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英俊,蒙晓霜
[1.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1]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乡镇干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线执行者,乡镇干部队伍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乡镇干部身担重任,其工作能力如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调查研究工作开展的质量上。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越强,越容易与群众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干群关系,越能在基层实践中做实做细做好“三农”文章。提升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对完成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有基础性作用。乡镇干部作为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近年来,学界基于不同维度对调查研究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一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形成过程。丁俊萍、樊容均认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调查研究思想[3]。肖剑忠、芮永康论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思考与探索[4]。韩强、杜思睿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进程[5]。二是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路径。吴怀友、陈阳波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晓山系统阐释了新时代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7]。三是关于调查研究的时代价值。蔡礼强认为,调查研究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是党员领导干部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和提高能力必须练就的基本功[8]。刘西忠论述了调查研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决策信息系统的耦合逻辑[9]。
综上所述,学者们主要从政治的高度和实践的维度阐释了调查研究的思想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内容,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不过,笔者也发现,已有研究对于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着墨不多,本文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系统论述乡镇干部调查能力提升的意义、特点以及路径等方面,为基层党员干部调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什么是调查研究呢?“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10]它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1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12]这是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以及做好调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有力的阐释。
乡镇干部处于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基层群众与上级机关的“纽带”,其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能力大小不仅关系着党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向往和关切能否得到有效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乡镇干部的职责使命。“三农”工作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13]这就要求乡镇干部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涵养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新时代是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乡镇干部面前的“必答题”。越是大事难事要事,越是考验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如果乡镇干部在思想上不重视调查研究,将无法真正把基层一线的真实问题和准确情况全盘摸清,也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可以说,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是做好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力,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毛泽东同志一直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4]陈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15]正确的决策来自扎实的调查研究。乡镇治理实践中,乡镇干部需要找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办公室里研究问题制定决策,容易与现实问题相脱节,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各村屯的短板弱项在哪里,当前工作的难点、要点、痛点有哪些,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哪里?在制定规划前,这些问题都应该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乡镇干部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全面掌握乡情民意,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乡镇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汇聚众人之智,真正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提高决策的民主化水平,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毛泽东同志认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16]这一认识对于做好乡镇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17]乡镇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如果不能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工作,仅仅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对上应付、对下敷衍的行为危害极大。基层工作复杂而繁琐,各村屯间还存在民风乡情、人口素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差异,因此,贯彻落实政策也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时刻掌握工作进度,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避免政策执行僵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强调:“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1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9]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了解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乡镇干部距离群众最近、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时间最多,有更多机会获得群众信任,让他们打开话匣子说出心里话。可见,走好群众路线与开展调查研究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一方面,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就是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否则调查研究就会毫无意义。乡镇干部要想成为基层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与群众“以心换心”,才能获得群众支持,凝聚起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乡镇干部处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工作是不是只做给上级看、有没有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反映的都是干部作风问题。乡镇干部作风问题无小事,一言一行都关乎民心。乡镇干部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必须转变不务实、不扎实的工作作风,如果在工作中无视问题或者捂住问题,不把情况弄清楚,也不把群众意见听完整,就胡乱想办法出主意,势必导致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基层一线工作具有问题突出、矛盾复杂、利益多元等特点,要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办好,虚心向群众学习,通过听实话、探实情、出实招,不断推动问题的解决。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乡镇干部过硬作风的过程,乡村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大课堂”,最能磨炼干部作风。因此,乡镇干部把调查研究这篇文章做好了,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将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巩固。
