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315434) 赵方尧 郑诗波 戴爱娟
为培育乡村振兴共富新农人,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成校与该乡中村村建立教育共同体,共同组建师资队伍、融合生产教学项目和研发课程教学等实践,打造创业孵化园,实现了教师成为共富大顾问、学员成为共富领头雁,铺就乡村振兴共富样板路。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必须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有担当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人才。成校与村共同建立教育共同体,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信念,以学农爱农兴农为使命,结合中村村的需求,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能力框架,开发项目化体验课程,编写项目化体验类校本教材,培育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能力担当。
成校与村委会以战略协同、需求协同、组织协同、保障协同等合作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战略协同,是指成校与村委共同培育知农爱农务农新农人、争做山区率先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同奔乡村振兴共富路的模范生。需求协同,是指成校对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民需求开展调研,遴选和招收学员,培训过程中的村民联络等工作,则由中村村委为主协同完成;对农业科技、经营管理、信息化技术等的宣传教育和师资选派、教学资源、教室环境等由成校为主提供。组织协同,是指共同组建培训领导小组、执行小组,互派联络员,成校教师挂职驻村干部。保障协同,是指双方共同提供培训必要的人财物,共同聘请专家,研发课程资源,组建试验基地,推广致富项目等。
(1)打造创业孵化园区
成校以中村文化礼堂为中心,一溪两岸为自然空间载体,统筹政策优惠、企业融资和专家智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留住“乡愁”为主体的新农人创业孵化园区。借力创业孵化,给中村的竹笋、竹编、甘薯、野菜等农产品赋予有竞争力的商品,开展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民宿为主体的创业实践,赋能农产品的增值,使之成为精品,形成具有独特“乡愁”意蕴的中村品牌。
(2)组建培育师资队伍
基于新农人培育的多元性,成校与中村共同组建新农人培育师资队伍。中村村委成员和成校教师共同对学员进行组织管理。引入农业特级教师王国章领衔的宁波市在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教学培训和推广服务。校村共邀省市农技专家,提供农技推广项目,共同组织能工巧匠作特色产业经营模式、操作技能的展示和示范引领。
以建立“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为目标,创建校村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评价体系,从团队建设、教学改革、企业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打通校村“双向融通”的通道,推动校村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服务。
(3)融合生产教学项目
成校与中村村委签订协议,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引入高产值的创新项目,作为新农人培育的主要内容。明确项目实施目标、权利与义务、时间节点和要求,保障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项目的落地。如,村委提供场地,争取项目配套资金,成校邀请专家开展特产加工与经营、农家乐经营等创业培训。以鹿亭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建设为支点,实施新农人创业教育培训,包括夏令营营地经营、书画院经营、农家乐经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核算,以及广告、联系、接待、介绍、陈列、展示、协商、售后服务等。通过对传统农产品和美食的挖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具有中村村标识度的产品与品牌。
以甘薯为例,普通的一个甘薯,到了中村人手里,就变化出甘薯粉干、甘薯粉、烘甘薯、甘薯片、甘薯条等品种,并对游客展示生产过程,让他们参与制作、品尝。把甘薯产业挖深、做精、做好、做出品牌,全村的22 家农家乐和13家民宿,“粉丝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杠杆效应。
(4)研发项目化课程教法
校村合作设计了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整体教学框架。构建以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数量,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设置了符合新农人特色的农业政策解读、特色栽培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包括直播带货、抖音、电商技能等课程。实施线上线下学习、集中学习、分散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 个阶段,以任务目标、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任务评价和任务拓展等6 个步骤,逐步推进,保证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围绕“村民—学徒—准员工—员工”主线开展新农人培养,从具有优良品质、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的“匠心”,具有精湛技艺、学科能力、跨界学习能力的“匠术”,和具有岗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匠行”3 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开展培训绩效评价,提升村民的职业能力。
(1)教师成为共富的大顾问 校村共同体组建的教师团队,被中村村村委、合作社聘为乡村振兴共富顾问、驻村驻点专家,成为村民口中的“活财神”,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教学团队帮助中村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出力。
(2)学员成为共富的领头雁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实现共同富裕,培育领头雁是关键。共同体以新农人的标准,确立生产、经营、管理三大教育要素,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新农人作为根植于农村创业兴业的内生动力,从课堂学到帮带学、从跟着学到带着干,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共同发展。
(3)铺就中村共富样板路
校村教育共同体建立三年来,培育了三期80 多位新农人。随着新农人队伍的不断扩大,村民的综合素养普遍提升,知晓政策、了解信息、掌握技术和管理、懂得销售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农旅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800 多人的中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58.45 万元,仅推广粉丝1 项产业,就帮助村民人均增收2 000 多元,助力中村村成为附近的“富裕村”。在新农人带领下,中村实现了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村民生活更有奔头了。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