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2023-09-22 01:48王小章赵立波梁霖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4期
关键词:赛教赛事创新能力

王小章 赵立波 梁霖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期的内涵式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1-2]注重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现阶段高教改革的核心要求。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及创业创新活动已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3-4]通过参赛交流,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培养探索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赛事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赛教结合模式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理念,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5-6]然而,在实施赛教结合模式时也存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竞赛的情况为例,分析赛教结合模式特点和实施问题,并对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科和科技竞赛,利用赛事过程来改进日常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赛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将各类竞赛项目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的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互促

赛教结合的主要理念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即以赛事的形式改善教与学两环节的作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型科技人才。此时的教、学、赛三个环节已不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呈现出网状关系。如图1 所示,教和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赛事成为教和学的另一条关联途径。一方面分别从两边获取原理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支持,另一方面参赛过程可以提高对原理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造精神。这种相互关联、促进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

图1 赛、教、学各环节关系

实施赛教结合模式需要首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在满足通识教育、人文素养、科技伦理的前提下,提升实践课程比例,特别是增加创新创业和特色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互作能力。[7]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加强基础前沿贯通,把前沿科技、最新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后讲座、自由讨论、技能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信心;将工程理念、流程管理、团队精神等融入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以弥补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8]

(二)实践环境

培养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践育人环境建设。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和教学体系是实施赛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9]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形成递进式、多层级的实践平台:理论性知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应用性知识以技能性实践进行,创新性知识以探索性实战获取。为此,需要强化配置资源,构建以基础训练、综合应用、创新提高为特点的三级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级别的实践教学。同时,辅以科普教育、创新理论、讲座、学生论坛、学生科技成果展示等方式学习并实现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10]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教学体系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的动力之源,更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师资条件

教师队伍建设是赛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省部级赛事结果表明,指导教师的水平对学生参赛质量有显著影响。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就需要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能够同时胜任赛事指导和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需要对竞赛涉及的学科知识、工程背景、技术特点等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竞赛题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11]另外,要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和赛事指导方面的培训,引入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也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指导教师开展工程背景和赛事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应用、科技前沿、赛事动态多方能力的贯通,提升对赛事项目的理解和把控能力,达到提升水平的目的。

(四)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赛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赛教结合的模式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以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12]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下,也需要将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为综合性评价。对理论性课程的考核评价应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主,并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能力。实践类课程则实施以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指标的综合考核形式。评价体系的改变应从顶层设计开始,以反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效为核心内容,不同科目的考核指标点和标准均应符合实际情况。

二、赛教结合人才培养实践

实践赛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进,以适应新模式下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需求,全面彰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理念。

(一)培养环境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依托微纳制造、智能系统、精密测试、光学仪器等学科优势,改变原有课程体系“繁、杂、散”的特点,力推学科交叉、优化核心知识网络,形成了以“传感器-信息处理-测量仪器及应用”为主线的系统化的专业课程群,建立“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应用”的多级分设的专业知识结构。课程建设上紧跟科技前沿,提升实践环节占比。在增加实验课时外,推行课程和讲授内容更新制度,鼓励老师将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导入课堂教学,以趣味性实践环节代替单一的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造性思维和技能训练。打通学科知识壁垒,开设多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是提升参赛水平的关键。通过充分挖掘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资源,建成形式多样的企业工程实践平台、综合创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在岗实习、合作研究、毕业设计、技术攻关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科教融合、产教结合,集结校内外科研院所、领军科技企业的实践资源,建成集课程实验平台、工程实践平台以及综合创新实战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实践培养平台,组建了校企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形成开放式、多层次、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全面支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与引进并举,组建一支包括含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卓青教授等的核心科研创新团队。在保证科研投入的同时,实施科研、教学一体融合的培养方案。高层次人才投入教学一线后,一方面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与前沿科技的贯通,促进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持续融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持续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和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激发科研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评价体系的修订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分别设计。理论课程评价在降低试卷成绩权重的前提下,引入知识运用、创新思维、知识更新等项目,对学习效果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将课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通过问题分析、专题研讨、方案设计等方式展示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考核量规表,根据分析调研的有效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过程管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类设置评分内容和赋分标准。

