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宝
“原乡叙事——彭常安艺术展”予人很多启示,我谈三点。
第一点即为展览标题“原乡叙事”。我非常赞同“原乡”一词,它涉及彭常安绘画的话语中可看到多重性,但“叙事”一词也许很难用,因为彭常安的画不是一种叙事性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种精神建构性。所以在彭常安的绘画中,我认为应把要去“还原”的“乡”看作是一种精神家园,而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或者“home town”这样的地理场所。尽管在彭常安的绘画中涉及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比如《父亲的果园》《守望尘世》《家山无双》等都会有一些具体所指,但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笔触和色彩运用中有一个“还原”的过程,即从最初经验的那种状态向某种内在幻想型状态的一个转换,这在彭常安的笔下可以看到是一种现象性的处理方式。所以从这个方面出发,彭常安实际上对他的记忆、地域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一些处理方式一直向深处走,即向内在精神家园的方向走。精神家园在彭常安的处理中有一点是明晰的,即一种情调性的图式。在营构中间,他的每一幅画面其实都在用情调来营构某种状态,类似于音乐的一个调子、一个旋律、一种用色彩组成的情调。当然,这些都是通过画面色彩和故意显示的笔触来表现的情调和韵律,这也是他画面中所传达的关于精神家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表达方式、经验的追溯,都在往这个方向走。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与艺术家的感性方式有关系。我们经常会使用“经验”这个词,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呈现“经验”的方式是非常多元的。而彭常安选择了用一种情调式的经验去归纳的一条路。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的苦难、苦涩和生活的艰辛,都在他的画面中转化成了一种情调式的表达,所以他的很多作品的画面可以带给观者一种心灵颤抖似的泪感,如《乡愁·蓝调》(2021年创作)。这也正是我观展后的直觉体验:彭常安创作的“乡”正在沿着这个方向,以色彩构成的情调或旋律去呈现。
第二点则是彭常安的风景油画定位。彭常安的风景油画放到中国风景油画的历史坐标里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其独特的贡献是什么?新意何在?其实,从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过程中看,早期多为边疆叙事和边疆风情式的风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出了乡土风情式的风景。但彭常安的画不属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的绘画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向自己乡村记忆的、原乡的精神回归。所以,它不再是异域风情式或乡土风情式的叙事,而是一种向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这是彭常安为中国风景油画所做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推进。这固然与他在四川生活的经验有关,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异托邦”,或者把乡土风情作为都市的对立物去表现。在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历程里,我看到了向“内”转的动机和努力,这在彭常安的风景油画里实现得非常到位,也是他为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三点是彭常安的绘画中的色彩。我将彭常安的绘画定义为“原乡的色彩诗学”,这也是彭常安绘画的本体语言的一个建构,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其绘画色彩除了与印象派有关,更多的是与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用色相关,或者更准确地说,彭常安在色彩使用上从印象派的分色向表现主义的色彩进行的转变的目标非常清晰。另一方面,也是彭常安色彩语言中最独特的方面——对紫色的使用。在色系上,紫色是冷暖色之间的过渡色,可以调整画面的整体色差。彭常安对于紫色的运用使得在其情调式图式中表达出了他的苦难、鄉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克服后带来的某种浪漫的想象,如《多彩里的海龙村·6》《色彩里的海龙村·9》等。此外,我认为彭常安在光的处理上不是印象派的方式,既不是户外光,也不是条件光,而是画面自身发光,这有点类似伦勃朗暗色调绘画中的光,那是一种精神光源对色彩的支配和外溢,如《向太阳致敬》这幅画。可以说,彭常安绘画的这些表现方式与他情调式的图像或者图式有更深的关系,隐藏着彭常安油画语言的精神高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