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慧娟 砀山县西城幼儿园
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以提升人的根本素质为培养目标。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需要规则约束与教育教化,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学龄前是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面对幼儿品德教育的紧迫目标,幼儿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园携手,相互配合,共育幼儿良好的品德,不仅对于幼儿自身成长有着终生的积极影响,对于社会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园共育为切入点,探讨养成学龄前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策略,最终实现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有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儿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不论是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品德教育都不再是单打独斗,突破了幼儿园教育的单一性和限制性,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和连贯性,有助于充分激发学前教育潜力,让幼儿接受的教育更加全面、深刻,为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幼儿真正成长为心理健康、品行端正的人。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人格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独立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学校拓宽了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范围,加深了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程度。幼儿从被保护的角色里走出来,在学校与社会中扮演新的角色,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总之,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幼儿的社会化稳步发展。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硬件设施齐全,但如何推动学前幼儿园教育事业更进一步,为基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赋予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新的任务,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携手配合,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这对于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向前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园携手培养学前儿童良好品德,要齐心协力明确培养内容,确立培养目标,才能推动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幼儿教师与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协商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对于良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总结,相互聆听对方的建议,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实现良好品德培育的连贯性。
1.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培育幼儿尊重他人的品德,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要引导幼儿尊重家人、亲属、朋友、教师等与幼儿较为亲密的人,重视、关心、感恩这些人,告诉幼儿不能因为这些人是自己亲近的人就随意发小脾气。尊重生活中的陌生人,包括清洁工、交警、医生、服务员等,平等看待每一种职业,认识到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的价值,学会用“您好”“请问”“打扰了”等礼貌用语。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相信自己,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成为更棒的小朋友。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与同理心。幼儿在社会中成长,也要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首先就包括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合作情景,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经常与幼儿合作完成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幼儿教师要尝试让幼儿之间相互分享书籍、玩具等物品以及分享故事,家长也要利用一切契机培育幼儿分享的品质,这有助于幼儿在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关爱他人,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他人,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充满爱的环境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因为有伟大的祖国和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培育幼儿强烈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最终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合作的机会与交流的渠道,教育方式取向多元化、个性化,有助于达到更高的教育标准。幼儿园教师要丰富与幼儿家庭衔接的方式和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这一高效工作途径,实现高频的交流与高效的沟通,推动幼儿良好品德培养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1.利用好线上交流渠道。幼儿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家长交流群,定期在交流群中分享幼儿园品德教育工作情况,展示幼儿的品德培育成果以及需要家长进一步巩固的良好行为习惯,向家长分享品德培育故事,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配合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定期举行线上亲子交流会,便于双方直接分享育儿经验与困惑,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建议,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完善教育方法;邀请幼儿家长关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先进的品德教育方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用“美篇”记录下孩子的良好品行和成长足迹,包括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文明礼貌用语、爱心行为、“光盘行动”等,用跳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灵动的画面,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2.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幼儿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模仿对象,这一时期应给予幼儿良好品行的引导和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适度的劳动教育和意志力锻炼,积累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其日后形成宝贵的道德品行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学习品德教育故事,注重日常言行,为幼儿做好示范,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与幼儿共同学习,完善自我,共同塑造良好的品质。
3.尊重幼儿主体性,在实践中成长。当前社会下,成年人工作压力巨大,孩子多由长辈照料,父母与孩子交流和培养感情的时间有限,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创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做出抉择,克服困难。可以举行“孝敬父母”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为父母捶捶背、倒杯水等,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还可以在与幼儿实际能力和心理水平相适应的游戏实践活动中,完成良好品德的价值灌输和行为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参与到品德教育中,意识到陪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家庭教育,注重亲子互动,最终会收获良好的品德教育成效。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工作的必经之路,为幼儿品德教育搭建了家园协助平台,是一条实现社会高素质人才培育目标的创新道路,也因此,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意义重大。良好品德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双方要重视幼儿基本品德的教育,并积极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将品德教育贯穿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幼儿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引导保持耐心,推动育人工作的落实,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