(二)参赛过程与成果

实施赛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赛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开展项目和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根据赛事指导信息对参赛项目的应用、工程特点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价值进行评估,择优选择赛事和项目。在确定了项目和选手后,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需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把控,引导学生针对项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调研、分析,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随后经过多次的讨论和方案优化,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并完成赛事项目准备。然后,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展示自身作品、观摩、交流等方式,对比不同作品并进行优劣评判。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已有知识储备情况的检验,也可以加深对目标问题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寻求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最后,赛后的总结也是赛教结合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重视赛事总结不仅能促进项目方案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是对选手知识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再次提升。赛后总结的反馈对赛教结合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当前工作的总结,更是后续教学工作的重要起点和依据。由此,整个赛事呈现出 “知识体系-实验训练-创新竞赛-综合实践”体系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促进机制,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参赛项目顺利实施,并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实施赛教结合模式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以测控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赛”赛事为例,近两年分别提交参赛项目18 项和37 项,最终决赛获奖比例约18%,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此外统计结果显示,获奖的优秀项目均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紧密相关,并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样的项目设置方式,一方面便于指导教师对项目实施的整体性和目标达成度进行掌控,指导关键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便于开展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

三、赛教结合模式实施策略

赛教结合的模式适合新时期重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赛事项目

项目参赛的目的应设定为通过展示和交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项目选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自身兴趣和科研动向,项目的选择应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赛事项目是对教、学环节的检验和拓展,但不应作为教学的导向。项目内容和目标的设定必须能为教学提供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检验的环境,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的自主探索,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项目的设定同时要为教学活动服务,但是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赛事项目应具有科技探索、技能提升的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项目——此类项目是对教学、实训以及比赛环节各项资源的严重浪费。最后,赛事项目还应杜绝功利性参赛,为赛而赛。功利性的项目纯粹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置,从根本上违背了赛教结合提升创造能力的初衷。因此,赛事项目的选定应当在校内赛事推广和选拔环节做出准确的研判和选择。

(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方便而且高效,学习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线上课程、公开课、虚拟实验室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习方式,也让自主学习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然而,自主学习时需要注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问题。如设计平面机构时,学生大多关注运动杆件的轨迹和传动问题,忽视杆件间传力情况,这样就可能导致机构运动的不可靠。因此,对知识点作系统化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是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主学习也不否定团队合作,这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不断强化沟通、分工、协作、服务等团队精神,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在赛事过程中,以团体方式学习、思考、解决分歧,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技能训练

赛事参与需要实践条件的支撑。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推进赛事项目的基本条件。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和创造性技能两类。基本技能是基础性实践能力,如信息调研、设备操作、图纸设计、工程管理等,主要目的是工程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技能是对赛事项目的专业性训练,涉及方案设计、数学建模、仿真分析、过程管理等,是对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共同培养。基于多层的实践平台和教学体系,利用技能训练环节养成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而推行课程实验、工程实践和综合创新实战的训练体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探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训练合作增强团队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奖励机制

赛教结合的顺利施行还需要有适当的奖励机制,以提高师生参赛和完赛的积极性。常规教学过程很少涉及实践环节,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实践技能缺乏,因而对赛事的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强。教师们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激励力度不足。解决问题需要从绩效、考核、职称等多方面制定适当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多有专长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奖励政策同样也可用于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和热情,获得更多方面的认可和鼓励也符合青年人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除了通过鼓励培育学生的参赛热情与自信心外,还需对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引入专题、案例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增加实践环节和训练时间,注重树立参赛、完赛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结语

注重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要求。加强教研训练、参与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参与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主动式思考代替跟随式旁观,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正确解决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依托赛事过程重构教学环节中的各要素和配置等;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建立多级协同实践平台是必备条件;组建实践经验丰富、思维活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施赛教结合模式的重要支撑条件。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应引入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等评价项目进行综合考核。实施赛教结合的培养需要解决好教学与实践环节的配合、教学与赛事项目关系等问题。正确处理“赛、教、学”三个环节的关系需要依托赛事过程,重构教、学环节各要素的配置方式,使得参赛过程能够服务教学的过程。推行课程实验、工程实践和创新实战的技能训练体系,通过自主实践与探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设立奖励机制提高师生参赛和完赛的积极性。竞赛驱动创新,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类科技和学科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理念,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赛教赛事创新能力
本月赛事
“以赛促教 赛教融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策略探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高专赛教衔接相关问题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赛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的调研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