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2023-09-22 05:33赵文帅贵州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画作中国画画家

赵文帅 (贵州大学)

中国绘画的历史悠久,古代文人墨客立足当时的文化发展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技巧,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绘画作品。当前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的今天,中国画的艺术审美、创作理念等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中国、世界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有关人员要从中汲取创作理念,必须从更多角度把握其艺术审美特点,丰富绘画技巧与表现形式,创作出蕴含艺术美的高质量画作,弘扬中华艺术、文化魅力。

一、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点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画作应按照“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画作既应包含形的方面,也需要传递神的内容,升华其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形”指的是外在形状、造型、布局等,而“神”代表内在精神、情感、传达的哲理等。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画家,东晋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更为强调“神”,力求通过“形”烘托“神”,使画作不单单停留在“形”上,而能通过“形”传达“神”。顾恺之的这一理论为中国画以形写神提供了支撑。根据作画经验,形相似并不意味着神相似,中国画旨在追求神似。画家在确定“形”时可选择的工艺多、类型多,既能真实还原也可有适当的夸张变形,在传达“神”的方面,载体为“形”。齐白石是现代国画大师,他认为作画时画的形象需在似与不似之间,如太相似则缺乏创造性、新颖性,太不相似则违背了创作初衷。中国很多画家强调写意,希望在展示物体形态的同时传达画家的精神、情感等,赋予画作“思想情感”,让画家通过创作形态来烘托、呈现自身的情感,达到寄情于景的目的。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虽呈现的画作给人清淡之感,但其笔墨特点增强了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的形态独特性、描绘了江南水乡之景,通过画面中的景物形态烘托了荒寒空寂的意境,传达了画家看破沧桑的心境。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多样,线条仅仅为其中的一种,画作中的人物、花鸟等常常用线条来表现,如《人物龙凤》 《人物驭龙》等,是以线造型的典型作品。实际上,画家在创作时用于加强形态的线条并不具有客观存在性,一般为画家的艺术创作,是为了使画作中的事物更为立体和形象。绘画中的线条具有立体性,为立体圆柱形,线条具有外柔内劲、笔力深沉的特征。从艺术角度常常认为画作中的线条具有生命力,因为画家往往会将不同粗细、笔锋的线条组合起来,使线条更为灵动,进而用线条反映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理想信念,以及对现世生活的看法等。中国古代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画家,这些画家在利用线条方面各有特点,顾恺之画作中的线条悠缓自然,有“春蚕吐丝”之感;陈老莲的线条充满变化,给人“高古奇骇”之感;吴道子画作中的线条圆转飘逸灵动……总之,中国画重点关注笔精墨妙,“笔精”就是在创作画作时讲究笔法、笔力,在用笔时深沉有力、力透纸背;“墨妙”就是在一幅画中墨和色分别作为主和辅而存在,达到“墨分五色”的目标,用水来调节墨色,使呈现的色彩更为多样,增强画作的典雅肃穆之感。“笔精墨妙”下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和墨分别相当于骨骼与血肉,通过笔法与墨的高度融合,使画作的色彩更为饱满,呈现更具层次感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韵味。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艺术审美受古代思想影响,如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艺术审美中强调“天人合一”,在画作中保持虚实结合,用虚带实。根据大量的中国画表现手法,很多代表性画作都强调虚实结合,以营造良好的意境,如笔墨处多为实处,留白处多为虚处,真实展现的为实处,内在蕴含的为虚处。古代画家受限于当时的文化、艺术、审美等,在创作中力求实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发挥虚实之间的相互衬托作用,展现二者的融合、烘托关系,突出意境与韵味。中国画针对虚实呈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经验,如厚重者、色淡者分别为实、虚;主次分别为实、虚。从哲学角度来看,虚和实之间为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为相对而言,并非单独存在。画家在创作时必须要注意构图,保持虚实结合,并适当留白,给人呈现“实”的方面,再通过与“虚”的对比,给人无限遐想空间。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其画面中寥寥几笔波纹,人在欣赏画作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江面的烟波浩渺,画面中大面积留白,与真实呈现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能感受到江面的空旷、寒冷。

(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

画家在创作时常常采用散点透视法,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技法,在此绘画技法下画家的观察点呈现松散性,并非完全固定的部分,根据需求适当移动观察点,所呈现的内容有一定差异,通过将不同观察点的景象呈现到画中,能以大观小,缩小视觉范围。中国画在构图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相对较小,很多中国画以“画卷”的形式出现,通过在其中引入散点透视法,能为画家地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其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呈现内容。

