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对策*

2023-10-03 06:11肖菲徐晨光齐齐哈尔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留学生汉语

肖菲 徐晨光 (.齐齐哈尔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血脉根基,语言的教学也无法脱离文化而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窗口,留学生通过对中国节日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与情感,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的工具,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习俗、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体现。[1]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语言之一,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积淀深厚而悠远。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要想真正地了解这门语言,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掌握汉语的语言本体,还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这也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这一根本特点。

(二)文化教学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升起,许多留学生因对中国的宗教、武术、习俗等中国文化感兴趣而学习汉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多次强调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其中不少节日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珍贵与价值。中华传统节日寄托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凝聚了中华民族永结同心的精神,是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一把密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保留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活动和生活方式。现如今,随着世界各国间的交往变得频繁,文化在相互融合,优秀的文化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华文化也被传播到海外,无论在哪个国家,他们国家的文化如何,对于传统节日有着共通的情感。或缅怀,或庆祝,充满欢乐。这份共通的情感会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多样,能让留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轻松愉快,同时增加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由此,传统文化教学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业界人士的重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也因其特殊性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及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普遍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教学,传统节日文化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和共通性。[2]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会以教材为抓手,而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内容介绍得很少,教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碰到哪个节日名词就讲哪个节日,在讲解时,偏向于语言的语音、词汇等要素教学,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时会从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这些物质层面入手,使其知道在什么节日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吃什么、节日日期等。在讲解的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加上近三年来,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学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使得课堂互动性降低,无法进行文化体验活动,导致对外汉语学习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中缺乏相关的教学内容

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凭借,脱离了汉语教材的支撑,对外汉语教学便难以为继。针对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强调,对外汉语课开设的成功与否,其所采用的汉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汉语教材选用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和汉语教学的效率。[3]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些节日的介绍内容较少,大多数教材的编写以教授语言点内容为主。在有些教材中只是简单地介绍某个节日名称,没有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和语言特征;有些教材会提及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只提到节日的由来、祭祀对象,而忽略了节日的风俗、习俗以及节日期间的礼仪。此外,有些课文中也没有提及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仅仅拉开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序幕,而不会深入介绍。以我校留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发展汉语》六本综合教材为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大多出现在课后练习模块并零散分布,课文中没有出现直接相关的主题。虽然春节这一节日词语出现的频次最多,但书中并未对其文化习俗、文化内涵进行介绍,缺少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自然也不会将大块时间用于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学,使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无法很好地融合。

(二)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弱

教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汉语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理解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应该除了具备优秀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具体体现在文化、能力和知识这三方面的要素上。[4]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中华文化修养,然而部分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弱,这就会导致传统节日文化介绍表达呆板、无趣,无法激发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出现需求与实际教学不对等情况的产生。例如在进行春节节日介绍时,可能只停留在语音、词汇教学层面上,教学内容缺乏文化意义,缺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不能充分展示春节这一节日内涵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此外,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多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然而一些教师存在在此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例如,在讲到饺子时,只谈及过春节需要吃饺子,而不讲其文化内涵,更不会将饺子与比萨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种课堂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食之无味的感觉。

(三)教学方法不适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节日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是一股脑式的全盘托出。据笔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显示,当前对传统节日的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比如教材中提到了中秋节,教师会着重讲解赏月、吃月饼等表层文化现象,有时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图片或节日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留学生语言文化的局限性,存在听不懂、看不明白的情况,很少会有学生参与的环节,只是被动地学习。单纯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及相应的听、说、读、写训练并不适用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改进对策

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相关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调研,从以下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一)完善教材编写

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蓝本、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资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相关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教材的编写:

首先,在现有教材中适当增加带有传统节日主题的课文,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使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初级学习者可以用对话体的方式呈现节日过程,针对中高级学习者,可以用叙述方式展开,将一些节日的传说或习俗融会贯通,如加入春节的压岁钱、七夕情人节、嫦娥奔月的传说等,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使得教材本身变得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作用。

