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高峰之路” ?回应“时代之问” 第四届高峰之路

2023-09-20 17:44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0期
关键词:画院高峰中国画

本报讯 8月1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画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何长风,以及《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于洋,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喻国玮,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山东画院创作部主任贾荣志,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党震,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徐卫国,《中国美术报》社运营总监、策展人李回源,还有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王涛,一级美术师王仁华,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林,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张松,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丁力,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调研员何颂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田冰凌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冯远、徐涟、金新、王涛、于洋分别致辞。展览开幕式由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主持。

开幕式现场,张松代表部分参展艺术家向安徽省美术馆捐赠作品,由安徽省美术馆副馆长刘文杨颁发捐赠证书。

随后,冯远、徐涟、何长风、于洋、金新、陈林共同启动开幕装置。

见证“高峰之路”,回应“时代之问”。作为《中国美术报》的学术品牌活动,展览聚焦“当代中国画的时代之问”,以代群为界,根据画家出生年代先后顺序,以中国传统画论概念范畴为题,设立“意境篇”“气象篇”“格调篇”“生韵篇”四个板块,分别对应“30—40后”“50后”“60后”“70后”四个艺术家代群,由美术理论家牛克诚、尚辉、高天民与展览学术主持于洋分别作为四个板块的学术召集人。

展览展出了崔振宽、李宝林、朱修立、姜宝林、郭志光、王涛、程振国、王西京、冯大中、许钦松、王仁华、冯远、张松、秦天柱、李学明、万鼎、范扬、张志民、白云乡、马书林、乐震文、胡石、林容生、喻国玮、陈辉、纪连彬、何加林、牛克诚、王辅民、张望、卢禹舜、梁明、方土、陈翔、贾广健、李晓柱、张继刚、贾荣志、袁学君、陈林、石峰、徐卫国、王平、林蓝、王跃奎、范治斌、翁志承、党震、杜松儒、周午生、孙震生、刘海勇52位艺术家的近170幅中国画作品。这些在各年龄段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中国画家的优秀作品和画学思想,鲜明地呈现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轨迹和新的时代经典,也回应了当下与未来中国美术的时代之问,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璀璨成就和无限可能。

开幕式结束后,“第四届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美术馆举行。学术研讨会由于洋主持,近30位与会专家就“新时代中国画传承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和研究,对如何激活中国画的文化生命力、推动当代中国画的时代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和思路。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并将在展览期间围绕展览主题举办学术讲座、直播等多种互动活动,助力观众获得更好的艺术体验。(闫君、张乐图)

众家谈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此次“高峰之路”展览在前三届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即按照参展艺术家的齿序和作品质量遴选组织策划的创新思路,以中国古代经典画论中的专业术语冠名于不同生年的画家的组合板块。展览以业绩皎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为主,同时兼顾了两端代群画家,既有成就卓著的画坛耆宿,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诚所谓少长咸集、风采各异而济济一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画发展变革需要打破对西方现代化的迷思,一切的外来文化艺术精华都需要接受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如何立足中国艺术的文化传统,张扬新时代主体精神,深入思考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路向、途径、方法,追随时代,不断转化、拓展、创造新的书写技艺语言、构成形式和视觉图式。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新时代呼唤属于今天的艺术高峰”。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国国家画院建院42年来,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艺术本体、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解答时代课题。《中国美术报》作为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专业媒体,率先就中国画创作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开始深入探索,为促进艺术家树立“高峰意识”、探索通往“高峰之路”的路径与方法作出有益实践。同时,作为兼具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媒体,《中国美术报》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此次关于中国画的学术大展,整合、汇聚并调动创作、研究、教育、展览等各方资源、力量,参加展览的艺术家、理论家们覆盖了美协、画院、高校、研究院等各有所长的专业机构,创作内容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展示场域。

陈林(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峰之路——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这样一个优质展览在安徽的举办,对安徽美术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此次展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时代之问。无论是画家,还是美术工作者,在提起画笔的一瞬间都会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思考传统笔墨与当下生活、当代审美怎样结合的问题等等,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作为画家都应该带着这样的“命题”去进行创作与实践。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中国画在当代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的认知应始终遵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是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一个底层逻辑。传统中国画的发生是在农业化的社会语境下产生的,进入当代信息化社會是否适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今天,对中国画发展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代社会,艺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与社会的关联更加紧密,不断产生新的图像模式,个体化、心理等问题也不断产生,此时中国文化与传统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当下以艺术实现世界与内心的和解提供了途径。

张松(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要从理念上认真学传统,目的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应注重两个字——中庸,中庸无处不在。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都不可偏颇。我们不能一味地重复,既不能重复古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用与众不同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激发心灵中的感受,以此来激发起新的创作,这是我关于创作的想法。“高峰之路”在登高望远的角度上做到迎难而上,非常难得。

