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中棠
地理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聚焦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建构知识单元,分析零散知识之间的关系,以线索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键能力、学科思想与价值理念,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介绍了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基于多元化视角分析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对大单元教学提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单元教学是在特定的主题引领下,整合学习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联结构化的过程。相较于课时教学,单元教学更能体现整合性和关联性,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单元意识,使他们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说,大单元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使学生对单元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打破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限制,将所学内容迁移到全新情境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深度分析单元核心内容,并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关联性。
教材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中总结出最终答案。单元知识构成了完整的学习框架,学生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彰显大单元教学的重要价值。可见,大单元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关联性,能够将单元内的理论知识整合起来,清晰地体现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整合与“内容要求”相关的学习主题,制定个性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顺利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大单元教学的关联性,保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2.多元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法,多数活动都是在班级内部进行,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将该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应拓展与延伸课堂之外的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社会实践场所也是开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训练学习活动时应将素材拓宽到社会层面,基于多元化视角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单元知识展开深入研究,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实现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多元性是大单元教学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将实践活动拓展到社会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引导其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同时,体现出大单元教学的多元性,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3.生长性。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课堂拥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程资源加以整合,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挖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地理学科形成更深刻的认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凸显大单元教学的生长性。另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法也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据单元属性确定重难点所在,经过不断思考与研究快速解决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在深度学习中促进批判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明确单元主题后制定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教材,确定单元主题,以此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方式将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生活情境也能使学生对单元整体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知,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保证大单元教学质量与效率。由此可见,确定单元主题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任务,挖掘单元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利用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主题探究中初步形成单元知识体系,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的农业》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掌握分析农业生产布局的思维方法,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学科思想;通过我国农业生产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以上学科教学思想,教师可以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炼为本单元的教学大概念,作为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
再以广东人民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差别,理解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影响。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卫星云图,引导学生对应课文图片进行分析,知道卫星云图可以帮助气象工作者分析晴天还是阴天、下雨的可能性以及强度等。其次,教师讲解雨、雪、冷锋、暖锋等符号,重点讲解风向标的读法,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明确本单元的重难点所在。最后,教师结合河源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对单元主题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意识到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积极作用是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消极作用是恶劣的天气会对农业产生较大危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增强了安全应对天气灾害的避险意识,树立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生命科学教育的渗透。
1.动手类活动设计,感悟地理知识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将大单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在明确单元主题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本单元的重难点所在,经过实践提高学习效率。动手类活动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动手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单元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实践,在亲自操作中感悟知识内涵,将原本抽象的课程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零散,重点介绍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日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认识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并学会运用地图和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归纳出某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动手类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涵盖本单元的所有重难点,详细地呈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保证思维导图的全面性,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更好地感悟地理知识内涵,彰显大单元教学法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影响。
2.观察类活动设计,理解归纳地理规律。
观察能力是每一名初中生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用心观察不同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归纳地理规律。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地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制定针对性的观察类活动,并提供观测记录表,让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中与同学分享,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在思维的碰撞中顺利总结出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观察类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将收获的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经过深入分析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形成全面认知,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做好铺垫。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重难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正确说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外河流以及内河流的分布特征。明确以上信息后,由教师设计观察类活动,要求学生在地理填充图册上描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名称和界限,仔细观察不同阶梯的分布情况,结合描图完成表格,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类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蕴含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素养。
3.调查类活动设计,感知生活中的地理。
调查类活动是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此外,调查类活动也是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多元化的调查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使其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地理,将收集到的问题整合起来,利用本单元重点知识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一来,更能凸显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切实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推动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有两个专题,分别是大洲和大洋以及海陆的变迁。当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组织“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当地税务局、分析用水情况、水库供给状况等方式对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有一个全新认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调查,将组内成员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了解周边居民的用水情况和节水意识,通过数据的反馈意识到现阶段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在调查类活动中,学生不仅总结了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而且认识到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在单元活动中实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格外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以此生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以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后续的活动。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评价的重视程度,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完善教学评价,科学设置评价任务,正确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单元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其指导,便于学生及时反思自身的不足,总结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辅助下探索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同时借助科学的评价完善知识体系。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珠江三角洲》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位置及区域特征,这也是教师在点评环节重点考查的方向。教师通过观察地图、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正确的改进方向,以激励性点评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有利于地理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先行点评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表现,再对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从多个视角了解自身的真实学情,完善单元知识体系的同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而课堂测评和单元检测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助于单元教学效率的提升,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单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法,教师要基于大概念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感受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此外,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技能,形成学科价值理念,在大单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