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凯婷,荣慧芳,韩 雪,贺 香
(池州学院a.地理与规划学院;b.自然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战略,是推动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整体提升,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将一流专业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和抓手。
随着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巨大的社会需求和人才缺口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池州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安徽省立项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由于具备地理学背景,相比“工科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实践类型更加丰富,与新的城乡规划系统匹配度也较高[2],但其实践教学仍沿用传统工科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支撑新时期多重理论体系和复杂城乡发展环境,实践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践教学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刘传明等[3]提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应设置培养国土空间认知等六大能力的实践课程,配备地理、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应用型师资,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李富祥[4]围绕辽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基础训练、成长基础实践三大模块。李小云等[5]针对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实践内容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困境,提出江西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应对策略,从人才培养机制上优化实践路径,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实践空间,拓宽校外实习基地。吕悦风等[1]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从明确目标定位、统筹培养方案、完善考核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吴大放等[6]总结了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BCAC”模式——通过基础课程体系提升基础实践能力,立足市场需要凝练专业特色,以实践应用引领多种专业技能,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荣慧芳等[2]构建了地方型院校池州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专业+竞技+综合”四个层次的“二一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的组织管理、监控和实施措施。王宝君等[7]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校企合作,提出教师、学生、企业、政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五类主体协同,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开展“五位一体”深度合作的模式。尹艳琼等[8]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转型发展需要,提出了以实验和实践课程为主,素质拓展、综合实践、实训课程为辅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者们从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等角度,对不同类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尽管各高校已认识到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规划学科需求变化,但因自身基础、学科特色等原因,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双一流”建设和人才需求出发,如何深度对接社会需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亟待研究。
在“双一流”大背景下,加快专业建设、培养拔尖人才是当前重要课题。2018 年,教育部提出“人才培养要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本科建设基本原则,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其核心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目标是培养一流人才。
基于此,以池州学院为例,探讨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拔尖人才。
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反向设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应结合前瞻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特点[9],科学定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产出成果,精准聚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要求[10],形成实践教学“知识+技能+素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多层次理论知识体系是指导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的基础,也是区别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据。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改革要求,促使城乡规划学科由单一的规划与设计转为复杂的多学科交叉,要求学生具备“地理学”“空间数据分析”“规划学”等理论知识体系[11]。地理学基础理论既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等地理知识,也包括新时期国空要求的土地科学知识。通过理解认知城市、生态、资源等要素,提高基础资料收集和区域分析能力[12],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宏观规划思维[13]。空间数据分析应用理论包括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等[14],强调图件制作的合理合规性,满足综合性规划对空间数据分析的要求,为现状分析、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奠定基础。规划学核心理论包括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只有厚积理论功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加深实践深度,才能培养出解决城乡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城乡规划师。
提升综合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传统工科城乡规划对学生手工制图能力要求较高,偏重对规划设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在原有城乡基础上进行规划,对分析能力提出要求。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不仅要全面提升绘图能力,更要培养分析软件应用能力。
良好的职业素养既是毕业生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素质,也是不断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包括:(1)基本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2)创新思维—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3)责任感—较强的责任心和行业发展敏锐性。
构建对应培养目标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是实现OBE教育理念的关键。池州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地理学优势学科进行专业建设,在三全育人体系基础上,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目标+”“课程”“管理”“资源”“考核”实践教学改革闭环系统,一体化构筑“三层次理论为本,手绘、软件协同,课题、项目、竞赛驱动”的“三二三”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培养具备“理论基础+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图1 基于“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重视三大平台建设,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能力拓展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思想政治理论和身心调节、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基本素养;专业教育平台包含三层次理论和两协同实践课程,通过加强专业认知和专业基础教育,提升理论和实践认知、数理分析、资料调查、图件制作与规划编制管理、基础研究与分析能力;能力拓展平台即通过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15]。
以成果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应根据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选择不同分层分类推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管理过程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手工制图和软件作图能力,形成“手绘+考研”“软件+就业”两种实践管理方式。由于非艺术生普遍无绘画功底,前期集中安排素描、手绘等基础实践和基本理论课程,加强思政和学风建设,宽口径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培养绘画基本能力;中期安排AutoCAD、Photoshop、Sketch up 等规划设计软件课程,在设计课程中采取分组和自主选择方式,加强手绘和软件制图训练,提高图件制作能力;中后期选择性安排ArcGIS、ENVI、Python 等遥感数据处理软件课程,满足国土空间规划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参与教师课题、大创项目、专业竞赛,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相结合,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后期通过实践课程、毕业论文,掌握SPSS、Matlab等计量分析软件[16],提高城市治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针对性开展考研训练和就业实践。
以成果为导向拓展实践教学资源,首先要完善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资料。根据实践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和评分标准,更新课件、教案等实践教学基本资料,把企业项目案例和考研真题引入教学环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线上教学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立体化、实时化教学。其次,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根据实践课程内容和目标甄选合适教师,配备最优教师组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校内教师要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担任学生学术活动指导教师,参与实践项目,促进学业和业务双提升。学院和教研室鼓励、支持专业教师进修和挂职,邀请企事业单位骨干人员进学校、进课堂,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再次,拓宽实践基地资源,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借助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优势,筹集资金建设实验室,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在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基础上,加强与用人单位、不同层次高校联系,建立量足、质优、类广的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实习类型和层次,促进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能力[17]。
以成果为导向评估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检验+调查”“成绩+就业”的形式,全面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实践能力。把课题、项目、竞赛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鼓励并指导在校生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企业竞赛、“挑战杯”比赛,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采取问卷或访谈等方式,对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进行调查,及时发现课程学习难点、教学模式缺点、能力提升弱点,优化实践教学改革。
学生就业及入职表现是衡量实践教学改革成效的现实标准。通过连续统计应届毕业生去向、询问毕业生当年入职表现、掌握至少五年工作情况等,作为实践教学改革评价和优化的重要参考。实践类课程考核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既要考查课堂表现,加强平时成绩管理,精细评分,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18];也要在期末考核中综合权衡课程知识点,以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
池州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基于OBE教育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成功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通过实践锻炼,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教师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挂职,如部分教师在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城建分院、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挂职,参与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能力,7 人获“双能型”教师称号。积极参与地方规划项目,如岳西县衙前河水利风景区规划、瀚青盆景生态园规划、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项目等。
加强教学科研,研究能力迅速得到提升。改革以来,共立项专业建设类项目2 项、教研项目8 项、课程建设类项目12门次,发表教研论文12篇;立项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增强了课程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课下主动探索、“抱团”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4 项、省级20 项,连续3 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联合设计方案竞赛佳作奖,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获省级三等奖2项;参加安徽省首届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与创意设计成果邀请赛获省级奖项2项。
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领域渴望人才,越来越多企业主动联系毕业生进单位实习,就业形势稳定。2021 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2022 届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体现社会对我校毕业生质量十分认可,专业建设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池州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于OBE教育理念,明确“知识+技能+素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立“目标+”“课程”“管理”“资源”“考核”实践教学改革闭环系统,构建“三层次理论为本,手绘、软件协同,课题、项目、竞赛驱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实践证明,在师生发展、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明显应用效果。
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专业定位及学科背景复杂,各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现阶段应强化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大数据技术发展,关注信息技术变革,探索新的城市科学,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水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