王涛(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本次展览安徽有五人参加,展出地为安徽省美术馆,都带有本土意识。我认为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不像西方绘画是一种革命性的。“八五新潮”的冲击,艺术的各种门类的出现,我们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寻找自我,找和自己艺术气质或艺术理想相吻合的语言,找适合自己的路。我们在探索中突破要根据个人认识,借鉴西方之长。高峰之路很漫長,作为画家,在这条路上要走得更正道、更学术。

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展览主题“时代之问”,既新颖又传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画家一生的使命。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的艺术创作氛围、创作风格从传统到多元化的演化无不体现出变革精神。而变革之中有两个重要元素:一是图像元素,二是时代的精神意味。在艺术大融合背景下,如何凸显文化的自律性、保持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时代之问视野中的艺术要去思考的。

王仁华(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传统文化的延续,要将个人的想法融入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古人用宣纸、毛笔和水作画的方式是否可以改变?当代艺术创作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创作方法,这是值得探索的。绘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自己所喜爱的绘画风格和题材中不断精进,“高峰之路”意味着我们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不断学习,守正创新。

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代艺术有很多语言方面的探索,它的呈现很难用一个标准衡量。通过几届画展只能记录我们这代人的思考,每一代人的艺术营养不一样,起跑线不一致,参差不齐,所以能够从作品看出每一代人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永远在路上,“峰”是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往“峰”上走。画家应该用作品说话,“高峰之路”是用我们的思考呈现和回馈社会。

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作为四届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我见证了“高峰之路”的变化与成长。中国的文化精神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也是当下应当保留的优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说“局限性”正是其独特性,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当代意识应与西方划开界限,在有艺术品位格调的前提下,是否能够生发原创性、个体语言、有识别性的艺术表现等,对每位艺术家都是一个挑战。艺术家要恒常坚守,在坚守传统和继承传统的同时,坚持自我的独立存在,避免过多关注技术层面而忽略感受真实的生活与自然。

喻国玮(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在走向“高峰之路”的过程中都要研究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基因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美术是传统文化,我认为应该鼓励让它枝繁叶茂,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做到极致,对文化都是一种推进,只要与美术有关系的都可以对美术世界这棵大树形成枝繁叶茂的发展结果有所助益。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美术报》始终坚持创刊时的办报理念与学术理想,在中国国家画院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下,“高峰之路”展览作为《中国美术报》的一个学术品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展览以作品呈现新时代中国画的学术文脉,系统梳理展示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画创作取得的成就、面对的时代课题,以及在勇攀高峰之路上的探索轨迹,展现了新时代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中国画家的创作面貌。可以说“高峰之路”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时间推移愈加凸显。无论是图像时代还是信息社会,展览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传播方式,而当下,媒体传播也体现出更多优越性,这为《中国美术报》在未来继续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贾荣志(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山东画院创作部主任):“高峰之路”是一个学术主题,也是美术创作者一生的目标。《中国美术报》有不少创举,展览非常有深度,学术召集人给每位参展的画家撰写了评论文章,工作量非常大,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性。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具体到创作方面即是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当代表达问题。对中国画来说,笔墨语言具有无可替代性,凝聚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既为中国画提供了一种规范性,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一种巨大的束缚。新时期以来,中国画面对这种束缚还在向前继续拓展,如新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表现主义水墨、超现实主义水墨等等,这次展览中都能看到在这些方面的呈现。

党震(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谈到当前中国画创作,我认为这个时代缺少能够真正跟“高手”对抗的力量。中国水墨的发展局限并不是材料的原因,中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在绘画材料方面也可以非常自由。作为艺术家,应该秉承真诚,以及对人生的不断追求,才能谈及是否可以攀登“高峰”的问题。

徐卫国(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展览体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征,参展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内容题材各不相同。对于画家来说,“高峰”和“高原”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由社会、历史来界定的。从创作的具体角度来说,创新是要形成自己完善的语言和体系,在这过程之前都是在探索怎样走出“高峰之路”。

张耕(安徽省美术馆研究员):展览的四个板块内的画家、作品与板块的标题非常契合,这是策展的亮点所在。如何在把握中国画笔墨形式语言的同时,又能被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所接受、关注和思考,这就需要回到“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亘古不变的问题上来。笔墨之功在于境界,境界来自修养,修养是知识积累和笔墨锤炼的结合。在当下注重创新的时刻,与时俱进的笔墨语言需要艺术家具备自发创造和注重综合修养两个条件。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研讨会从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画的发展面貌、发展规律出发,诸位专家从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艺术规律与整体特征、笔墨传统在当下与未来的时代价值、中国画家的创作个性与时代共性的关系、创作当代中国画新的时代经典的可能、图像时代中国画发展的困境与机遇等角度,对讨论中国画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实际上是带着“问题意识”观照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生态,将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新的特点、代表性人物、经典作品呈献给中国美术界。

(崔燕琪、柳翔彬、张茹霞、朱荣荣、江元晨、颜如玉、赵宜凡、黄乐琪参与整理)

猜你喜欢
画院高峰中国画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中国画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石庆云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