4.1 加强数据保护,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有关网络诈骗的法律体系,但相关司法解释未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作出针对性的细化新规定,现有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无法适应新型网络诈骗的立法需要。相关部门对个人数据信息的保护措施不够明确,不仅要打击非法倒卖个人信息,还要从根源上对非法收集、传播的黑客等数据人员严厉打击。

4.2 扩大宣传方式,增强公众防范意识

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当下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还是以预防为主、打击治理为辅。只有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从根源上切断诈骗链条。一是要扩大宣传面,组织警力让网络诈骗宣传活动“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扩大网络诈骗宣传受众面,增强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反诈能力。二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官方账号等新兴自媒体,发布网络诈骗情景剧等。还可以建立网络诈骗模拟平台,让群众切实感受网络诈骗的全过程,丰富群众防范网络诈骗相关知识体系结构,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3 专业人才培养

网络诈骗的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传统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诈骗。因此加强相应技术势在必行,而技术的提升必然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不断努力[3]。网络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4.3.1 高校定向培养

国家教育方针要求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实战技能的教学,引入技术实训课程,配备专业技术的师资和实训设施,开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实际操作;增强就业指导力度,重视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实际应用技术;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使学生掌握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4.3.2 高校与政府或企业共建培养基地

校企合作助力学生发展。当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由学校统一安排或者学生自主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学校担任所教授专业的知识支持和技术开发,企业提供项目实操实践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支持。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前帮助学生实际应用专业技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的人员储备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提前选择优秀的学生加入企业,达到助力自身发展的目的。

4.4 依托大数据,构建网络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当前的网络诈骗多依托大数据和网络实施,所以要有力打击网络诈骗还要从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着手[4]。公安机关要和银行、网络技术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多元化打击网络诈骗。一是要构建网络诈骗情报网络,对各地各类网络诈骗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从受害群体、受骗范围、诈骗手段等分类归档,标记重点元素,及时发布打防犯罪预警通告,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宣传。二是要构建协同打击网络,各单位紧密联合,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任务层层发布,责任层层落实,保持对网络诈骗的严打态势。畅通信息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有力提升网络诈骗侦查效率。三是要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特别是跨境的机构通力合作,通过远程网络,准确获取犯罪团伙IP地址,确认犯罪实施地,进行跨区域的联合抓捕,减少跨区域跨境侦查成本。

5 结语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网络诈骗高发、多发,并呈现专业化、国际化和链条化的特征。结合网络诈骗治理的主要问题,网络诈骗犯罪重在预防和从源头治理,不仅要完善立法和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协同共治机制,推动数据互通,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并积极构建全民防诈、全民反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强胜. 情报信息主导的电信诈骗防控体系建设[J]. 警察技术,2016(2):11-13.

[2]孙航. 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量逐年上升,诈骗罪占比最高[N]. 人民法院报,2022-08-02(001).

[3]魏珠丽. 新基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路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7-102,118.

[4]刘双. “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控策略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7):142-144.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网络诈骗犯罪的法治思考
法务会计视角下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研究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油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浅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潜在洗钱风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索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