基于岗位分工和工作要求的具体情况,从基层一线的工作性质与职能权限来看,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乡镇干部处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坚定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将调查研究的“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聚焦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回应群众所急所盼,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群众性这一特点。一方面,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乡镇干部调查研究的选题方向主要来源于群众呼声,不管是邻里纠纷还是村容村貌提升,不管是乡村文化传承还是田林山水保护,桩桩件件都事关群众利益。因此,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紧扣群众性特点,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案,从而更好地回应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另一方面,乡镇干部调查研究的内容范围离不开群众。乡镇干部的调查研究不同于专家学者,专家学者需要从宏观上去把握各种国际性、全国性的政治经济问题,但是乡镇干部的调查研究主要聚集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这是乡镇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调查研究的重点所在。可以说,乡镇干部的调查研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群众工作能力是否到位。
乡镇工作任务繁琐,存在干部队伍数量不够充足、结构不够合理的现实矛盾,乡镇干部调查研究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必须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领域的突出问题集中资源开展有效性调研。一方面,群众需求要求调查研究要高效。效率是衡量调查研究的重要标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在乡镇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关切,就容易导致难事变急事、急事变大事的后果,快速高效地作出科学合理的处置建议成了重要的可行之道。基层工作性质要求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直奔问题去,能够对矛盾问题进行全面观察,把实际问题中的各个要素、层次以一定的逻辑将其串联起来,借助一切必要的手段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要求调查研究要高效。执行上级部门部署的政策是乡镇干部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政策执行情形、遭遇的困难,分析是否偏离了政策方向、偏移了工作重点,政策执行是否要做调整等等。调查研究不高效,问题发现不及时,就会容易延误纠正问题的最佳时机,不仅影响政策执行效果,还使群众的利益福祉受到损害。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调查研究的目标要求本身就强调操作性。对于乡镇干部而言,调查研究结果更要求操作性,思路方法步骤上要求也更加细致、更加详实。如果操作措施太过于宽泛抽象、含糊不清,容易使得乡镇干部和群众无所适从。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有天然的环境优势,他们工作场景在基层,随时可以观察记录日常遇到的问题。乡镇干部只要在工作中多用心、多用脑,容易在与群众打成一片时搜集到一手鲜活信息。乡镇干部这一优势特点也就决定了其开展调查研究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是指调研方法和沟通技巧上注意与群众贴合、为群众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宽泛模糊、空洞无物,务必做到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评价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标准,不是看其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是看其能够提出多少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能否拿来就用,是否切实可行。乡镇工作较为复杂,有些对策看似正确,但是现实中却缺乏执行基础。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必须立足于现实,兼顾需要和可能,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调查研究的实践流程,可将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构成要素按照调查准备、实施调查、总结研究三个阶段进行划分。根据乡镇干部的实际,结合乡村治理的特点,这三个阶段中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重点可以分为搜集材料的能力、学习积累的能力、方案设计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出众的沟通能力、快速的记录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谋划思路的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构成要素
起好步,才能开好局。细致周密的调查准备是开启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如果说调查研究就像“起房子”,那准备阶段就相当于“打底子”,工作做得好不好就看“底子”牢不牢。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调查准备工作,他指出:“我们的调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骤地去作,不要性急。”[21]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实地调研就抓不住重点、问不到关键,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调查准备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一不可,不仅要重视,还要做好。
1.搜集材料的能力。乡镇干部日常要承担大量考核迎检工作,有些同志将搜集整理材料视为苦差事,这与搜集渠道单一、搜集方向混乱有关。事实上,只要肯花心思、动脑筋,掌握了搜集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就能让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搜集材料是调查准备中的基础性工作,目的在于熟悉当地情况找出研究重点,做到“人未至而知全貌”。搜集到的材料越多,越有助于准确找到调研方向、锁定调研重点。
2.学习积累的能力。乡镇干部一旦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就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乡镇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懂农业,但不少乡镇干部所学的专业并非农业或农业相关专业,有的甚至没有农村工作和生活的经验,这就更需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乡镇干部只有坚持以最新理论、最新政策、最新知识为指导,在学习中汲取调研养分,才能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有深度。
3.方案设计的能力。设计调查方案是将调研工作具体化、条理化、清单化的过程。调研方案设计得好,有助于深化选题,优化调研路线,直奔问题核心。乡镇干部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尤其要注意选题的确定,必须紧扣乡镇工作需要,提供有助于乡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列好问题提纲还能为调查对象“划出重点”,帮助启发思维,让调查对象快速“打开话匣子”,沟通交流就容易变得更加简洁高效、更有针对性。
实施调查就是深入基层,接触群众,通过现场观察和提问把问题和矛盾厘清楚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到基层调研常常说起:“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22]也就是说,调查研究光靠理论不行,光靠经验不行,光靠想象更不行,必须身体力行,多跑、多听、多问,逐步完成调研方案预定的目标任务。
1.敏锐的观察能力。乡镇工作繁杂琐碎,有些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弄清楚的,还要四处观察,通过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整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等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把问题看得清、看得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观察则是感性认识的主要方法。实地观察才能对调查对象形成初步的认识,调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听汇报、看数据上,还要通过实实在在地观察体验来获取更真实可靠的信息。
2.出众的沟通能力。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能让群众说出心里话是乡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能力。在乡镇,如果不会跟群众沟通,干部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开展工作将寸步难行。无论是协调群众纠纷,还是走访入户,或是召开村干会议,都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沟通能力好坏决定工作能否成功开展。调查研究也同样需要跟不同群体打交道,如何取得被调查对象的信任?如何引导被调查对象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乡镇干部具备出众的沟通能力。乡镇干部沟通到位了,群众自然会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问题谈开、说透,更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
3.快速的记录能力。乡镇工作经常要处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事情虽小,却关乎民生。这些事情有些可以当场解决,有些超出乡镇管辖范畴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就要详细做好记录,尽快帮助群众解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听了不记就容易忘记。每到一地、每问一人都应该做好记录,以便强化记忆。实地调查所记录的原始素材是后续撰写调研报告的重要依据,能不能快速准确、有条理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关系到整个调查研究的质量。
