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形势下的高校影视学科建设思想革新

2023-09-21 22:21:57樊功莉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双师明星影视

樊功莉

(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南京 210000)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录取45人,但是报考的人数却高达7 631人,报录比仅为170∶1。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政策导向、社会供给需求、市场需求分不开。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热点和聚焦。“互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艺考资讯的透明化,以此为基础的诸多新媒体形态也拓宽了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为影视类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相应地,艺考生的心态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而使影视类高校不得不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形势下的影视类艺考生学习态度的变化

影视类专业为什么成了艺考的“香饽饽”,吸引一届又一届考生挤破头报考?其中不乏一夜爆红、高额的报酬、聚光灯下的炫酷、场面热烈的排场等原因。在多年前,观众们见到明星大多是在电视、电影等荧屏上,明星与观众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随着现代科技“互联网+”的出现,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体的出现突然让这些明星不再遥不可及。明星与观众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甚至观众还可以与明星互动、对话,还可以给明星刷礼物,购买明星推荐的琳琅满目的物品。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可以吃明星喜欢的食物,用一样的化妆品和同款的包包、衣服等[1]。近年来,各类突然走红的流量明星、网红不断涌现,让观众有一种错觉,原来靠脸、靠吃(吃播)、靠穿能一夜走红。观众的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影视专业的考生。

(一)急功近利式的整容脸现象存在蔓延倾向

在“表演专业不许化妆”的艺考禁令下,各校纷纷要求学生裸妆参加考试,无论初试还是复试,考生均不得化妆。即使这样三令五申,考生们仍在“美”的道路上用尽浑身解数,以便能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实现提高分数的愿望。部分考生开始模仿知名演员,选择“微整”“瘦脸针”“水光针”“玻尿酸”“肉毒素”等部分激光整形来进行微调整。微整形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能提升考生的颜值。笔者在各类考场亲眼所见,考生进行微整形虽不至于像某些媒体所报道的“十人九整”这样夸张,但这一情况确有出现。由于微整形一般是局部调整,创伤较小,且没有动过手术,几乎不会被察觉。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如果不认真辨认,估计也很难想清楚熟悉的人怎么突然就不一样了。在艺考中,考官和考生都是不认识的,考官要想分辨考生是否整形,的确存在一定难度。无奈之下,对于一些具备过于标准的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尖下巴等特征的考生,考官如果拿不准,只得通过让考生微笑(某些整过形的考生的笑容会不自然)以及反复查看正面、侧面照片等方法来进行判断。

(二)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是在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校学生大多涉世未深,甚至还未具备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难以有效地分清影视剧高片酬背后复杂的原因。学生存在盲目崇拜心理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部分学生认为年轻、美貌就是资本,于是走出校园去赚一把、红一次、走几回。甚至认同“读书无用论”,不想读书,认为靠“脸”、靠“美”也能实现财富自由,甚至会出现很多荒唐想法和念头。在影视类高校,学生会出现缺课逃课、代点名等不良行为。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进校不久就热衷于跑关系、接私活等社会活动,降低了对提高自身素养的要求。

(三)学校的教学体系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是表演教学的基石,也是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的根本,其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强调深入研究剧目中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强调重新创造生动的戏剧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已于1938年去世,其所主导的戏剧体系主要是以舞台艺术为研究对象加以考虑的,并未设想到随后出现的新型影视艺术表演形式(如电视、即兴戏剧、网剧、直播等),致使一部分按照他的理论架构所编写出的学习教材,与当今这个已经被互联网颠覆了诸多生活与思维习惯的社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演员的言行举止具有逻辑的理性,他们要将生活中的每一种感受铭记于心,并将其熟练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演员在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1]。演员不该去挑战与自己性格反差太大的角色,而应该挑选接近自身性格的角色,随后当作本尊一样去演。即使塑造的角色与本人性格有反差,演员也应该发掘其隐藏性格,而不是刻意去颠覆形象。在话剧舞台上,这种以理性的情节一步步推动故事发展、带着观众入戏的叙述方法,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资本占据主导力量的影视行业中,这种对角色的理解方式回避了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具备很多非理性动机的问题,演员也不太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每类角色可以参照的真实原型[2]。

在具体的教学层面,笔者认为对于影视表演类专业长期以来过于偏重传统经典式话剧排演的现象,高校应当进行调整。经典式话剧排演虽然重要,但教师也应当及时输入新型剧目,并结合最新的舞台技术创新表演形式。否则,经典式剧目会存在沦落为传统样板戏的风险。

二、高校影视表演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求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影视运作模式与运营思想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高校影视表演类专业从学生招考到在校求学期间的学科建设思想有必要进行转变。唯有此,高校方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学生负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影视表演人才。

