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从去处着笔的送别词

2023-09-20 13:38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8期
关键词:淳熙抗金汉中

莫砺锋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秋,张坚从江西转运判官改任知兴元府兼利州东路安抚使。他离开南昌前往兴元(今陕西汉中)途经潭州(今湖南长沙),其时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的辛弃疾为其设宴送行,并赋此词。邓广铭在《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版)中系此词于淳熙七年秋,后于《稼轩词编年笺注》(2007年版)中改系于淳熙六年冬或七年春,前是而后非。辛更儒在《辛弃疾集编年笺注》(2015年版)中系于淳熙八年秋,非。王兆鹏在《稼轩词五首系年考辨》(2016年)中系于淳熙七年秋,是。词曰: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霹雳手段救荒情

张坚曾在江西转运判官任上参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救灾,《京口耆旧传》卷七载:张坚“除江南路转运判官。时方救荒,择所部廉明吏为局官。讲明于上,俾局官各择所知;奉行于下,故所行无非实政。又以为议所以予之,不若宽所以取之,蠲(juān)所部租,以石计四十三万二千,钱帛称之,民持布帛竹木果实入市,并除其税”。淳熙七年发生在隆兴府的那场旱灾极其严重,前后参与救灾之官员人数甚多。《宋会要辑稿·瑞异》记载,淳熙八年七月朝廷下诏表彰“去年诸路州军有旱伤去处,其监司守臣修举荒政,民无浮殍”,并对有功诸臣予以“除职转官”的奖赏。受赏名单中计有尤袤、朱熹等十七人,而“知兴元府张坚”“知隆兴府辛弃疾”均在其内。辛弃疾于淳熙七年年底赴任知隆兴府,其时张坚已前往兴元府。辛弃疾到隆兴府后张布赈灾榜文,仅有八字:“闭籴者配,强籴者斩!”从而迅速平抑粮价,取得极好的救灾效果,这是针对灾情紧急采取的霹雳手段,故与张坚的做法稍有缓急之异。而八年前辛弃疾知滁州时,采取“宽征薄赋”之法来恢复深受战乱破坏的地方经济,则与张坚“蠲所部租”“并除其税”的思路相当接近。据《京口耆旧传》载,张坚“在兴元教阅义士,劝课农桑,唯日孜孜。郡境高卭,多苦旱干。有水出褒谷,从高注下,汉曹相国作三大堰,资以溉田,利周四县。夏六月三堰俱坏,丁夫不可骤集,而义士不可擅兴。坚曰:‘择祸莫若轻。与民以废堰而饥,宁帅以擅兴而罪。即出伍符起义士,身自督役,不旬日三堰俱复,民甚德之。而坚以勤瘁得疾,八月除户部郎中、四川总领,视事甫旬日卒”。其兼重边防与农耕的作为,以及勇于自任的果断作风,皆与辛弃疾一致,两人堪称志同道合的战友。不难猜想,当辛、张二人在潭州把酒话旧时,一定谈得相当投机。也不难想象,两人谈得最为投机的一定是有关抗金复国的方针大计。从此词来看,落笔重点全在抗金复国,可证那正是两人在酒酣耳热时的主要话题。

“追亡事”借古讽今

此词是一首送别词,送别词的正常顺序是从眼前的时空环境说起,此词却一反常态,时间上偏从古代说起,空间上偏从远方说起。当年汉高祖开创汉朝基业,正是以汉中为根据地。词人明知这是史实,却偏要追问:“问此地,是耶非?”可见其意在双关,既是缅怀古人功绩,也是慨叹今人失策。当然,此语亦是勉励张坚仿效古代的英杰,在汉中建功立业。这样的开头,不但摆脱了送别词的窠臼,而且高屋建瓴,气势非凡。接下去继续追怀汉代史实,整个上片皆势如破竹。次句追叙刘邦从汉中发兵,剑指项羽设置于秦地以防御刘邦的“三秦”王,一战胜之,从而挥师东进的史实。第三句追敘刘邦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即萧何追回逃将韩信并力劝刘邦拜其为大将,“今不见”三字点明借古讽今之意,感慨万千。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恢复,对爱国志士百般排斥,像萧何夜追韩信那样的佳话如今再也不会重演了,报国无路的辛弃疾只能泪洒山河!所以这三句词表面上全是怀古,骨子里却满腹牢骚,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第四句承上句之“山川满目”,以“落日”“秋风”的衰飒景象暗指当前形势,转接无痕,浑然一体。整个上片的章法浑如剥笋,逐层深入。思绪则是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最后聚焦到选择良将这个汉代开国的关键因素,并慨叹今世已无此事。

兴元府之府治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北距宋、金分界线大散关不足百里,是名副其实的抗金前线。在辛弃疾赋此词的八年之前,也即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的挚友陆游亲赴南郑从军,虽然那段从军生涯不足一年,却成为陆游终生魂牵梦绕的宝贵回忆。辛弃疾本人当然也热切期盼着有机会亲赴前线,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人生理想。如今张坚亲赴前线,词人赋词为其送行,为何不从现实着笔,反而从遥远的历史说起?这与辛弃疾关于抗金复国的思想有关。辛弃疾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以及《九议》,他基于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提出了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不但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而且以历史事实作为当前国策的依据与典范,他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唯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此词高度赞扬汉高祖创立大汉基业的丰功伟绩,也是着眼于当前的局势。南宋初年,大臣李纲等人曾主张在关中建立行都,但宋高宗一意南奔。后来大将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率军与金兵战于关陕,且力主“中兴当自关陕始”(《宋史·张浚传》)。辛弃疾的挚友陆游数年前在南郑为主将王炎“陈取进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宋史·陆游传》),陆游在南郑所作诗中还提出“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意见。凡此,皆为辛弃疾所熟知。词人所以从遥远的“汉中开汉业”写起,深意在此。当然,辛弃疾作为一个备受小朝廷猜忌的“归正人”,作为一个韬略过人却不受重视的将领,他最感失意的是自己不能像韩信那样登坛拜将屡建奇功。他遥望着张坚即将前往的汉中,“山川满目泪沾衣”的那句唐诗便涌现心头。

上片是从汉初写起,下片仍以汉初之事领起,“一编书是帝王师”是指张良,他与“追亡事”的两位主角萧何、韩信合称“汉初三杰”,又与张坚同姓。词人以此赞美张坚,祝愿他牛刀小试,西征成功。章法之妙,堪称细针密线。更大的妙处是承接了上片高屋建瓴的气势,下文对离愁别恨的抒发便一泻直下。况且第三句又取逆笔,以对方的眼光推出“江涵秋影雁初飞”的辽阔秋景,再次把焦点转移到行者前往的远方,而离愁别恨也被置于寥廓的山川和潇洒的秋色之中。就主题性质而言,此词是英雄所写的送别之词,全词洋溢着一股浩然英气。就艺术构思而言,此词纯从行者的去处着笔,在送别词的写作中别开生面。

猜你喜欢
淳熙抗金汉中
岳飞大破金兀术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史记》有张材刊本?
汉中仙毫
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
岳母刺字
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