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守护文物,很酷

2023-09-20 02:42Leven
时代邮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

文 Leven

博物馆就像连结历史与文明的桥梁,一侧是在现实生活中快速前进的我们,一侧是不同时空里留存的记忆。尤其是那些穿越千百年的文物,其存在本身即是故事的讲述者。这背后,少不了文物修复师的生花妙手。正如95后文物修复师李幸临,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自己:“我是一位‘穿越’过来守护文物的‘医生’。”

修补时间的痕迹

八点半打卡上班,到修复室检查文物的胶水是否干透、颜色是否稳定、形状是否保持,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修复。如果还需要等待的话,就会先清洗其他文物,或是抽空看一些学术论文。

作为宁波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李幸临笑着分享自己的每日“流水账”。比如修复前的准备工作,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严谨。查阅相关资料、仔细制定修复步骤、反复演练,李幸临要到胸有成竹时才会动手。为了模拟书画修复,她会先在自己的画上做旧,再将其修复还原,这种练习方式既有趣又能迅速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她还会写下详细的笔记,以供日后查阅,不断精进自己的修复技艺和完善知识储备。

在正式成为文物修复师之前,对李幸临最重要的经历,莫过于在实习期间修复“东汉五管堆塑瓶”。宁波博物馆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论证和批准具体方案,并严格审核了她的文物修复能力与作品,最终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当工作人员将这一个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文物从推车上取下时,李幸临顿时有种与老友重逢的欣喜和兴奋。因为大小不一的碎片,就像是将军的片片铠甲,她还亲切地称其为“大将军”。这是李幸临当时遇到过体型最大的、破损程度级别最高的器物,她缺乏类似的修复经验,且身边没有专业老师带领。所以她先按照“东汉五管堆塑瓶”的造型烧了一个陶瓷,然后将其敲碎模拟其破损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

“这件文物肚子中间破碎的口子大于一半了,我试图填补或者翻模,但由于里面没有支撑物,瓶口又很小,并不方便往里面填充来做支撑。于是我在新瓷器上不断寻找合适的材料,从塑料袋装沙子、装玻璃微珠,到填充打湿的报纸或者宣纸,确保安全和顺利后,才开启正式的修复之路。”李幸临说,“先用超声波仪器清洗瓶身,待干后在断面处做隔离保护,然后进行拼接、翻模、配补形、打磨和补色、上釉。”文物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看着原本残缺的部分通过修复,与历经沧桑的文物浑然一体,那威风凛凛“大将军”的模样长久地留在她的记忆里。

与历史对话

老师对李幸临说:“修复是一门心手合一、技艺相融的学问,手高更需眼高。”

在瓷器修复室里长时间的独处与反复实践中,她才慢慢领会其中的深意。“有时候文物就像电话,我会和创造它的匠人沟通,会知道他的审美、技艺、创作意图以及想表达的情感;有时候文物会与我倾诉所遭遇过的种种经历,特别是那些破碎的文物,让我心疼究竟是谁把它伤害得这么深?”

不同文物传递出的信息各异,是鲜活与具象的。与之相应的,她不仅要修复文物的物理结构,更要尽可能还原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比如李幸临曾修复过一封来自清代同治庚午年的“信”,好友相赠,寄语折扇。尽管其主人的故事无从考证,但作者借“陆游虽仕途不顺,仍正直忠孝”的事迹互勉,或许背后的境遇已可揣测几分。

当然,修补器物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

为了尽量与原物保持一致,李幸临很少使用机器,而是选择徒手打磨。这无疑需要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与耐心,她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沉静、懂得坚持。印象最深的一次,她在修复文物时接触到大漆,其中的漆酚导致了严重过敏,因为救治方式不当留下了病根。家里人都劝她别做了,但李幸临还是难以放下对漆器的喜欢。它的诞生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与精力,也是一种坚持的象征,带给自己力量。

择一事,终一生

至于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份低调神秘的职业?这与李幸临的家庭氛围密不可分。读小学时,她的父母就会带着她看《鉴宝》节目,一家三口还会玩无奖竞猜游戏,比比谁的眼光更准。而且每次的家庭旅行,博物馆总是他们的第一站。北京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走过的地方越多,李幸临对文物也越来越着迷。她渴望构建整体的系统性专业知识框架,深耕文物修复行业。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放弃了从小学习的美术,选择填报“文物修复与保护”方向的高考志愿。

转眼间,李幸临接触文物修复这个职业,已经七年多了。在快节奏的时代,她仍怀着一颗永不懈怠的心,日复一日地坐在工作台前,却从未感到过枯燥和无趣。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加,她的思考也不再局限于自身发展,而是会真切感受到整个行业的现状。比如专业人才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所需。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现有的博物馆数量超过6000座,馆藏文物达5800余万件。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则显示,我国近四成的文物需要修复,超过16%的文物残缺或严重残缺。这意味着,全中国亟待修复的文物多达2000多万件。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慢工出细活的行业里,文物修复师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仅15件左右,在庞大的文物数量面前,有些杯水车薪。

为此,李幸临特意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从幕后走向台前。她时常记录修复文物的过程,或者一些专业上的分享和感悟,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她依然希望能借此方式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让大家了解、喜欢甚至从事这一行业。

“这是一个很酷很有意义的职业,也需要坚持、耐心、毅力和情怀。如果出发了,就别回头。”这句话是说给其他人的建议,同样是李幸临对自己的注解。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文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