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09-19 08:44:06杜久升冯云超赵贝贝
关键词:海拔高度河南省距离

杜久升,冯云超,王 羽,赵贝贝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民情、农耕文明、乡野特色和田园风光等农村资源为依托,以村庄、山野为空间形成的集休闲观光、度假学习、农居体验、农事操作、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于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2015—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及乡村旅游,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乡村旅游名录,标志着乡村旅游建设逐渐步入体系化、制度化的新阶段.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包括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村、新乡市辉县市郭亮村等均属于较早一批的乡村旅游地.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地已经覆盖全省18个地市,其形式也由最初的农家餐饮服务逐步发展为以体验、康养、休闲为主的旅游服务.2020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打造1 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经营总收入达到3 000亿元的目标.然而,不同村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迥异,导致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形态复杂多样,其空间异质性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立足实际,探究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类型,厘清影响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定义[2]、空间格局[3]和驱动机制[4]等方面进行探讨.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发展模式[5]、发展问题与对策[6]、发展驱动机制[7]等方面为主.近年来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平均最近邻指数[8]、核密度估计法[9]、网络维数分析法[10]、地理联系率[11]、相关性分析[12]等方法.总的来看,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点的研究较少,对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因素的叠加作用分析较为欠缺.

基于此,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是指旅游特色鲜明,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和谐,组织管理有序,具备一定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形成一定旅游规模、效益和市场吸引力的村落[13].文中所使用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数据来源于2018—2022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名单》,整合上述数据,得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共723个.村落坐标及其他点坐标通过“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器”提取;河南省行政区划数据、路网数据等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OpenStreetMap数据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及《河南省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平均最近邻指数 最近邻距离能够衡量乡村旅游特色村在空间上的邻近程度,平均最近邻指数R能够反映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集散特征,即“平均观测最近邻距离”与“理论平均最近邻距离”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1)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用于识别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集聚区域.核密度估计法认为,事件的发生可以在地理空间的任意位置,但是在不同位置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15].核密度值的高低反映的是研究对象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

(2)

其中,f(x)为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核密度值;n为搜索半径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h为搜索半径;k为权重值;(x-xi)为乡村旅游特色村x到样本乡村旅游特色村xi的距离[16].

1.2.3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统计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那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分布应该具有相似性.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17]和环境[18]等多个领域.地理探测器包括4个部分:因子探测、交互作用探测、风险区探测和生态探测.其中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使用q值来度量因子X对变量Y的解释力,值域为[0,1],q值越大,说明因子X对变量Y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计算公式为

(3)

2 空间分布

2.1 空间分布类型

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得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理论最近邻距离为6 402 m,实际最近邻距离为9 795 m,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集聚分布的特征.这种空间集聚特征有利于村与村之间通过内部合作,共同利用外部资源获得集聚效益[20].

2.2 空间分布格局

为揭示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集聚区域,利用核密度分析工具,可视化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格局,如图1所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呈现以“多核心-链状”集聚分布格局.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豫北地区和豫中地区.其中豫北地区和豫南地区分别呈现以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信阳为核心的“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地区和豫西地区呈现以郑州-许昌-平顶山、三门峡-洛阳为“链状”的集聚分布.总体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北密南疏,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差异显著.

图1 乡村旅游特色村核密度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构建与处理

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文化事物的产生、发展受到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21].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荐条件的解读,发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推荐条件包括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旅游效益突出和组织管理有序.借鉴如表1所示的已有研究,参考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推荐条件,兼顾数据的可获取性,运用数理统计、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研究方法模拟探测可能的驱动因子.

表1 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文献总结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提取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高程信息,得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分布在海拔31~1 314 m范围内.具体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大多分布于地形起伏多变的山区,包括豫北地区太行山,豫西地区小秦岭、王屋山、崤山、伏牛山,豫南地区桐柏山、大别山和豫中地区的嵩山,如图2所示.以200 m为间隔将海拔高度划分为6个等级,统计不同海拔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海拔高度在32~200 m之间的村落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6.43%;海拔高度高于1 000 m的村庄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2%,说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依山”的空间分布特点,也表明海拔高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分布状况.