其次,现如今,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语言要素的教学,相对而言,文化教学的比重很小,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内容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文化专题教材中,虽然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但大多内容晦涩难懂,枯燥无趣,实用性不强,并无专门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材。因此编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趣味性、实用性、对比性的,汇集传统节日相关文化知识的一本专门性教材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空白,还可以方便留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专业的文化教材可以把内容丰富而又杂乱无章的节日文化系统化,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相关课程和知识的传授,也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理解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从业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只是单纯地凭借自己早已习惯的浅层文化认知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对于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不能做到很好地讲解,甚至在学生对其发问时,将其敷衍地回答为这是中国人的认知习惯,[5]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并掌握民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等内容,除此之外,还要熟悉不同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了解学习者在说和理解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并且尊重这种文化差异,才能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我们可以引导教师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和作品来扩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定期组织读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就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教学进行经验交流。“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对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历史、思想、价值观以及传统习俗的认知,关注主流文化,不仅可以拓宽文化视野,还可以树立文化审美观。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文化讲座来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三)完善教学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手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新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其可取之处与优势所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还能使他们乐学、爱学。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一谈如何完善对外汉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手段: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尤其是文字性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容易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教学策略没有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在教师组织课堂、传授知识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听课和参与活动的情况,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定教材,以学生的国别来选定教学的侧重点,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穿插多种教学法以达到学习、掌握的效果。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如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一些趣味性极强的小游戏,将语言教学与节日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体味到节日文化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中秋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八月十五代表什么节日、该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再进行深入,用生动的语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而启发学生明白中秋节是庆丰收、盼团圆的节日。教学时,可以让留学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与交流,还可以让留学生找到有关中秋节的小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观看中秋节小视频,使学生沉浸其中。这种沉浸式的以学生为主的节日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能动性,锻炼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真正把学生“留”在课堂。这种传统节日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单一的听说读写的讲授不同,它不仅能够保证留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还能用较低的课堂强度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2.创造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渲染、熏陶等讲课方式,辅以装扮教室、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营造节日的氛围,开展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食物制作、猜灯谜、观看赛龙舟、参加相亲会等情景式活动,教师通过文化讲解、习俗谈论、实践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处身于类似于该节日的氛围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并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语。创设情景能够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达到记忆的效果。这种方法有利于将语言知识细化,尤其在口语、听力的学习方面。例如,在听力与口语练习方面,可以围绕中秋节进行提问,如在介绍中秋节后问“你喜欢中秋节的哪些地方”“如果你过中秋节,你想做些什么”等问题,这种以节日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的方式,不仅能锻炼留学生的口语、听力,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6]还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有关中秋节的文化知识。这种情景式教学又可以和体验式教学相联系,强强联合、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开展文化活动,体验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在历史进程中历经了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些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和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节日教学,可以使留学生们在欢乐、愉悦的气氛里沉浸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节日文化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余时间也是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好时机。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可以带领同学们参加当地具有节日氛围的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传统节日文化周”“大学生艺术节”等进行教学,对传统节日的习俗、饮食及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有效展示,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到中国独有的交际文化、寒暄文化,并在目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正确运用来检验学习成效,调动其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当地文化的体验,有助于其克服文化休克的心理障碍,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4.适当引入古诗词教学

中国的诗词文化影响深远,从《诗经》和《楚辞》开始,古人便有了吟诗的传统,古诗词更是留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外汉语教学中,准确、灵活、生动地引用古诗词有助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但在选取古诗词时,选择容易理解且贴近节日文化氛围的诗词是至关重要的。在诗词讲解时,由于留学生语言基础薄弱,需要配上相应的图片以达到直观的效果,还应加上简单的语言表述,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引用《静夜思》时,应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加以语言描述画面:月亮的光照在地上,和霜一样。我看着月亮,思念家乡。并着重讲月亮,它代表着团圆,因此那时的古人会望月思乡。古诗中体现着中国文化,以《静夜思》为例,月亮自古以来就是团圆的象征,因月亮会周期变化,由缺变圆,象征中国人期盼团聚的心理,而古诗中情感也随意象表达出来。古诗词的学习也使留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了“插茱萸”,写出了中国重阳节中登高与插茱萸的风俗,一个“忆”字可见诗人对家人的思念,这也同样表达了中国人过节时渴望团圆的思想。再比如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作为诗句中的经典,表达了中国古人渴望长寿与永久的安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教会留学生有关中国古人对月的看法,为什么古人喜欢赏月,进而教会留学生赏月文化的由来,真正地体会到节日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是培养知华、友华、乐华国际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感受中国、认同中国的有效途径。语言文化教学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使其大放异彩,对外汉语教学的从业者们任重道远,对外汉语教师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需在教材的编写、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路径。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泛,使留学生们加深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此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其提供不竭动力和知识源泉。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