(一)在艺考的源头阶段就做好思想的“消毒”工作,端正考生的态度

娱乐圈的吸引力是导致普通人追梦的根源,不断涌现的演艺明星是娱乐圈所需的新鲜血液,而观众则是娱乐圈和明星的衣食父母,观众的需求才是直接决定明星能否一炮走红和常青不倒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时,应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考试态度,认真做好学生思想的“消毒”工作,引导学生勤奋务实、爱学好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教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人生彼岸,不要拘泥于眼前。事实也不断证明,仅仅依靠外在不切实际、表面的东西是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地学好表演,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把汗水洒在勤学努力的道路上,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支撑,才能开出不败的花。

(二)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引导表演类专业实现联动

时代在不断变化,表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有所转变。笔者很担忧的情况是——在以舞台为主要表演情境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下,学生因为自身相貌与外在条件的局限性,在四年有限的学习时光中,只能在学校内部编排的剧目中饰演某类固定的角色。而这类剧目的内容却日益趋于样板戏。这种一成不变的表演方式已经与时代脱节。

从表象来看,中国的影视行业十分繁荣,但实际能公映的影视剧目比较少。因此,影视行业提供给个人的就业机会十分少,学生想要成名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从通识教育入手,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拓宽他们的就业范围。表演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形体、台词等表演技能之外,也应该学习一些剧本写作与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高校不应将影视创作、后期制作与表演三者人为地割裂开。在互联网时代,在传统的电视电影有可能被网络剧取代的大背景下,教师还应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网络剧表演与传播新特质方面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受互联网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近年来,我国热播影视剧已经几乎一面倒地出现了不直接采购原创剧本,转而直接收购网络热门IP文学作品的现象,导致编剧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传统的关起门来写剧本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编剧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认真研究热门IP剧的写作风格和剧本类型,很难靠一己之力取得成功[3]。

在联动方面,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极佳的成功经验,该校所自行编排公演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迄今已巡演数年,堪称近年来国内话剧界难得的一部低成本、高内涵的优秀代表作。大三学生温方伊是《蒋公的面子》这部话剧的演员,也是这部话剧的编剧。因编剧直接参与了这部戏的演出,所以整支演创队伍极好地领悟到了这部戏的精髓所在,演绎到了让观众情不自禁入戏、不由自主深思的传神境界。笔者的想法是,虽然不可能每所艺术类院校都能培养出温方伊这样杰出的年轻编剧,但可以尝试着在校内实现影视类专业之间的联动,比如让表演专业的学生排演由历届编剧专业学生创作积累下来的某一两部优秀作品,并让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后勤保障。因为由新时代的学生所撰写出的优秀作品无疑会带有时代气息,经过校内同门的选用、改编、排演,对于几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有难得的相互提高与促进作用。

(三)教师应在新时代下向“双师型”标准靠拢

“双师型”一词,意指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这本是源自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理念,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我国本科类艺术院校影视专业这种应用性质较强的学科领域加以推广。由于传统教育和当前高校录用人员政策的影响,我国本科类院校的影视专业在教师引进过程中已经越来越追求高学历。除少数稀缺专业还允许有本科生以外,高校招聘的教师几乎都是研究生、博士生,有些学校甚至还要求教师要有海外留学经历。我们看到的是,强调学科建设体系的高校,其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生在学校死读书、读死书,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甚至认为实践不重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现象也非常严重,很多社团有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但他们因为编制、学历等原因,很难进入大学。当学生在知晓教播音的教师没有播音经历、教表演的教师没有演过戏、教编剧的教师没有写过剧本、教后期制作的教师没有接到过外面的实际演出项目后,该是多么的失落。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让他们在成才之路上倍加艰难。因此,依照“双师型”标准去建设教师队伍应当成为高校表演类专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学校除了开展传统的交换进修等工作外,也应尽可能地为教师队伍创造各种接地气的实地工作学习场景,例如,鼓励某些专业的教师(如表演类)以脱岗的形式直接参与剧目演出,对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的“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优先进修的机会。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双师型”教师,高校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3]。高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实现科研资助优先、参加学术活动优先、活动经费报销优先,从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主动性,发挥他们在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作用。高校可以引导教师通过与影视行业直接接轨的方式接受锻炼,从而更好地用自己的经验来反哺教学。

三、结束语

影视专业报考与学习的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考生的梦想,从本质上而言,它更加体现的是当今观众的真实需求。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火遍全国,换作在今天播放,由于互联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和观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这部电视剧已经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受众了。同样,如果我们把当前火遍网络的各类综艺节目放到三十年前,这些综艺节目也可能成为“缺乏专业性”“太过骄奢浮夸”的代名词。因此,明确如何在教学设置上进行改革才能顺应市场、满足观众需求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界必须深入思考、各出高招的着眼点所在。

猜你喜欢
双师明星影视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交通安全小明星
幼儿园(2017年23期)2018-02-07 15:26:54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Coco薇(2017年2期)2017-04-25 03:02:27
扒一扒明星们的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6:59:54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