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鑫 羊中太 王贵龙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产业是发展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1]。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明确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2]。因此,近年来,较多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文献计量法属于定量分析法,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以描述或解释文献数据的变化规律达到研究目的。笔者以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6.2.R2版)软件为分析工具,通过计量分析,探究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并预测发展趋势。
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15—2022年。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以“乡村产业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检索文献来源设置为“CSSCI”“CSCD”“北大核心”,检索文献类型设置为“期刊文献”,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笔者人工剔除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后,得到1 251篇有效文献,并将其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
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文献数量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通过具体分析,可将该时期的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分为以下3 个阶段。
图1 2015—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文献数量图
2.1.1 初步探索阶段(2015—2017年)
在此阶段,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虽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不多,但发文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15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提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3]。随后,相关学者开始关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张义博[4]提出,农村市场化改革需求的上升、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等,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了条件。姜长云[5]详细分析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2.1.2 迅速发展阶段(2018—2019年)
在此阶段,乡村产业向多个方向发展,致使发文数量急速增加。付伟[6]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来料加工为例,探究乡村产业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从而深入分析中国独特的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李震清[7]尝试从产业链延伸的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2.1.3 稳定发展阶段(2020—2022年)
在该阶段,乡村产业发展相关研究发文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各学者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重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耿松涛等[8]以海南省王下乡文旅融合发展为例,阐释了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张蕴萍等[9]探究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机制和推进路径。
笔者利用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1)中:M代表发表论文篇数,Nmax代表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数量。当某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大于M时,该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而当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量达到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说明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笔者得到的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的作者贡献图谱如图2 所示,部分作者及其发文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部分作者及其发文数(2015—2022年)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由图2 和表1 可知,周立发文数量最多,共7 篇。利用公式(1),Nmax取7,得到M≈1.98,取整数2。因此,笔者将发文数量在2 篇以上的作者列为核心作者,共得到94位核心作者。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共有266 节点,119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 4。通过分析可知,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领域部分研究人员合作关系较为紧密。
研究核心机构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力量分布。通过CiteSpace 软件得到的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从研究机构类型来看,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居多;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机构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图3中共251 个节点和85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7。由此可知,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较低,合作关系不够密切。部分研究机构及其发文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产业发展部分研究机构及其发文数
由表2 可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发文量最多(24 篇),远高于其他研究机构,且其中有22 篇刊发于CSSCI 期刊,说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该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研究成果质量较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依托17项国家基金项目和3项校级科研项目资助,2015—2022 年有40 人参与该领域研究,研究成果显著。
关键词是对文章研究主题与内容的集中概括。通过使用CiteSpace 软件将分析对象选为关键词(Keyword),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
2.4.1 研究领域热点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只显示频次大于等于16 次以上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4)。图4 中共有400 个节点,468 条连线。由此可知,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图4 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如表3 所示。由图4 和表3 可知,关键词频数排前3 位的依次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产业振兴。表3 仅展示了中心性大于0.1的部分关键词(一般认为,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较为重要)。通过分析可知,这12 个关键词紧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频数较高的关键词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高度重合。
表3 部分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
2.4.2 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聚类可以直观地观测某一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关键词网络聚类图谱如图5 所示,得到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和网络同质性评价指标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图5 中,Q=0.875 2,S=0.968 8。一般认为,Q>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 聚类就是合理的,S>0.7 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该聚类结构显著,且聚类是令人信服的。根据关键词聚类,最终判断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的趋势如下。
图5 2015—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关键词网络聚类图谱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研究。当前,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参与主体的研究多聚焦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2002年,牛若峰[10]通过实地调研得出,中国产业化模式中居于首位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具有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效率高、资金实力雄厚和人才库充足的特点,并且在技术上及模式上都有创新性的优势。因此,其对于延伸乡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附加值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主要顾及自身利益,不能充分照顾到农民利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自我整合能力,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是未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1]。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与创新机制研究。雷鹏等[12]在福建安溪茶庄园产业融合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代表的新产业,以“农业+”“互联网+”为主的新业态,以利益联结、共享、善治为治理理念的新模式),起到完善利益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作用,逐渐推动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融合机制创新,进而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张利庠等[13]总结了山东省益客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引进先进科技人才、采用新型经营方式等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并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笔者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2015—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从文献数量来看,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时期的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可分为3 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15—2017年)、迅速发展阶段(2018—2019 年)、稳定发展阶段(2020—2022年)。
②从发文作者来看,2015—2022 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领域已形成学科高产作者群,周立、姜长云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③从发文机构来看,2015—2022 年,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领域研究机构中,高等院校占据半壁江山,主要为农业发展类和经管类二级学院;从发文量来看,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从地理分布来看,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从机构间合作关系来看,机构间合作不紧密,联系强度弱,基本处于独立研究阶段。
④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角度出发,可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包括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创新机制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3个主题方向。
3.2.1 继续深耕基础研究领域
当前,学者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但整体来看,研究仍不系统、不深入,权威研究成果少。这就要求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机制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加强学者间、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共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综合体系。
3.2.2 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采用指标筛选方法、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评价结果计算方法)对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导致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结果不可进行比较。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整体,既要体现总体逻辑主线,又要体现区域特色。因此,相关部门应邀请相关专家,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规范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