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天, 高宇成
(1.首都体育学院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北京 100091;2.首都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北京 10009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休闲体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2020年我国每年有4.35 亿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大幅超过了我国GDP增速,休闲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2007年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休闲体育专业本科招生,到2022年在全国已经有115所高校设立了休闲体育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促进休闲体育发展的各类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员,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48,“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6。因此,也对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随着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其办学规模、专业布局以及专业设点数量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2],这不利于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进行深入分析,以不断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当前对于休闲体育专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的内涵、发展现状、发展态势等方面。李燕燕、李轶君在分析欧美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3]。李启成、覃文进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分析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4]。黄学军、周平从精神与生命的思考和对引入成果导向(OBE)的两个视角分析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教育理念[5]。李文冰从体教融合的视域出发,分析了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6]。同时,赖怀祯、王晓云分析了我国部分高校休闲体育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特点[7]1764-1771。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休闲体育专业的宏观层面,缺少对具体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分析。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更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信息载体[8]。从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9]1235-1236。因此,有必要对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为此,课题组选取了国内9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并结合多次参加“中国休闲体育·北京论坛”等学术会议的交流研讨和访谈成果,对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完善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对策,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是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9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调研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如湖北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这类专业注重学生对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能够从事休闲体育指导与服务、经营与管理、策划与设计、科学研究等工作。第二类是培养具有户外休闲和探险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北京体育大学。这类专业强调学生具备户外休闲和探险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能够在体育与旅游相关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社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体育的指导与服务、青少年营地的教学与管理、休闲体育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第三类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体育学院。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休闲体育项目指导、休闲体育活动和竞赛组织能力,能够在俱乐部、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等从事休闲体育项目技术指导等工作。第四类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广州体育学院和湖南财经大学。这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休闲体育产业领域从事休闲体育项目指导、策划与组织、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运营等工作。
表1 我国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情况统计表
通过对比分析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见表1)可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定位聚焦在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方面,并且表述得比较详细,上海体育学院提出了市场运作、市场推广的目标,其他7所高校此方面的表述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0]77(以下简称《国标》)中相关要求非常相似,大多都是节选了《国标》中的内容。说明国内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对于培养目标的表述存在雷同的现象,缺少特色,国内许多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3,6,11-13]。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对象的观点主张、规格要求具体方向的明确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排和组织休闲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14]。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特色,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零散与泛化,从而影响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国内的休闲体育专业申报制度有关,目前教育部不再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查,改为先建设后评估的形式[15]。例如美国采用相关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拟开设此专业的学校申报书进行审核、论证与认证,强制性要求所有新申报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学校进行认证,为高质量地培养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保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政府相关的政策文件的依据,不知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如休闲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主要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有哪些具体的培养方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职业能力等?所以多数高校就参照《国标》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导致培养目标的同质化。
高校都提出了休闲体育项目指导与服务、经营与管理、组织与策划的职业能力目标,但是从各个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达成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分析9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发现,各高校间的课程设置差异大[15](见表2 )。同时,通过对比国内外休闲体育专业开展得较好的高校,我们专业课程设置多而不精,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无法支撑其职业能力[16]。对比国外,如美国高校根据各类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核心的课程安排,设置了三大类课程分别对应学生基础认知能力、休闲服务能力和管理行政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将证照考试融入课程设置以提升职业竞争力[7],课程涵盖了从直接消费者规划到行政职能等内容,专注于培养休闲领域从业人员[17]。广州体育学院根据所开设的三个方向分别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分类培养学生,使得培养目标更加精确,更加富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3],也重视学生证照的获取,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至少三项职业资格证书,反观本研究中的其他8所高校,只有湖北经济学院一所高校有获取证照的要求,并且从该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笔者认为很难实现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中的职业目标。
