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红包”问题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023-09-22 14:21:17邵子杰谢鑫陈妙玲何韵韦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4期
关键词:红包患方行风

邵子杰 谢鑫 陈妙玲 何韵 韦玮

近年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定位是“十四五”期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也是落实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保障[1]。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机构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红包”问题破坏了政策的医疗秩序与医疗服务公平,增加患者的就医压力,进一步滋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就医权益,是医疗机构腐败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给医院和行业造成恶劣影响,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4]。“红包”问题治理工作是医疗机构行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尚无关于公立医院“红包”问题治理体系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公立医院实际,分析“红包”问题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与成效,为公立医院建立“红包”问题常态化治理机制提供经验。

1 国家政策与形势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5]。2021年6月,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导。2021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2021—2024年)》[6],明确提出集中开展整治“红包”问题专项行动,要求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行风建设工作体系,构建打击“红包”等行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为医疗卫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2021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7],作为面向医疗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的廉洁从业基础性规范文件,坚持正面倡导、反面警示并行,为广大医务人员划清了基本行为底线,对“红包”问题及相关现象具体做出提倡要求并列出禁止行为:“共建和谐关系,不收受患方‘红包’”。

2 行业现状与主要问题

90年代起,公立医院进入市场经济阶段,部分医务人员开始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增加,也使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加剧,医患关系趋于紧张。在对某公立医院的298名医务人员和294例患者或家属的调查中显示,收受“红包”等行为会降低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存在“红包”现象是导致医患关系失谐的危险因素[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解决医疗市场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的同时,强调医患双方要共同遵守道德底线,杜绝“红包”现象[9]。国家政策不断提出对“红包”问题的治理要求,但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对相关政策要求掌握不透、执行不到位,存在部分医务人员的法纪意识、红线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行业内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医院和行业造成恶劣影响[10]。

加强医院内部建设,建立适应公立医院发展的“红包”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对制度机制的落实进行反馈和监督,有助于促进公立医院公益性价值回归,逐渐消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红包”现象,达到净化医疗从业环境,实现医师自律、廉洁行医的目标,也有助于构建医患信任机制,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11-12]。分析医疗服务的环节和主体,从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两方面出发,创新“红包”问题治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是当前公立医院建设的迫切需要。

3 “红包”问题治理体系构建

3.1 治理体系与具体做法

3.1.1 建立组织架构,健全工作机制

研读国家政策要求与部署内容,结合医院实际,制定《“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建立党委主导、院长负责、党务行政机构齐抓共管的行风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搭建以行风建设领导小组、“红包”问题治理工作小组、“红包”回退教育专项小组为核心,以行风建设办公室、医务处、财务处、人事处、总务处、党委办公室、中心办公室、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延伸,以纪委办公室(监察室)为监督的“三层十部”组织架构,落实小组和部门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部门协作机制作用,以推进“红包”问题治理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系统施策、综合监管的工作原则,推动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3.1.2 明确“红包”内容,搭建治理体系

细化、明确“红包”内容,对医院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医方”)在从事诊疗相关活动过程中,患者及其亲友(以下简称“患方”)的礼品、礼金、消费卡、有价证券、股权其他金融产品等财物以及其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或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均认定为“红包”,全部纳入治理范围。立足患方不送、医方不收的两个角度,分析不同立场输送与接收“红包”的心理活动。从“红包”形式及患方类型的两个分类入手,梳理容易产生送、收“红包”行为的关键环节,搭建治理体系。

加强“红包”问题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畅通意见反馈途径,加强线索收集,鼓励医患双方共同营造不收不送“红包”氛围。完善惩处工作制度,加大医方收受“红包”行为惩处力度,在竞岗、考评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岗位、暂停执业、低聘、缓聘、解职待聘、解聘处理或相应党政纪处分。对于索要“红包”的,经查实后直接解聘或开除,情节特别严重并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患方主动输送“红包”的,要求医方坚定拒绝并直接回退给患方,鼓励医方现场对患方进行针对性的“红包”问题治理与医患关系理念的强化宣教。受医疗服务环境限制,部分因需要维持诊疗秩序、患方隐蔽性存放等客观情况或因患方失联而无法现场回退的,要求医方及时、规范回退并完成登记。

3.1.3 全面动员部署,强化宣传教育

面向医院全体从业人员召开《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与“红包”治理工作动员会议。由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分别从解读工作内涵、传达工作要求、开展警示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动员部署,号召全体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支持治理工作,展现医院加大对收受“红包”行为惩处力度的决心。在动员会议后,在员工活动场所张贴《九项准则》展板,组织全体员工签署《遵守〈九项准则〉承诺书》,巩固动员成效。

在宣传教育方面,运用多种媒介,依托院科两级工作会议、微信订阅号、工作信息化平台等多种媒介,通过集中学习、邮件通知、宣传公告、警示教育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医院不收不送“红包”的要求。制定《“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学习手册》,作为制度规定的“说明书”,助推制度规定有效落实,在手册中明确“红包”内容、制度依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工作要求,对“红包”回退、意见反馈、线索征集等流程进行具体指引,阐明“红包”问题治理工作的意义与失范行为的惩处原则。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作用,明确医院、科室、个人3层次的治理责任,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学习和表态发言,要求党支部及科室将“红包”问题治理作为医德医风重点学习教育内容,将学习情况与科室、党支部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直接挂钩,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

