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宜城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湖北 襄阳 441400)
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并伴有肛门异物感、疼痛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目前,混合痔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既往多采用外切内扎术,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影响患者恢复[3]。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的应用逐渐广泛,该手术方式能够有效促使痔核回缩,为痔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TST用于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宜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42±6.73)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7.05±3.14)个月;混合痔分度[5]:Ⅱ度15例,Ⅲ度16例,Ⅳ度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1.65±7.02)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7.13±3.02)个月;混合痔分度:Ⅱ度12例,Ⅲ度21例,Ⅳ度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宜城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5]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且混合痔分度为Ⅱ~IV度;②年龄30~73岁;③肛门功能、形态正常者;④无其他肛肠科疾病者;⑤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伴血液系统疾病者;②伴严重内科疾病者;③伴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④合并精神障碍者;⑤伴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外切内扎术进行治疗。对肛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肛管、直肠下段消毒。钳夹外痔顶端,于其外缘向内作倒“V”切口,提起皮瓣,剥离皮下静脉丛至齿线,提起外痔。钳夹内痔基底部,以2-0线于钳下作“8”字贯穿缝合,结扎。大痔核可去除部分残端,处理其余痔核。视情况缝扎止血,无出血后,以凡士林油纱等塞肛,置入熊珍栓(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采用塔纱压迫、固定,术毕返回病房。观察组患者行TST进行治疗。常规消毒、铺巾,肛管、直肠下段消毒,扩肛,暴露观察痔核形态,选择合适肛门镜,涂液状石蜡置入肛门。适当调整肛门镜(徐州市宝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BX-2100B)位置,肛缘皮肤3、9点缝合、固定肛门镜,去导管。用2-0线于齿线3~4 cm范围,荷包缝合,脱垂严重痔核,在偏低位置进针。单开肛门镜不一定打结,于吻合器(济南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001-005)两侧引出即可;双开肛门镜需打结,旋紧吻合器;痔核3个或以上者,选三开肛门镜,黏膜下层分段缝合,先缝合3、7点位,挂带线,缝合11点位。检查TST吻合器是否完好,旋转尾翼,去隔板,将其头部沿镜轴线置入直肠内,伸入缝合线上端,牵扯荷包线,脱垂黏膜进入切割槽,收紧缝合线打结,打结挂线,勾出两线末端,钳夹住。吻合器与肛门镜在同一轴线,持续牵拉两线,旋紧吻合器尾翼至保险刻度,吻合器送至肛门镜,击发,维持固定关闭30~60 s,反转尾翼半圈后取出。检查切除组织形态,送检。剪断黏膜桥,充分暴露断端,结扎或“8”字缝扎,吻合口若有出血,用3-0线“8”字缝扎。无活动出血后,退镜,外痔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辅助切除或剥离术。后与对照组处理一致,术毕,返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疼痛、血便、肿物及异物感)及痔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缩小;无效:症状及痔均无改善[6]。②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进行评估。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水肿及肛门坠胀发生情况。术后水肿评定,正常:肛周无水肿;Ⅰ度:肛周水肿轻微,不需处理;Ⅱ度:肛周水肿明显,治疗后可缓解,无明显皮赘残留;Ⅲ度:肛周水肿严重,需要多种方法治疗,恢复时间长,且有较多皮赘残留[7]。术后肛门坠胀评定,正常:肛周无坠胀感;Ⅰ度:术后3周内肛周坠胀感存在;Ⅱ度:4周内肛周坠胀感仍存在;Ⅲ度:1个月后肛周坠胀感仍存在[8]。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便中带血、尿潴留、肛管狭窄、切口渗血及肛门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伤口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恢复工作时间(d)观察组4114.55±3.546.55±1.2410.62±2.677.28±1.7611.81±2.24对照组4121.76±4.1314.65±3.0117.18±3.3610.22±2.0621.38±3.56 t值8.48715.9329.7876.94814.569 P值<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水肿及肛门坠胀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水肿程度为正常、术后肛门坠胀程度为正常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水肿及肛门坠胀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混合痔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而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9]。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主要有效方式。传统外切内扎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金标准,但该手术方式对黏膜及皮肤的创伤较大,处理痔核时对肛门结构破坏较大,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并且创面是开放的,导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引起尿潴留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10]。因此,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寻找新的有效手术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TST是治疗痔的一种新方式,并且已经在痔疮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TST多用于内痔的治疗,对混合痔的治疗是否安全有效,还需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且TST疗效与传统手术疗效相当,说明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这提示TST治疗混合痔患者,不仅可获得与传统手术相近的疗效,还可减少手术创伤、促进切口早期愈合,使患者快速康复。外切内扎术是一种基础手术方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该手术方式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该手术创口大,增加了术中出血量,术中易导致正常组织大量丢失,加重术后疼痛,延长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增加住院时间,并且该手术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较大,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缓慢[11]。TST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创伤,且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手术;术中选择性切除病灶组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保留肛垫组织、正常黏膜桥,减轻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缩短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12]。徐炜炜等[13]研究发现,TS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TST可有效控制患者切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以上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水肿程度为正常、术后肛门坠胀程度为正常的占比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TST用于治疗混合痔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水肿、肛门坠胀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统外切内扎术对黏膜、皮肤桥破坏较大,易引发术后水肿等,进而引发肛门狭窄,且处理痔核时,对肛门正常生理结构破坏较多,伤口愈合缓慢,术后创面开放导致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反射性引起括约肌、膀胱颈痉挛,导致尿潴留等并发症,而且疼痛又让患者害怕排便,便秘引起水肿、坠胀加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4-15]。TST治疗混合痔是以特制肛门镜、吻合器,根据痔核形态、大小,对痔选择性切除、吻合,保留了完整肛垫、正常黏膜桥,且在黏膜区操作,对肛门功能及精细感觉无损伤,对直肠精细控制能力无影响,并且该术式在肛管、肛周多不留切口,不损伤两者周围皮肤,因此术后疼痛轻,有效减少了术后水肿、坠胀及尿潴留的发生[16-17]。
综上所述,TST用于治疗混合痔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