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困境和实施路径

2023-09-22 11:45梁梅杨成通讯作者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数字智能素养

梁梅 杨成(通讯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引言

作为教师数字素养推动的先行者,欧盟近几年不断拓展数字素养的相关报告。欧盟认为,教育者作为拥有数字素养的榜样,除了一般的数字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职业特定的数字能力,教育者应将技术作为装备来充实自己,加强和不同对象的合作沟通,将数字技术以创新方式融合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去,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形成完善持续性数字素养的追求目标。教育部2023年2月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要求。[1]因此,本研究着力于梳理智能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实施路径。

●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困境

1.教师主体成为工具人

(1)理论与实践研习之间存在异步性

现有的数字素养培训大都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有的教师在数字素养培训之后,将优秀案例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认为新技术加入教学中需要时间去磨合,会影响教学进度,试错成本较高,因此不愿意改变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时间“错位”,导致教师难以将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2)工作负担过重与学习时间不足相互冲突

在智能时代下,教师工作负担不断增加,自我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致使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效果较差。通过对10万余份《中小学教师负担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教师负担过重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教师本身担负的责任超过合理阈值,另一种是教师承担的责任与原定职责相去甚远造成不必要的负担。[2]地区的不同,工作负担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地理位置还要求教师加强防火、禁毒等知识和负责卫生安全工作。[3]

(3)智能教育理解片面狭隘

教师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将技术融入到课堂中,但是目前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技术的智能化,使得学生在技术的描述下成为冰冷的数据;另一种是教师因为无法掌握将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从而规避数字化教学,只依靠旧有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极端现象涌现的本质还是教师对智能教育理解存在误差和丧失自主判断力。

2.环境客体成为限制教师发展的桎梏

(1)技术超前发展与智能教学实践应用存在脱节

智能时代下技术在飞速发展,而教师却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技术的发展超前性与教师学习速度的不对等,使得智能技术产生与教师应用技术出现时间上的“断层”。教师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新技术就已经被推到眼前与教育进行融合,教师只能被迫迎接不断涌现的智能教学新挑战。

(2)教师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与教师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

学校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没有考虑教师学科属性、学习风格、基础能力等不同,不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师教育资源是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教师培训资源良莠不齐、分配不均,在线资源及时共享和更新尚未得到处理,大大削弱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案例

2018年,教育部批准宁夏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试点省份。[4]作为经济不发达、总体教育水平较低的宁夏,教师缺乏数字素养,难以在课堂中灵活使用设备。面对此困境,宁夏政府与专家团队合作提供智能化教学环境,建立宁夏教育云平台,给教师提供一站式的教学服务。同时,汇聚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力量,如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根据走访调研和专家论证的结果研制出针对宁夏地区的题库,并要求宁夏的教师们利用宁夏教育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系统开展答题。结果表明,经过规范培训,宁夏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情况较好,测评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57%。[5]

●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实施路径

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困境,结合宁夏案例和欧盟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6],本研究提出了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施路径,具体如下图所示。

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施路径

1.国家规范标准,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

(1)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型和评价标准体系

通过分析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可以发现,其将发展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新手阶段、探索者阶段、综合者阶段、专家阶段、领导者阶段和先驱者阶段[7],构建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型,教师可根据发展模型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由于成人学习者认知发展具有后形式化思维、认知发展衰退与成长并存以及认知疲倦三方面特征[8],所以在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型时既要准确划分发展阶段,也要考虑成人学习的实践需求、工作压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

同时,教育者在教育环节中很难知晓自己是否达到教师数字素养的标准,教师部门也很难深入评判教育者在培训过程中的数字素养是否达标。基于此,国家可号召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我国教师数字素养进行大规模调研,搭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为教育者提供参考依据。

(2)统筹规划项目投入,构建教师智慧精准研修平台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撑,国家可加大对偏远乡村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并考虑对地方高校研发设备的投入,为职前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供帮助。

同时,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是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性学习,不同教师的学习风格、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有所差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可设计并构建教师智慧精准研修平台,开设不同的数字素养课程,利用学习者画像诊断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优化建议并推荐个性化资源督促教师完成。

(3)强化教育督导工作,指导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方向

常态化检查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强有力的监督能让教师保持学习紧迫感。各级教育部门可安排相关督导组不定时抽检学校,评价教师数字素养能力。

(4)组织开展智能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

为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塑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国家可倡导举办各种智能教学大赛,鼓励教师报名参加,促进交流学习。

2.学校校际交流,打造教师智慧研修共同体

(1)完善数字化校园环境,营造智能教学氛围

校园硬件设备要与政府相关系统连接起来,打造智能教学测评系统。例如,宁夏教育云平台建立了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及管理测评数据库,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班级管理、教育研究等能力指标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开展全程监管和有效干预,学校可借助其提高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9]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系列活动,实行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小组策略,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

(2)革新教师教育体系,探索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一线教师对技术接受能力不高,融合技术与学科能力过低,因此革新教师教育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师应考虑各自学科的属性,研究适合自身的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型。

(3)加强区域学校之间智能教学交流,推进教师数字素养研修

各学校可加强相互间的教学研讨,整合并开发适合自己的数字素养研修资源,建立数字素养研修资源库。此外,传统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以专家讲授为主,由于教师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不同,教师数字接受度和整合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数字素养研修应根据课程性质差异分开培训,同时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机制。

3.教师自我完善,推动智能教育创新发展

(1)掌握教师数字素养理论,同步实践于课堂

学生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学习,前提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干预和引导。这也就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实践提出了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于课前设计智能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后进行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2)利用智能教学应用平台,组建团队分工协作

教师使用智能教学应用平台课前发布微课,要求学生预习,课中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讲解重难点,课后在平台上发布练习以巩固知识点并个性化推荐资源给学生。

教师还可根据学科组建团队,分工协作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使每一位教师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智能教学成果最大化并共享,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3)增强自身对智能教育的判断力,规范使用智能技术教学

为避免走进“唯技术论”的陷阱,教师面对利用智能技术分析后的反馈结果,要在充分理解智能技术判断规则后,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

教师还应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技术,保护师生信息,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防止其沉迷技术无法自拔。

●总结

面对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冲击,探索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目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困境出发,试图厘清其中的原因,并从国家、学校、教师三方面提出实施路径,希望能通过此路径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教师。

猜你喜欢
数字智能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