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注水油藏优势水流通道识别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3-09-22 07:50姚为英李勇锋
西部探矿工程 2023年9期
关键词:井间示踪剂斜率

陈 凯,姚为英,李勇锋,秦 欣,张 强

(1.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2;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砂岩油田注水是目前最常用的开发方式,但部分中高孔、中高渗砂岩油藏的胶结方式多以泥质为主,且较疏松,非均质性严重,油水粘度比大,经过长期高速注水后,注入水会沿着渗透率、含水较高的通道水窜并使原有孔径扩大,导致低效或无效注水循环,即形成优势水流通道[1-5]。优势水流通道会造成开发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因此在注水油田开发中后期必须对优势水流通道开展研究和治理,提高油田采收率。海上油田以生产平台为依托进行油田开发,井数少,井距大,储层认识有限,油井的测试及治理措施成本也远远高于陆地油田,因此,需要综合静动态分析认识,结合少量的测试资料,引入数学优化算法来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海上注水油藏优势水流通道识别难题。

1 目标油田地质油藏特征

目标区块EP 油田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构造为一平缓断背斜,油层主要分布在新近系中新统韩江组,厚度2.0~14.9m。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岩性主要为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含量较高。测井解释平均孔隙度19.7%~30.6%,渗透率6.2~701.2mD,属于中孔、中渗油藏。地层原油密度0.9160~0.9347t/m3,原油粘度111.18~277.77mPa·s,为重质稠油。目前油田主要动用层位为主力油藏21#层,该层为边水油藏,井距300~500m,截至目前,油井共13口,以水平井为主,4口注水井为定向井。注采井组受效关系如表1所示。

2 优势水流通道识别研究

目前优势水流通道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地质研究、动态分析及现场测试等方法[6-10],结合EP 油田实际生产情况及资料数据,主要通过对油藏高渗带、岩芯、泥质含量、流体性质等地质特征分析,研究21#层是否存在形成优势水流通道的潜在因素;然后根据注水井注入压力随注水量变化、油井水油比双对数曲线等动态特征,定性判断优势水流通道形成特征;最后结合示踪剂测试数据和自主研发的评价软件进行研究。综合以上多种技术方法来尽可能精确地刻画优势水流通道。

2.1 天然因素分析

(1)高渗条带。21#层储层物性较好,注采井间存在高渗条带。以A14 注采井组为例,注水井A14 与采油井A3H 在1 小层中上部存在明显渗透率高值段,该段储层渗透率大于500mD,为高渗层,判断井间易形成优势流动通道。

(2)出砂分析。该油田岩芯疏松,在取芯完成后,需要采用灌环氧树脂的机械固定法进行保存。油田地层原油密度0.9160~0.9347t/m3,原油粘度111.18~277.77mPa·s,为重质稠油,携砂能力强。另外,油田储层泥质含量高,如A14 井21#层泥质含量大于15%。综合以上因素,再结合注水长期冲刷,极有可能形成优势水流通道。

油田投产前探井DST 测试表明各层均有出砂迹象;油田生产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生产井采取优质筛管、ICD 控水筛管、砾石充填等防砂措施,防砂效果较好,但也有少量井有出砂现象。这些都是优势水流通道形成的潜在因素。

2.2 注采动态研究

(1)注水井特征。注水过程中,一般来说注入量越大,注入压力越大。但随着注水时间变长,在注水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注入压力会逐步下降,而且在注入水突破并形成优势水流通道时,注入压力的下降曲线会明显变陡,因此可从注水井的动态曲线来定性判断是否形成优势水流通道。

A14井于2018年3月16日投注,如图1所示。在注水初期,随注水量增大,泵出口压力缓慢下降,相对比较平稳。但在2019年1月,随日注水量提高,注入压力下降趋势变大,因此判断A14 井组初步形成优势水流通道。从2019年8月9日开始,现场检测发现3口注水受效井A3H、A6H、A13H 有硫化氢,最高1600ppm 左右,分析成因为ZJ2-17层地热水导致,因此A14井逐步降低注水量,并与A20井轮流间歇注水,最终通过在油井端加入除硫剂解决。在2021 年2 月调整井A24H 投产后,A14 井逐步提高注水量,同时还为A20 井注水提供水源,因此泵出口压力也不断上升。

图1 A14井日注水与泵出口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水井A20 于2019 年4 月投注,注水动态曲线如图2所示,在分层配注前,随注水量不断增大,泵出口压力缓慢降低,没有出现优势水流通道的特征。分层配注后,泵出口压力明显升高,属于正常生产现象。后期因压力计故障,无泵出口压力数据。

