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会敏
白居易提倡作诗要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为君、为臣、为民而作,不为文而作,重视诗歌的政治功能。除了新乐府外,其具有政治讽喻功能的诗歌还很多,分布在各类题材中,《登乐游园望》一诗就是其中之一,诗云: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暫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这首五言古体诗为登临即景之作,描写了诗人所望见的长安城的红尘景象,宫殿巍峨、街道整齐、车马繁华、高盖如云,而繁华之景中蕴含着小人得志、直士蒙屈的历史真实,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为友人鸣不平的郁愤情怀。
白居易一生留下两千八百多首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这四大类别。讽喻诗重点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对皇帝和高官权贵进行讽谏;感伤诗表现为亲朋离别及生老病死等令人悲痛的事;闲适诗主要表现为归家闲居的闲适心情;杂律诗也就是律诗,更注重声律和平仄。这首《登乐游园望》,属于讽喻诗一类,借友人被贬之事抨击社会黑暗现实,是政治抒情之作。此诗创作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当时在皇宫任职,官居翰林学士,皇帝昏聩,听信谗言,奸臣当道,好友元稹同年被贬,因此诗人心中郁气横生,登乐游园(又名“乐游原”)遣怀写下这首五言古体诗。前八句写登高远眺所见所感,后八句写登临俯瞰所见所感。此诗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讽刺朝堂奸人当道,统治者的不作为,为友人鸣不平。
一、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与优美意象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点出题目,交代了登望的人物、时间和地点。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登上乐游原,本想看看满城美景,然而只看到了黄昏到来之际的一抹余晖,不免感伤。“曛”字充分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由此奠定了整首诗忧愁悲伤的感情基调。“独”字是诗人心情沉郁的另一个原因,没有好友相伴,独自一人来到乐游原抒发心中的郁闷,却只见到了黄昏,所以更加感伤。唐诗中出现“曛”字的诗句很多,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描写送别的环境,交代送别的时间和天气状况,黄云弥漫,日色昏昏,烘托离别氛围。杜甫《示獠奴阿段》中的“山木苍苍落日曛”,写寓居夔州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民情,落日黄昏时刻的夔州,满山树木,更显青郁茂盛。权德舆《题柳郎中茅山故居》中的“下马荒阶日欲曛”,故居荒阶,黄昏落日,写出了久无人居的荒凉之感。由上可知,诗句中“曛”字的出现,总给人以昏暗、凄凉、惆怅、失落的情感暗示。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诗人四望,看到东北方向一片昏暗,连宫阙都掩藏在了烟云之下,让人看不真切,就像诗人身处的朝堂一样,被一片阴暗之气笼罩着,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诗人借景抒情,以此时昏暗的景色比喻被小人操控的朝堂,借此抒发内心的愁绪,此刻的心情如同眼前的风景,影影绰绰,云雾迷蒙,亦是诗人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彷徨无措、无可奈何之感。
前四句中的“曛”“霭”“烟”“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混沌、黯淡的落日余晖景象,也奠定了整首诗忧郁悲伤的感情基调。“烟”也是唐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风烟望五津”,崔颢《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等,都出现了“烟”意象,给人以朦胧、迷茫之感。
二、登临高处后的情感获得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交代了“独上乐游园”的原因,诗人想要在高处去摆脱心中的愁苦郁闷。“高”字表达了诗人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遗”字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境,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高处,仿佛身边污浊的气氛都消散了,忘却了生活的不如意。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登高后的愉快心情,他喜爱在这种宽旷的高处立足,只有远离已经被腐蚀的朝堂,才有机会发泄心中的郁结,从而获得片刻的欢愉。以登高望远来抒发胸中之感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如杜甫的《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独自带着伤病登高望远,见到眼前秋色,不免产生孤独凄凉之感,在外漂泊的羁旅之愁及忧国伤时的国难家仇与眼前景色融合在一起,更让诗人徒增感伤。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写古塔之高,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志向高远,此诗不似其他诗作着重描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抒发登高望远时所产生的感受。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诗意发生转折,否定了刚刚看见美好景色而产生的愉悦心情。此时诗人虽然觉得在此高处可以使耳目暂时清明,但是胸中仍充斥着郁闷和不安。上一句的“如”字也点出来了快乐只是暂时的,摆脱朝堂污浊的气氛只是诗人的一种假想,并没有真正脱离这种情绪。朝堂上那种奸臣当道、迫害忠良的晦暗环境,诗人还没有摆脱掉,万分愁苦,却没有解决之法,胸中郁闷悲痛难以排解。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此时诗人目光开始向下聚拢,目之所及是长安城的十二条大街,车水马龙,热闹繁华。长安城共有一百一十个坊市和两个县,朱雀街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分割线,以朱雀街为界,东面的坊和市归万年县管辖,西面的坊和市归长安县管辖。