调查和研究紧密相连,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升华。调查是“求实”,研究是“求是”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问题实质。调查研究不是查一下资料、去一次现场那么简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把材料搜集,要深刻分析、细细研究,以求问题的破解之道。
1.分析问题的能力。相比于收集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是部分乡镇干部的工作弱项。谈起乡镇存在的问题短板,部分乡镇干部都能列出问题所在,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光找问题不找思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乡镇干部既要善于发现问题,也要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活动,真知灼见是系统分析、深度钻研的结果。虽然乡镇干部的调研不需要强调学术性和理论性,但是那种刻苦钻研的态度、寻根究底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2.谋划思路的能力。乡镇干部是组织和带领各村干部和群众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农”工作具体怎么开展,要依靠乡镇干部谋划和指导。同时,新时代乡村发展存在的各类矛盾问题,乡镇干部要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不断创新方法思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局面。乡镇干部调查研究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主要是为了推进工作促进地方发展,调查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为部署工作和决策参考服务。因此,在做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尤为重要。
3.撰写报告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笔杆子”在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升干部以文辅政的能力。乡镇干部是领导的参谋和智囊,掌握着大量的一手材料,更要培养提笔能写的能力,如实反映基层一线最新动态。乡镇干部如果笔头不够硬、笔力不够好,只是展示成绩而不分析问题,内容“干货”少,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灵魂。调查研究过程中,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否则,就算前期准备再充分、实地调查再深入、分析研究再深刻,如果文不达意,整个调查研究也会前功尽弃。撰写报告是一项非常大的学问,需要不断提升文字表达、谋篇布局和加工校对能力,写出精品佳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这对乡镇干部调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
进入新时代,乡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励保护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乡镇干部推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调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形象。制度机制是培养干部队伍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度机制推动调查研究规范化、常态化,让调查研究成为广大乡镇干部的自觉行动,进而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1.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调查研究制度。抓住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领头羊”“带头雁”的表率作用,定期带队深入基层调研,真正将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和推动工作的基本途径。
2.建立包村蹲点调查研究制度。调查研究是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应该避免不约而同地扎堆“看典型”,深入群众不能漏掉一村一屯,所有村屯都应纳入调查研究范畴。合理规划乡镇干部包村调查研究区域,实现调查研究全覆盖。
3.建立调查研究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主题协调会,分析调查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助力乡镇抢抓机遇谋发展。
4.建立调查研究工作激励机制。明确优秀调查研究报告评选标准,按年度开展评选,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乡镇干部调查研究的积极性。
乡镇干部既要服务群众,也要指导群众、引导群众,如果自身综合素质与农村发展不匹配,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不仅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容易在工作中出差错。加强学习培训是提升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培训有助于乡镇干部提升理论水平,掌握调查研究的规律和方法。
1.要刻苦学习拓宽知识面。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落下。乡镇干部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及其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学懂弄通党和政府最新文件精神,紧跟党的步伐,严格遵照上级文件要求规范开展调查研究。立足于主责主业,有方向地系统学习,加强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等内容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成为“三农”工作的“专家型”干部。
2.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虽然乡镇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与全面系统、科学研判问题的调研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通过精准培训弥补不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要做好精心选择,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如利用好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让乡镇干部快速掌握调查研究方法与技巧,做到即学即用。重点培训调查研究的分析方法,让乡镇干部可以科学掌握制度分析方法等,能够辩证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在建立信任、实地记录、现场提问、搜集整理材料等方面的培训。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广阔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乡镇干部应该投身于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通过实践认识和建设农村。要克服忙于繁杂事务、工作精力不集中的浮躁心态和敷衍了事、做做样子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基层工作中开展有效实践。乡镇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就要做到真调查、真研究。
1.要树立亲自做调查的意识。调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乡镇干部只有通过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应该克服不重视调查实践、不愿意调查实践的错误思想,规划好调查路线、深入一线、走访观察,倾听基层最真实的声音。
2.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实践精神。乡镇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在乡镇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实践精神。乡镇干部调查研究要多“接地气”,做到严冬酷暑不退缩、跋山涉水不喊累,只有让脚下沾满泥、脸上沾上灰,才能真正扎根基层、深入实践。
3.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调查研究是“求是”和“求实”的过程,调查实践不是走过场,更不是留痕作秀,要端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让村干部忙而无功,更不能让群众来回折腾。乡镇干部调查研究应该严格按照“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要求,真正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真心去调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网络信息时代发展迅猛,覆盖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可以将其运用到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民意调查、材料整理加工、决策分析当中,提高调研的科学性、时效性、前瞻性。学习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有利于乡镇干部了解民意,提升工作效率。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乡镇地区信息技术运用还不充分,乡镇干部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亟待提升。乡镇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工作的重要性,正视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事物,通过参加培训和反复实践熟练掌握互联网办公的新技能。中国共产党一向主张与时俱进的学习品格,互联网时代调查研究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1.运用网络检索平台。互联网是海量信息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检索查阅资料,政府部门官网、党刊党媒门户网、学习强国等平台都是调查研究资料的重要来源,乡镇干部要充分利用和学习。
2.运用网络调查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网络调查或访谈了解民情民意,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3.运用网络数据处理平台。将搜集到的信息输入数据处理平台,绘制可视化数据图表,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