图2 A20井日注水与泵出口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注水井A22、A23 井均于2021 年9 月投注,注水动态曲线如图3和图4所示,没有出现注水量不变或增大的情况下,泵出口压力突然降低的现象,因此判断目前这两个井组没有明显的优势水流通道。

图3 A22井日注水与泵出口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4 A23井日注水与泵出口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2)油井动态特征。优势水流通道形成时,油井含水情况一般会发生突变,且在较短时间内会有较大程度的升高。可以分析水油WOR 比随时间变化的双对数曲线,如果曲线有明显转折点,在转折点后得到曲线的回归关系,回归的直线斜率可定性判断是否形成优势水流通道。一般斜率越大,优势水流通道越明显,不过需要考虑部分井同时受到边水和注入水的影响。

以A3H 井为例,水油比随时间变化的双对数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看出,A3H 井距离边水较远,投产后水油比比较稳定,而且处于较低水平。A14井投注后,曲线在2018年6月出现转折点,曲线拟合的直线段斜率为9.2295,曲线斜率大幅增大,且水油比提升到较高水平,判断初步形成优势水流通道。

图5 A3H井水油比随时间变化双对数曲线图

将注水受效油井的lgWOR-lgt 曲线拟合直线段斜率与含水率做散点图,如图6 所示。根据图示分析,A3H目前含水率高,曲线拟合斜率大,已经形成注入水的优势水流通道,A5H、A8H 和A9H1 没有形成优势水流通道,其余油井虽然含水较高,但斜率不高,暂时无法准确判断。

图6 注水受效井水油比双对数曲线斜率与含水率散点分布图

2.3 示踪剂测试结果分析

示踪剂测试是在注入井中加入与注入流体性态同步的物质,在采出井检测该物质的产出情况,据此研究被示踪流体的运动状况,从而判断井间连通性并完成井间参数分析与解释的一种技术。

EP 油田只有A14 井在2018 年11 月8 日实施过示踪剂测试。当时对A14 周围5 口井(A2H、A3H、A4H、A5H、A6H)取样检测,检测结果如图7 所示。A3H 于2019 年2 月4 日浓度抬升,判断见剂,见剂时间88d,峰值浓度989.13μg/L。结合井距(483.9m)计算,见剂速度为5.50m/d。A6H 于2019 年5 月21 日开始可以脱水检测,2019年7月5日浓度抬升,判断见剂,见剂时间240d,峰值浓度至少为200.27μg/L。结合井距(618.38m)计算,见剂速度为2.58m/d。其余油井未见剂。

图7 A3H和A6H井示踪剂产出趋势拟合图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A14 井与A3H、A6H 井连通,井间存在水窜通道,突进速度为2~6m/d;根据回采率判断,至少有13.26%的水是无效的,说明目前水窜情况较严重。

利用自主研发的评价软件,根据实际油藏建立地质模型,设置多套方案,利用遗传算法自动拟合示踪剂产出曲线,模拟结果表明,在21#层,A3H、A6H井与A14井间存在水窜通道,水窜通道厚度154~308cm,水窜通道渗透率612~950mD,孔喉半径4.4~5.5μm,属于井间高渗层,水窜通道总体积为39450m3。但本次示踪剂测试时间较早,后期21#层注采关系变化较大,测试解释结果仅作为参考。

3 结论

(1)根据对EP 油田21#层高渗带、岩芯、泥质含量、流体性质等地质特征分析,结合注水井注入压力随注水量变化、油井水油比双对数曲线等动态特征,以及早期示踪剂测试数据和自主研发的评价软件进行综合研究,表明优势水流通道已在A14 井至A3H 井受效方向形成。

(2)虽然海上测试成本较高,但EP 油田21#层目前注采关系变化较大,为更好地刻画优势水流通道,指导调剖方案设计,建议对四个注采井组开展不同类型的示踪剂测试。

猜你喜欢
井间示踪剂斜率
分层示踪剂监测技术在河南油田稠油水驱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南海东部深水油田水平井产出剖面 示踪剂监测技术及应用
煤层气井间抽机理及故障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井间示踪剂监测在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基于子孔径斜率离散采样的波前重构
MMC-MTDC输电系统新型直流电压斜率控制策略
溴化钾型示踪剂检测的改进方法
斜井井间地震三维射线追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