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
策划实施“素人策展计划”是我们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打造“人民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后,我们就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用我们的具体工作来践行。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的办馆理念,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为我们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我们认为,一座美术馆和它所处的城市息息相关,美术馆是城市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品格、城市精神非常关键的一个内涵点。美术馆对于城市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上的建树和成就,更主要的是美术馆的发展怎么样和城市的发展相呼应,它的专业活动怎么样能够赋能城市文化建设,它的艺术教育怎么样能够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美术馆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固然是有学术专业上的追求,同时也要兼顾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有直接的有效的推动和促进。美术馆是它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应该是城市活力的发动源之一。它是一个艺术磁场,既讓所有热爱美的人们心向往之,同时也会开拓人们的眼界、启迪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的灵感、催生人们的创新力。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最重要的资源就在于这座城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市民对于美和情调的自觉追求的生活方式。美术馆不应该单纯追求超凡脱俗的学术境界,不应该单纯追求脱离大众的高高在上的艺术权威形象,而是要把自己主动地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潮流当中,融入到百姓生活当中,同普通百姓一样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它不仅用它的展览来审视、回顾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也和观众一起对城市发展的未来进行憧憬。
国有美术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就是社会美育。它的基本实现途径是公共审美教育。国有美术馆需要为全社会的美育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它要为覆盖全社会、覆盖全年龄段的人民服务,它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直在探索社会美育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做法。这两年更是在馆校结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2023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合作共建,联手开设了美术馆现场美术课程。在美术馆现场,师生们通过生动有趣、沉浸感和体验感十足的现场美术课,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原作的魅力,也学到了观展礼仪。这是一次多维度的开放式的文化艺术课程,是学校课堂教育之外卓有成效的综合教育,这是课堂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美术馆现场课已经从美术课拓展到思政现场课和历史现场课,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美术馆现场课的设立不仅为社会美育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美术馆本身培养了大批未来的观众。
国有美术馆固然是应该为美术家服务、为美术圈服务,但如果仅限于此,很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或者成为高高在上的学术壁垒,也很容易让我们在坚持学术水准和品位的理由下,脱离社会、脱离百姓、脱离世俗生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要打造人民的美术馆,我们要思考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去体现人民性?所以,我们在策展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考虑了普通观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专业人士;当然这样做还不够,因为如果还是从我们自身的立场出发,对于究竟能不能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其实也未可知。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了解观众,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代替观众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工作的人民性。我们尝试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我们工作的人民性要求:第一是我们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更高质量的展览、更好水准的艺术教育、更良好的观展体验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第二是我们把优质展览输送到社区、输送到居民楼道、输送到小区停车棚、输送到居民楼电梯里;第三是我们把策展权力让渡给人民,把普通百姓吸收到策展队伍中。
我们在2023年实施了“素人策展计划”项目。我们让普通百姓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从他们的视角来策划和布置美术展览,让他们真正成为国有美术馆的主人。我们把这个项目看作是人民城市理念的艺术实践,我们要打破美术馆的固有壁垒和既定模式,拆除美术馆无形的势力围墙,真正让百姓享受美术馆的美术服务,让百姓对美术馆有话语权,让百姓有权力支配美术馆的资源,让百姓来策划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展览。
素人,是指没有受到美术专业训练,没有美术背景的普通百姓。素人策展,是指让百姓来做策展人,给每人配一名我馆学术部年轻策展人作为助理,在将近两万件馆藏作品中选取作品做成展览。素人策展计划2023年是第一季,以后每年办一季。
整个策展时间从今年2月持续到7月,历时将近半年。挑选素人以及和素人交流沟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其中一位素人策展人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相互“折磨”的过程。几乎每个素人都对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毫无信心,更不用说策展。每一位素人选哪些作品,对每件作品做怎样的理解,对每个展览空间如何安排,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要充分沟通,而且在沟通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素人的想法,而不是说服素人接受专业意见。
素人对于艺术品的解读很多时候让我们专业策展人感到意外,他们更多是从自身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来解读艺术品,而这种解读往往和作者原意并不一致。艺术品进入公共空间,意味着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以及重新解读的机会,素人策展人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正体现出艺术品的公共性。素人策展,其实就是借艺术作品来言说百姓的成长过程、情感生活和人生感悟。五组六位没有美术背景的素人,分别是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金轶静、注册分析师潘敏立、退休教师高晓梅、大学教授周俊鹤和郑晶、物业经理汪建平。
金轶静每天面对的是重症病人,却依然保持开朗阳光的性格,她把自己的展览空间命名为“把平凡过成一幅美丽的画”。潘敏立从职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她将展览空间命名为“艺术就是人生的K线图”。高晓梅对民间艺术有独到理解,她将展览空间命名为“为有源头活水来”。周俊鹤和郑晶夫妇以他们留学经历和工作性质出发选择作品,他们将展览空间命名为“追光人”。汪建平从人生经历出发,选取了乡村建设、城市发展题材的作品,将展览空间命名为“我的城”。
素人的艺术人生故事,既是自身的经历,也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一段历史的进程、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一种人生的理想、一束人性的光芒。
“素人策展计划”不是心血来潮的玩票,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而是对公共艺术的一次当代诠释。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鉴赏力、判断力。素人经过策展活动,不仅挖掘出了艺术潜力,提升了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艺术自信心,激发起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
“城·人知美”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目标和使命。我们相信,美术馆是安放情愫、充实精神、滋养心性、升华品格、激发灵感的理想之地。“素人策展计划”不仅是美术展览,也是百姓实现艺术梦想的舞台。素以为绚,我们真诚地欢迎每一位观众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成为下一位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