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霞
一直相信,有种相遇不止在路上,还在心间。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暖如晨曦”“智如泉涌”。对学生,要植一份爱在心中。
小迪是一名转学生,随军人父亲来江苏生活。小迪眉清目秀,话不多,偶尔的微笑中藏着一丝胆怯。也许是出于对军人的崇敬,我对小迪多了几分留意。
我翻开小迪的随笔本。读到很多细碎而美好的文字,写人的、记事的、绘景的,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再往后翻,随笔内容也悄悄变化着——“最近,爸爸对我太严格了。”“身边都没有说话的人,我真想念妈妈和弟弟呀!”“同学们都好优秀,和他们相比,我真的逊色太多了。”一页页翻下去,我越来越感到心疼,这是个心思多么细腻的孩子呀!
我找来小迪,想听听她的心里话,可她小声又坚定地拒绝我:“我很好,谢谢!”都说敏感的孩子其实心里住着“小兽”,因为怕伤害,所以才故意摆出“生人勿近”的姿态。于是,我找来小迪的父亲,告诉他不能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小迪每天独自上学,还能自己洗衣服,已经很棒了。
在和小迪父亲的沟通中,我得知小迪是个摄影爱好者,从小迪父亲的手机里,我看到了许多她拍摄的精美作品。正好,校园摄影大赛即将开始,我鼓励小迪去参赛。她再次拒绝我,“我水平一般,也不会得奖的。”
“怎么会呢?你拍的照片这么好看!”我大声鼓励她。
“你怎么知道?”小迪小声说。面对小迪的疑问,我没有多做解释。
“那你带一张满意的照片给我看看?”我试探着。见小迪还在犹豫,我装作颇难为情的样子补充道:“我也喜欢摄影,不过,我在这方面缺少点天赋,不如你教教我?”就这样,小迪被我“连哄带骗”地带来了一张她的摄影作品《盛夏的花儿》。照片中,娇艳的五星花优雅绽放。
“这么棒的作品,我一个人看,实在可惜。不如我们组织一场班级摄影比赛吧?”我提议道。小迪想了一下,答应了。
所有参赛作品都以编号命名,其中还有一张我拍的照片。学生们积极投票,评选结果出来后,意料之中,小迪得票最多。得到同学的肯定,小迪喜形于色。我告诉大家得票数最少的那张是我拍的,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远处的小迪也莞尔一笑。下课后,小迪主动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拍照要注意构图、光线、对比关系等。
我和小迪的破冰之旅,就从这张照片开始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的火花。”
后来,班级的许多美好瞬间都定格在她的相机里:运动场上同学的飒爽英姿,社会实践中同伴的青春笑颜,艺术节中大家的精彩表演……校园里的懵懂、青涩、勇敢、奋斗……这些最好的时光,都因为有了小迪的记录而变得格外动人,而经历蜕变的小迪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焕发别样的风采。
进入初二,小迪对地理学科感到很头疼,加上学习压力陡增,她写作业时总是眉头紧蹙。该如何帮助她呢?我努力寻找突破口。机会终于来了,期末前,我表扬了一些进步较大的学生,小迪也在其中。我给他们准备了“盲盒”礼物,小迪抽到了一套精装版《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其实,这是我为她准备的“专属”礼物,我在书的扉页上为她写道:“人来人往中,你我同行,便是缘分。打开它,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寒假里,我经常找借口“打扰”她,和她探讨书中所提的圣地,请她帮忙转发地理笔记……
新学期开始了,地理任课教师惊叹于小迪的进步——她不仅上课更加认真了,还会主动回答问题,甚至还用不同的色笔勾画了中国地图的简笔画。小迪主动告诉我,抽到“盲盒”后,她觉得自己和地理学科有缘分,翻阅这套书,发现很有意思,慢慢地觉得地理也没有那么难了。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盲盒”呢,在拆开之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经历了等待或努力,结果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至少为之努力过,享受过奋斗的过程。
近期,我们班举办了“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的主题演讲比赛。小迪第一次主动报名参赛,演讲的题目是《青春不被定义》。小迪在演讲中说道:“在蜕变中认识自己,在坚持中完善自己,在自信中绽放自己。我的青春,不被定义!”演讲中,我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女孩。
青春该是什么样的?是成绩优异?是多才多艺?是乐观自信?是坚韧自强?是醇厚善良?还是责任担当……我无法定义。或许,正如小迪所言,青春是无须定义的。在她的感召下,全班同学集体朗诵:“青春,是绽放的春天;青春,是理想的火炬。青春,是你我的芳华!我们的青春,不被定义!”
教育是一门爱与智慧共生的艺术。在教育的路上,教师要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智慧调整育人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甚至有所创造。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精神领袖”,需要借一双慧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