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作品中采用了散点透视法,且应用效果相对突出。画面中的内容以汴河为中心,还原了当时的热闹之景,一个画面中包含的视点数量较多,整个画卷中不仅有城内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风貌,也有郊野的风土人情,桥上有人、桥下有船,远处有街道河港,近处有亭台楼阁。

再比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面中描绘了大宋的山川、河流,既包含千山沟壑,也有山川河流,展示了江山的秀美。画家从“游观”的角度还原了各种事物,其创作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在空间处理等方面却相对巧妙,突出了韵律之美。

(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

一些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将诗书画印相结合,这种情况下的中国画并非单一的画作,而在其中融合了多种中华传统工艺,使画作中的诗书画印相互融合,增强画作的艺术感、美观性。中国画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工艺,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广受人们的关注,且被延续至今。题画诗就是画家本人或者他人在画作的空白位置根据画面内容或者自身的感受题诗,这首诗抒发的是画家或者他人的内心感受,或者描述的是画面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之意和画中之景交相辉映,增强了画作价值,使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带来视觉、精神等独特感受。徐渭才华横溢,但其一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经历了诸多不易,多次未通过科举,而其创作的《墨葡萄》,画面的气韵生动,笔墨酣畅,在创作完此画作后本人在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恰好反映了他坎坷的一生,也突出了他难施展抱负的寂寥之感。

二、中国画的创作方法

(一)气韵生动法

画家在创作中国画时可采取的方法较多,不同的创作方法下呈现的画作风格与效果各有特点。为创作出更具艺术追求的画作,画家在创作时可采用气韵生动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强调在画作中呈现对象的精神面貌,使画作更具艺术感染力。但结合中国画的创作经验,气韵生动法更多地用在人物画中。如果画家要使笔下的人物更为传神,就必须塑造鲜活的形象,避免作品过于沉闷、死板。此外,在一些山水画中也经常采用气韵生动法,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来灵活应用。近年来中国画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画家在创作作品时更为关注自然与艺术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力求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画家创作时将意作为目的,达到意在笔先的目的。如郑板桥的墨竹创作中,其习惯采用写意法,融合了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每一枝叶各有特点,表现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骨法用笔法

骨法用笔法也是中国画创作中相对常见的方法,这一方法下灵活应用了笔墨,可增强画面的结构层次。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更多为线描,这一特点决定了骨法用笔的适用性,通过灵活的用笔方法使描绘对象的形态更为逼真、结构更为合理,并能更为全面地还原描绘对象的精神特点。结合中国历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部分画家的书法造诣非常高。白描能凸显画家在用笔方面的能力,通过精妙的用笔方法,能更为清晰地展示描绘对象的精神、气势等内在层面的内容。实际上,画家的用笔与自身的精气神存在紧密联系,在符合气韵生动要求的前提下,骨法用笔创作画作可以给人更为干净利落之感。但在利用骨法用笔创作方法时,必须坚持刚中有柔、刚柔并济,处理好刚柔之间的关系。

(三)应物象形法

中国画的创作中,应物象形法也广受欢迎,在应用这一方法时比较强调创作对象形象与客观形象的一致性,特别需关注造型方面,避免形态、造型等脱离事物本身,使画作中呈现的形象更为逼真。根据中国画的创作经验,这一方式基本达成了共识,中国画中的物象非常接近于实物,如花鸟、山水、人物画等,画作中呈现的事物形态、造型等相对真实,神情、气韵等与客观形象基本匹配。宋代花鸟画的创作手法独特,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统治者时的爱好、特殊要求,宫廷审美的变化为花鸟画创作带来了更大的可能。

(四)随类赋彩法

画家在创作画作时为符合艺术审美追求,需合理应用色彩,并注重不同色彩的合理搭配。中国画的艺术追求较高,画家必须掌握随类赋彩方法,就是以差异化描绘对象为基准,参考光影、远近等确定色彩。各种类型的中国画都非常关注色彩的应用,唐宋时期中国画的色彩应用发展迅速,画家创作的很多画作在色彩上都具有独特性,在此之后山水画快速发展。实际上,色和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山水画的作画手法等决定了其在创作时非常注重水墨表达。古代很多时期山水画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且创作手法、内容等都是当时社会的反映,但是人们并未完全放弃关注色彩,一些画作中同时采用了水墨与色彩。中国画中写意为首要的精神追求,为此,画家并不单纯局限在描绘事物本身的形态上,反而更希望通过传神的方式来凸显画中蕴含的思想、精神等。因此,从这一方面考虑,画家在运用色彩时还需考虑色彩与传神的关系,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选取主色,优秀的中国画有主色与辅色之分,通过在整个画面中合理分配主色与辅色来增强画面整体感;强调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使不同色彩之间合理搭配,形成明暗、冷暖等的对比,增强画面美感。