表2 我国部分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统计
总体来说,各高校提供了广泛的专业选修课程,涵盖了不同方向的体育和运动领域,如户外探险、健身娱乐运动、高尔夫、体育旅游等,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许多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了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课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有课程主要围绕特定领域的运动项目进行设置,缺乏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无法提供学生全面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关于国际化和国际视野的内容相对有限,缺乏对国际休闲体育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机会;除少数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外,整体课程设置中行业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缺乏与实际行业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综上,现有课程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注重实践训练方面虽然具有优势,但仍需加强跨学科整合的力度、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提供行业实践机会方面多做努力,以培养更全面、国际化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通过分析培养方案的专业实习环节,发现多数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5,18-19]。相比英国拉夫堡大学休闲健身专业和国内国家一流专业的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国内高校的专业实习时长普遍较短。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专业实习为一年,而本研究中除了广州体育学院的高尔夫方向实习时长为80周外,其他8所院校的实习时长最多不超过23周,最少的湖北经济学院只有8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脱离了学校熟悉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实习岗位。只有适应后,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关注自身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全面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实习时间过短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实习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虽然《国标》提到各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专业实习,要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内容和经费保障,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10],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北京体育大学有详细的实习管理规定外,其他8所高校并未看到相应的规章制度[20]。专业实习不仅提供实际的专业能力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角色的扮演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实习有利于学生从校园到社会角色的转化[21]。由于实习形式和实习单位的要求与环境各不相同,学校有必要制定《休闲体育专业实习管理规定》《休闲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方法》等相关文件,以规范全部休闲体育专业实习工作的管理。否则,各个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各行其是,极大地阻碍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实习的效果变差,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制订培养目标时应该要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情况、场地资源、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当前社会发展适应的休闲体育文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学校或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增大差异化竞争,减少同质竞争压力。另外,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休闲体育需求[15,22—24],将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一大重点,避免出现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例如休闲运动起源地英国,该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25]。同时,制订培养目标时多使用量化的易于测量的指标,使得目标更加容易实施,防止出现培养目标束之高阁的情况。实际中在获取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方面,可以加强与相关的公司企业交流合作与联系,了解就业需求的变化情况,也可以与企业直接交流培养目标的制订[4,26],促进专业建设的市场化。例如哈尔滨体育学院根据知名滑雪场就业需求信息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使得学生到滑雪场工作的就业率与就业待遇连年升高[27]。
目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方面专业技术型教师比较匮乏[28],从事休闲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部分教师原来的专业并不是休闲体育[29-30],只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才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工作,所以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会有所欠缺,致使部分课程无法开设,这是导致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挑选优秀的教师到国外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进行考察交流,或者去与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优秀公司企业观摩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与校外公司企业的合作,引进优秀的校外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本专业的师资力量,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必备手段[31]。如国外高校将课程设置与休闲专业人员的证照考试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各类休闲体育相关证照考试,如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术)、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证书,学生通过课程考核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资质考试认证[7],广州体育学院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三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培养方案中可以设置实践学分学时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学校要建立好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报名等信息的传播渠道,如院系可以及时发布相关休闲体育专业资质考试信息,防止学生错失考试机会。同时学校要提供条件,加强对学生参加资质考试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资质证书考取通过率。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实习活动。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实习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如《休闲体育专业实习管理规定》《休闲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使得各项实习工作在实际进行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减少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其次,推进构建多样化的实践体系,多方位促进实践能力发展。休闲体育作为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针对休闲体育的专业特性,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应用的平台[32]。学校可以多举行定向越野、攀岩等比赛,并设置相关的比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休闲体育项目的竞赛,让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在比赛中反馈出的情况对教学工作适当地进行优化调整。学校还要提供给学生组织、管理、设计比赛的机会,鼓励让学生们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比赛全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院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和假期专业实践制度,增加专业实践学分学时设置,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寒假或者双休日去公司企业兼职实习锻炼。完善假期专业实践学时学分计算方法,将假期的兼职锻炼换算成专业实践学分学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