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庆 郭冰 刘昱岑
“平时不打仗,天天上战场”,这是弹药销毁一线官兵的真实写照。某销毁大队高级工程师曹海庆正是其中一员,2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部队报废弹药销毁工作一线。
他收集了100多枚弹药碎片,并将它们做成了一棵“弹片树”,取名“平安树”。这棵树祝福着自己和战友平安,也记录着每次任务的惊心动魄,更意味着每一次与死神硬碰硬较量的胜利。
2022年10月,曹海庆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等令他倍感振奋,也更深感责任重大。
10月下旬,天气干燥的北方深秋,难得下了一场雨。从北京参会回到驻地的曹海庆,马不停蹄地赶往某施工现场。该工地发现了数枚未知弹药,待处置销毁。
一到现场,曹海庆就投入到紧张的任务中。他对散落的不明弹药逐一进行鉴定、分类,并按照不同危险等级,分别运送到炸毁场进行销毁处理。
像往常一样,执行任务后归来,他带回一枚现场弹药碎片——这是曹海庆的习惯。“平安树”上最引人注目、最大的那一枚炮弹碎片,就是2017年初冬,曹海庆从朱日和训练场带回来的。
塞北大漠,寒風刺骨。朱日和训练场上,一场红蓝对抗演习即将展开时,发现了数十枚未爆弹:形态各异、情况复杂。其中一枚是射击未爆弹,引信可能处于解除保险状态,轻微震动都可能引爆。
危急时刻,容不得多想。曹海庆迅速制定好排爆方案,决定先在落弹点与附近的建筑物之间筑起一道防爆墙,再由人工沿着弹孔挖出坑道,从坑道进入引爆。随后,曹海庆一边与战友筑墙,一边时刻提醒大家轻拿轻放,因为任何的震动都可能引发爆炸。两米多深、仅容1人的坑道挖好后,曹海庆开玩笑对身边战友说:“来,给我腿上绑根绳子,一旦发生意外,也许还能拽回点什么……”听完,大家都沉默不语。曹海庆深吸了一口气,只身进入狭窄的坑道。
坑道里,曹海庆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面对眼前这个庞然大物,不紧张、不害怕那是假的。曹海庆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在弹体周围清出一块平整的地方,放好炸药,然后撤离到安全区域。
最终,历经10多个小时,未爆弹被成功引爆,人员、装备等均安然无恙,悬在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演习顺利进行。
这些年,从弹药销毁作业线到处置各类临时突发弹药险情现场,从白山黑水间的演训场到西南边陲废旧弹药销毁地,曹海庆的每一次出征都是用生命践行使命,每一次凯旋都是生命与使命的交响。随着任务次数的增多,这棵“平安树”也在长高。
2022年10月,曹海庆与“平安树”。摄影/韩咏轩
驻地的排险任务结束后,曹海庆立即投入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中。
一次,在与官兵交流时,曹海庆被问到,工作中感到最紧迫的事是什么?他答道:“紧盯战场,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潜心研究,用科技创新提升弹药销毁能力的同时,提升我们弹药销毁兵执行任务时的安全系数。”
近年来,曹海庆和战友们执行弹药应急排险和未爆弹处置任务数十次,能够零差错、零事故完成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把“前出查找未爆弹”的任务交给了无人机,把“搬运未爆弹”的任务交给了排爆机器人……
2015年,曹海庆参与研发的智能排爆机器人开始投入实战检验。然而,这台被他寄予厚望的高科技装备,最初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水平,还险些酿成事故——排爆机器人在夹弹时,弹药脱落了。
那段时间,连曹海庆的妻子吴君都能感受到丈夫的沮丧和压力。哪怕休假在家,他也在加班加点梳理升级改造思路。夜深了,吴君劝他早些休息,曹海庆却说:“装备早些研发出来,就能早些为我的战友们穿上一层无形的‘防护服,少一些人为操作,让他们执行任务更安全。”
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方求助,曹海庆最终确定完成了装备的升级改造。在2019年某实兵对抗演习中,排爆机器人再次登场亮相,成功将一枚运输途中掉落的炮弹运送至指定区域,顺利排爆。
若不是一次节目报道,吴君并不知道曹海庆还“偷偷”地“种”了一棵“平安树”。
2021年,曹海庆参与了军事文艺节目《红心向党·强军故事会》联勤保障部队专场的录制。2021年末,该节目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
“树”上没有绚烂的花朵,而是挂满了银黑色的弹药碎片,有似花朵一样的引信残片、带着尾翼的迫击炮破片、榴弹的残片……想到丈夫的安危,吴君觉得,这棵“树”仿佛有些狰狞。
曹海庆并非有意隐瞒妻子。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也让曹海庆无法顾全家里的事情,家里家外都是吴君一人操持。曹海庆不想让妻子为自己过多担心,很少向她提及工作上的事。
不过,吴君看完节目后,心情也逐渐由最初的担心化为自豪。吴君更理解了丈夫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意义,也理解了“平安树”的含义:它记录的不仅是曹海庆经历的惊心动魄,更是一次次科研的突破。
时光荏苒,“平安树”在逐渐长高,树干越往上,弹片越新。这棵“树”既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的缩影,又展示了销毁技术革新催生出的“新芽”。
新年伊始,曹海庆便投入到无人机搭载多自由度的遥控起爆装置的立项准备工作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召下,他更加坚定了要在科研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的决心,要让更多新成果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沈阳联勤保障中心)
编辑/吴琼(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