“坊市总一百一十一区,万年、长安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县领之; 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宋敏求、李好文《长安志·长安志图》)说到长安十二街,诗人白居易在另一首诗《登观音台望城》里也提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说长安城的房屋布局像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割得如整齐的菜地一般,房屋如同一个个小格子,均匀地坐落在长安城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规整、布局清晰。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风景中穿插着喧嚣热闹的生活气息,看似很美好的事物,能让诗人感到开心吗?下两句给出了答案。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诗人注视着下方忙碌喧嚣的车马和热闹的街道,街上行人无数,却没有一个是他所记挂的人,如此热闹的景象却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共同欣赏,不由得感到悲伤和失落,知音难觅,借此引出下面好友遭受迫害的情况。那这里的“车马”代指何人呢?在古代,能乘坐馬车的皆是权贵,后来就以车马代指达官显贵和统治阶级,此诗中的“车马”即指朝堂中的佞臣。“车马”也是古人表达心境时常用的一个意象,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嚣,此处的“车马”不仅指街道上车马的喧嚣,更是指官场上的交往,诗人居住在这里不曾受到世俗名利交往的打扰,表现出了诗人不喜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交往方式,更加追求自在清净的田园生活和心灵上的自由。明代唐寅《桃花庵歌》中的“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写出诗人宁愿在花酒之间快活逍遥一世,不愿为了荣华富贵而屈从于权贵,阿谀奉承、奔波劳苦一生。白居易用满街的“车马”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内心的惆怅,街上那么多来来往往的权贵却没有一个是能与自己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人,以乐景写哀情,用他人的热闹和自己的孤独相对比,表达出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之感。
三、诗人由联想而发出的情感宣泄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诗人满怀悲愤陈述两位忠义之士的遭遇,为两位友人打抱不平。孔戡被埋在了荒凉的北邙,元稹被贬到了偏远的荆门。孔戡时任卢从史的掌书记,经常劝谏他一些事情不能做,这就导致卢从史对他心怀怨恨,孔戡劝谏不成更不愿与其为伍,便称病归家闲居洛阳。后来,卢从史又从中诬陷阻挠,使孔戡没能当上李吉甫的宾从,不久便郁郁而终。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出使川蜀访察官吏,严厉打击各种欺压百姓的不法行为,毫不留情,因此得罪了很多官员。虽然元稹获得了百姓的感激和拥护,但也树敌颇多,权贵们对其无不想除之而后快。当与宦官刘士元发生争斗时,元稹被其羞辱且打伤,唐宪宗却直接将元稹贬到了荆门。这些为国为民的正直之士,下场如此凄惨,也就可想而知安坐于朝堂之上的权臣们都是些什么人了。诗人借用两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对这般社会现实的愤懑和讥讽的态度,同时也充斥着对自己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朝堂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似乎可以预想到日后自己仕途的不顺,与友人相似的结局。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这两句是整首诗情感发泄的最高点,也是诗人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慨叹。诗人用“何人”作结语,看似是疑问,实是不平之叹,忠良之辈结局凄凉,可想而知那南北路上行走的达官显贵都是什么样的人,用此疑问作结语更显得含蓄蕴藉。这首诗是为友人鸣不平而作,深深地讽刺了奸佞小人及与其为伍的帮凶,表达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悲伤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小人得志、贤者不遇是传统社会常见的不公平现象,诗人们常借各类不同题材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慨,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提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往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看不见纳士的明君,只能看见苍茫的天地,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此诗直抒胸臆,慷慨悲凉,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乐游原是长安(今西安市)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里地势高敞,景色宜人,吸引达官贵人、庶民百姓和文人墨客前来游赏,留下了大量的登临即景佳作。但由于时代和心境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也大相径庭:有对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世事变迁的慨叹,如杜牧在《登乐游原》中所写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诗人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景色和历史的发展两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登上乐游原后的感受;也有对于美好事物无力挽留的惋惜之情,如李商隐在《乐游原》中所写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在黄昏时分驾车去乐游原排解心中郁闷,到达后却又涌出浓浓的哀伤,美好的事物留不住,侧面呼吁人们要珍惜时光。白居易则通过登上乐游原所见到的“宫阙”、繁华热闹的“十二街”和“车马”之景,引出“高盖者”们小人得志的社会现状,将壮志难酬、忧国忧君的感情融于目之所及的景象中。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白居易经历了许多挫折才完成他思想上的转变,曾意气昂扬、心忧天下百姓的他,因宰相被杀一事越过自己的顶头上司去上书皇帝而遭到了污蔑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无奈愤恨却无法反抗,也终于明白官场一道没有他想象中的正直明朗,自此收敛锋芒。显而易见,《登乐游园望》是他“兼济天下”时期的一首借景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