3.1.4 理清回退流程,体现人文关怀

将“红包”根据性质分为现金、实物以及电子“红包”3类,将患方根据诊疗特点分为门诊、住院以及失联患方3类,针对无法回退的情况,制定精细化、规范化的回退流程。对于现金“红包”,根据就医现状及下一步诊疗计划,充值到患者的门诊诊疗卡和住院预交金中,充分告知患方回退的具体金额以及回退款项的使用、取出方式,关于难以明确“红包”与输送患方的对应关系或患方失联的情况,由医方在经过部门负责人、职能部门监管人的审批后,将款项上交至医院行风账户,行风账户款项应用于医院“特困基金”专项,特困患者的资质审核与款项应用由医务处、财务处、临床科室共同把关,由纪委办公室(监察室)执行监督。对于如购物卡、礼品等实物“红包”,以邮寄的形式回退给患方。对于通过转账等途径输送的电子“红包”,通过转账形式回退给患方。

由行风建设办公室组织协调财务处、信息中心,线下设置专项服务窗口,线上创建专项功能模块,打通系统之间的壁垒,提高回退流程操作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保证信息、财务安全,保障患方权益。依托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将“红包”回退、登记流程与审批流程相结合,建立“申请-审批-回退-登记-溯源”的监管闭环模式,“红包”回退情况和登记信息实时发送到行风建设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室)专员端口,回退、登记信息永久留存,可追踪溯源。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重视医务人员应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及时、准确优化回退、登记流程,避免因为制度流程复杂、环节冗余为医务人员带来诊疗业务以外的压力,调动医务人员在行风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凝聚力。

在发挥制度机制刚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医患关系的建设与维护,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体现人文精神与服务精神。患者医疗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心理落差是医患关系紧张的诱发因素之一,在“红包”回退流程中,针对医疗中医方的反馈会决定患方情绪,患方情绪会影响医方情绪的双向特点,一方面借鉴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经验,增强医患沟通教育,提高医方沟通能力,制定医方与患者沟通、宣教及指引的范式模板,引导医方重视与患方情感上的沟通,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度[13-15]。另一方面引入中立性协调机制,在行风建设办公室设置“红包”回退协调专员,作为“红包”回退流程中的“第三方”角色,积极响应医患双方需求,协调处理回退过程中的堵点与难点,通过促进医患之间的信息对称,推进回退工作顺利完成[16]。

3.1.5 畅通反馈途径,加强线索征集

面向医方,开设行风建设信箱,搭建集行风建设与管理建议反馈、正面典型事迹推荐、失范行为线索征集、专项培训宣讲预约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沟通平台,发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将制度规范化为行为习惯,共同推进治理工作走深走实。面向患方,实施诊疗全预约制度,透明、公开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诊区、病区、收费窗口等关键场所公布《九项准则》及举报途径,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嵌入医德医风评价功能,畅通患方诊疗后的及时反馈途径,对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前置预警;同时,完善患者沟通管理体系,建立首诉负责制,做好就医指引工作,积极应答咨询与投诉,设置专门的部门医患关系办公室、专职人员、专门场所,接待和处理医疗投诉纠纷,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确保患方“有疑必问、有问必答”,提高患者满意度与获得感。

3.2 治理成效

目前已建成符合医院实际的“红包”问题治理组织架构与治理体系,初步建立“红包”问题常态化治理的长效机制,体系与机制实施有效,系列制度落实到位,营造了医患双方共建共促廉洁从医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清廉医院建设。通过动员宣传与学习教育,医院从业人员积极关注、学习廉洁从业工作内容,参与测试、优化“红包”回退、登记流程,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

4 讨论

公立医院的“红包”问题治理与行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持续推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人文化相结合的模式“盘活”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红包”问题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医药购销领域贪腐新花样频出,“红包”、回扣相关违规行为更加隐蔽,公立医院行业主管部门在对医疗行为的监管方面还需更加与时俱进,对违规行为新形式、利益相关新链条加强调研,进一步制定覆盖面广、可执行性强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流程。下一步将围绕“双面典型教育、定性定量结合、互联网+治理、专题调查研究”四大主题深化工作。在双面典型教育方面,在坚持对失范行为持高压态势、实施一票否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与引导,将倡导与鼓励落实在具体行为规范上,结合医院实际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培训与警示教育,将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常态化”;在定性定量结合方面,建立健全医德医风和“红包”治理情况的考评体系,将定性的现象与成效进行定量分析,再将定量的考评体系作为定性评价、决策的依据,加强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构建多维立体式评价模式,形成管理闭环;在互联网+治理方面,依托智慧医院建设,发挥信息手段优势,加强医院运营监测分析平台、医院管理智能分析及评估系统建设,通过大数据监测,实现药物、耗材、费用等常态化监控,将医疗行为数据化,让数据“跑在前面”,赋能行风建设与专项治理工作;在专题调查研究方面,深入领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和认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制定制度规范、优化服务流程、推进项目落实的基础,开展行风建设主题调查研究,挖掘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开展专项巡查监督,及时、精准地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机制,以“红包”问题治理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将行风建设工作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医院现代化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红包患方行风
苍溪县:解民困办实事 加大社保行风建设力度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26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行风类栏目如何焕发生机
新闻传播(2015年19期)2015-07-18 11:03:27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32
实施患方确认方法防范静脉给药差错的效果观察
卫生行风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医改试点医院行风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