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波
近年来,泰州市海陵区主动作为,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大大强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要求,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大力发展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才队伍短缺、基础设施不足、诊疗业务下降等关键问题,推动“健康江苏建设更高质量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用为本”的鲜明导向,深化人才招引、激励、培养机制,做到引才有道、育才有方、留才有策,大力提升基层卫生人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认真落实“两个允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允许”(即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完善基层医护人员与职责、业绩、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提高补助含金量,使其薪酬不低于二级医院人员收入,切实增强基层医护岗位吸引力。设立基层医护岗位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积极打破人事关系壁垒,探索采取短期聘用、专业指导、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柔性引才。近年来海陵招引博士1人、硕士50人。创新实施备案制度。围绕基层卫生岗位编制空缺问题,依据基层医疗机构等级、类型、编制、床位数等情况,创新实施“备案制”招聘基层医护人员,并在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与在编人员同等对待,实现“同工同酬、区管院聘”一体化管理。近年来,海陵区招聘备案制医护人员140名,有力补齐了人员缺口。针对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通过与医学院校订单培养、定向委培等方式提前锁定,快速批量补充乡村医生,目前已培养村医79人。推进人才强基工程。对外加强合作交流,对接知名医学院校、大医院优质资源,构建基层医护人员分层分类专业进修、技能培训、跟岗锻炼机制,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教学科研能力共同提升。医疗人才一体培养。对内强化“专带新、老带青”,发挥现有骨干医护人才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基层医护人员专业能力,为医疗卫生工作持续发展持续赋能。着力提升人才服务环境。实施基层医疗人才“安居工程”,纳入地方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兑现落实好人才服务绿卡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园)等实际困难。
破除“大而全”思想,围绕“优、强、特”,聚焦基本医疗、公共服务、特色专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基本医疗服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购置必备的先进医疗设备,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打破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成见”,实现“小病不进城”,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强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健全协作机制,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高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切实带动地方医疗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实现“大病不出市(区)”。做强公共卫生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大基层医护人员疾控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基层疫情预警和紧急处置能力,更好地发挥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的作用。鼓励基层优秀医生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加强儿童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试点开展家庭病床、“互联网+护理”等服务模式,满足群众个性化健康需求。打造基层特色专科。鼓励基层医院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科室,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药剂贴敷、推拿针灸等专业诊疗服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与区(市)级医院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局面,缓解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加大基层药物供给。一定限度放开基层用药限制,制定处方药物正负面清单,提高基层用药灵活性,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用药衔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用药需求,让老百姓不用为了买药“舍近求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接种疫苗 (泰州市海陵区政府研究室供图)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把脉治病”向“健康服务”转变,开拓社会需求日益增多的“医康养”业务,与大医院形成“错位发展”。在政策层面,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或改扩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老年康复护理专区。制定“医康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以及医护人员服务管理标准,推行“医康养”融合发展试点,按照“标准引领、自主申报、试点认定、资金奖补”的原则,对于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专项补助,形成示范引领、“群雁齐飞”效应。在设施层面,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开设老年病门诊,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等专业服务机构。同时,综合考虑区域内服务资源、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等因素,鼓励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将养老与卫生服务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签约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在管理层面,将“医康养”融合发展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及时解决矛盾问题。强化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管理,严格规范服务行为,探索走出一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医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在运营层面,探索“互联网+”医康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鼓励引导力量雄厚的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组成医疗服务共同体等方式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合作关系,推动远程医学影像、远程监护、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健全完善远程医疗平台,扩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向乡镇卫生院、各类养老机构和社区延伸,拓展更多的医疗服务功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提升医疗卫生质量,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的愿望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