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耀红(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想说的“小乔”,不在苏词里,而在青年教师、作家左琦的笔下。
《你好,小乔!》是左琦的一部支教手记,洋洋洒洒20多万字。“小乔”是谁?是望城的乔口镇,是她对口支教的“乔口小学”。
对左琦来说,这是与她一年支教生活相伴随的文字,是她在城市与乡村往返一年的真切记录。我以为,《你好,小乔!》以一种非虚构的方式,为当下的乡村教育提供了一个美丽而丰富的生态样本。因此,它是文学里的“小乔”,更是教育里的“小乔”。
而作为支教手记,我们更愿意将书中的“小乔”看成是一个教育的隐喻。它隐喻着什么呢?至少有三重要义,即教育需要一颗安静的灵魂,教育需要缓慢的节奏,教育需要陪伴、发现与成全。
《你好,小乔!》的第一辑名曰“唯有真情与你我无垠”,是原汁原味的支教记录,每篇文字长则千言,短则数百,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就是在听左琦眉飞色舞地说起那些深情而有趣的过往。第二辑名为“优美的身影如同一个美的漩涡”。较之教育手记,这些文字似乎更契合传统散文叙事的审美范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左琦的文字里始终流淌着那未被功利与世俗污染的深情。这份深情如同一束光,穿过生命的凡庸,让人看到儿童成长的无限可能,看到教育之于人性的洞幽烛微,更看到作者发现人间美丽的惊奇眼神。
作为教育的隐喻,“小乔”的美,首在于安静。那是江南水乡倒映云天的亘古安静。环视当下,当教育被各种指标所绑架,我们何来安静?而如果没有安静,我们又何来定力?如果没有定力,我们又何来教育的思想与智慧?
作为教育隐喻,“小乔”的美,还在于发现。有爱,就有发现。出现在左琦笔下的人物很多,每一个都在传递着光明与善意。那里有敬业而可爱的校长,有热情而可亲的同事,连食堂里的厨娘都那么纯朴而能干。左琦的文字为教育而来,却并不为教育所囿,她表现的是教育生活的活色生香。她写与“小乔”相关的一切趣味,写舌尖上的美食,写淳朴的民风,写学生的变化与同事的友善,它们都是“小乔”的生命与灵魂。
当然,她写得最多的还是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文字空灵而朴素,却特别令人感动。比如,支教开始时,她面对班上27个孩子的眼睛,曾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下每个人的名字,她想让每一个人都能从那点横撇捺间看到中国文化的庄敬和自信。与学生惜别的那天,她又一次将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也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在我看来,如此寻常的举动其实就是一场成长的仪典。
左琦教乡下孩子读课文,给他们看壮丽的“航拍中国”,带他们“跟着书本去旅行”;晚风夕阳下,她带孩子们打羽毛球;她陪着孩子们一起阅读《哑巴红军》的故事,并把写书的作家请到孩子们中间去……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内心的宁静与热爱。在左琦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小乔”。她说:“生命的内在是需要细心去探知的,每一片叶叶都不容小觑,野百合的春天其实很绚烂。”
在应试功利依然走强,在人情和人性被一再放逐的当下,我们读一读左琦的文字,不得不由衷感慨:你好,小乔!这是一句多么让人感动的问询,像是理想与现实的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