(五)经营位置法

画家在创作中国画时也需关注构图方面,而在这一方面经营位置法相对重要,就是在构图过程中需合理区分主宾、远近、虚实等方面。构图在画作中十分关键,合理的构图能增强画面冲击感、感染力,但为达到良好的构图目标,相关人员需合理处理主宾关系,保障画面中能呈现整体、突出局部,增强不同部分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合性。

(六)传移模写法

传移模写法实际上指的是模拓与临摹,通过复制方法可从中学习他人地创作经验,为后续自身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产生了很多创作手法,创作者在当前的条件下需有辩证思维,既要继承传统创作手法中的精华,也需要有所创新,不受传统限制,既有传统手法、思想等的印记,也有新的方式。为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临摹经典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创作者在临摹时也需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

三、中国画与审美表达的时代融合创新

(一)在自律性上开展中国画跨界探索

当前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画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可能,特别是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今天,西方写实思想对中国画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论综合西方实用主义还是全新的中国画画风,都应该始终意识到中国画创作中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坚持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强调现代化变革。有关人员在探索中国画的创作路径与方向时必须带有自律性的探索,摒弃当前艺术中的浮躁奢华等,保留中国画的本质内涵。在遵循自然性前提下有关人员必须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变化等有正确的认知,确保中国画遵守本质规律,创新题材、形式、格调等外在内容,赋予中国画更为突出的艺术内涵。

在中国画的跨界探索方面,古代中国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发展情况,更多为人物、山水与花鸟画,但现代中国画则更为注重跨行业素材、多场景交叉等。

(二)在融合性上促进中国画古今交融

当前社会中继承中国画时不能继续停留在原有的形式上,而应该紧跟新时代下的发展特点,主动创新,使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与技巧等能与当下人们的审美追求完全一致。为此,中国画艺术审美特征的表达必须走全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之路。

首先,尝试分析和探索中国画的现实性,结合调研结果分析中国画古今融合是否具有必要性、紧迫性,确定新的融合方向与路径。

其次,借鉴传统的绘画手法、笔墨技巧,但还需融合新内容,保持在中国画创新方面的活力,不仅要提高创作深度,还需在画作中体现生活感悟、精神动力等内容,赋予中国画时代特征。

最后,促进中国画审美品格的古今融合,保留传统的审美品格并融入现代文化属性。

(三)在创新性思想上加强中国画中西兼容

当下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中国画笔法、技艺与审美主张等都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但根据当下的创新情况,在创新思想与路径方面却经常存在争议,面对这一情况,有关人员需从辩证性角度看待问题,意识到中国画传承发展的必要性,并考虑艺术赏析、人文特色等方面的变化。对比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为从更为全面地角度看待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异同点,有关人员必须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从多维度考虑问题,尝试将西方绘画技艺与中国画笔墨、创作等相融合。

首先,尊重创新思想,提倡促进中国画的现代化、创新化发展,不得故步自封,而应该有“走出去”思想,吸收西方绘画中的精髓。其次,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新阶段,必须保持中西方美术思想的融合,意识到中西方在绘画方面的包容性,从而引发各自的创新与转型、相互的融合。

(四)在情感表达上突出中国画精神抒发

中国画在创作时,画家习惯于在画作中抒发、寄托自我的情感,为此,在当前及未来中国画的艺术审美发展中,都需要关注情感表达方面,使每个中国画都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

首先,合理发挥绘画材料、笔墨等对画家情感的宣泄、释放作用,使画家在创作时能寻找到物象特点与自身情感的契合点,并引入多样化线条、色彩等,通过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中烘托作者的情感、精神等追求,使画作中的物象不再为单纯的物,而有传神作用。

其次,注重情感表达,意识到中国画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使绘画技艺、创作理念、思想等均能为情感精神的表达提供一定的服务,由笔墨风格的塑造来凸显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情感内容等内在方面。

(五)在笔墨性审美上实现中国画艺术创新

要保持中国画在当代的长远、稳步发展,无论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传统中国画美学理论,以此为基础开展合适的艺术创造,如创作的中国画不具有时代性特征,无论其艺术表现多么独特,也无法受到大众的欢迎。为此,在凸出中国画笔墨特征的审美价值体系下,有关人员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来创新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可将中国画的创作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

四、结束语

中国画艺术审美特征具有多样性与独特性,在当下继续研究这一方面可以给中国画的创作与继承等提供理论基础。但当前关于中国画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未来还需加大研究力度。

猜你喜欢
画作中国画画家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