图2 乡村旅游特色村与山脉、河流

图3 乡村旅游特色村海拔高度分级统计图

2)河流水系

河流水系不仅能够为周围村庄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水源,还可以开发划船、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以河南省等级河流为基础,在河流两侧分别建立以2 km为间隔的多级缓冲区,再与乡村旅游特色村进行叠加分析,统计缓冲区范围内的村落个数,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2 km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为312个,占总数的43.15%;4 km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为484个,占总数的66.94%.距离河流越远,村落数量越少,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河流水系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分布密切相关.

图4 乡村旅游特色村沿河流分布统计

3)交通干线

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促进城乡要素的流通,大大压缩游客的出行时间.以2022年河南省主要公路为基础,在公路两侧分别建立以2 km为间隔的多级缓冲区,并与乡村旅游特色村进行叠加分析,统计缓冲区范围内的村落个数,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2 km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为575个,占总数的79.52%,4 km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为680个,占总数的94.05%,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乡村旅游特色村沿主要公路分布的特征明显.

图5 乡村旅游特色村沿公路分布统计

4)区位条件

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区位条件决定着游客出行的时间成本和消费成本, 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区(县)政府所在地代表城区,建立多级缓冲区,计算不同距离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随着与城区之间距离的增加,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在距离城区30 km的范围内涵盖了66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占总数的91.97%,表明乡村旅游特色村主要集聚在城区周边.其中10~15 km区间范围内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5.59%,该区域多为城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便利的出行条件,能够满足城市游客逃离城市快节奏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旅游的需求.同时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环城”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 乡村旅游特色村距城区距离分级统计

5)A级景区

A级景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够形成旅游地增长级,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运用缓冲区分析,计算不同距离缓冲区内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 结果如图7所示, 随着距离A级景区的距离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其中0~5 km范围内特色村数量最多,达到276个,占总数的38.17%.大于30 km的特色村数量最少,仅为4个,仅占总数的0.89%,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近景”的空间分布特点.A级景区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分布密切相关,周围的村庄可以依托A级景区实现联动发展.

图7 乡村旅游特色村距A级景区距离分级统计

6)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作为特定区域的旅游活动,其空间分布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旅游收入等指标计算其与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的地理联系率.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旅游收入与乡村旅游特色村数量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99.73,99.84,99.62,非常接近100,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特色村具有高度的正向关联.

通过对可能的驱动因子进行模拟探测,结合已有研究,最终确定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12项指标.自然环境方面包括海拔高度、距河流水系距离、年均AQI、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区位交通方面包括距县级行政中心距离、距主要交通线距离、距高级别景区距离;社会经济方面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第三产业占比、一般财政预算支出.

地理探测器要求如果自变量X为数值量,则需要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传统地理探测器方法通常采用先验知识,但这种方法的主观性会对结果产生干扰.文中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Optimal parameters-based geographical detector, OPGD),借助R语言中的GD包,选取q值最高的离散化方法和区间数量进行离散化处理,离散化的方法包括相等间隔分类法(Equal break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Natural breaks)、分位数分类法(Quantile breaks)、几何间隔分类法(Geometric breaks).使用ArcGIS构建3×3 km的渔网作为研究单元,共获取19 073个采样点.核密度值最适合揭示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异,因此将核密度值和各自变量与渔网进行空间赋值,以平均值代表各渔网的因子属性.

3.2 单因子影响力分析

单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所有因素P值均为0,表明各因素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均有显著的影响.各因素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从强到弱依次为:一般财政预算支出(X12)>旅游收入(X10)>地区生产总值(X9)>第三产业占比(X11)>年均AQI(X3)>距高级别景区距离(X8)>林地面积(X4)>海拔高度(X1)>耕地面积(X5)>距县级行政中心距离(X6)>距河流水系距离(X2)>距主要交通线距离(X7).总的来看,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较弱.地方经济状况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支撑条件,在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组织形态和演化格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来看,自然环境中影响力最强的是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最直接表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荐条件之一;区位交通中影响力最强的是距高级别景区距离,A级景区的开发与完善能够为周边的村庄带来大量的客源,周边乡村可依托A级景区带来的市场优势开发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社会经济中影响力最强的是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能够对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

表2 影响因素及因子探测结果

3.3 双因子影响力分析

各因素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线性等间隔反映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不存在相互独立的因子.各因子间具有较强的双因子增强作用,即两个影响因子在交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之和,甚至部分因子间表现出非线性增强作用,即两个影响因子在交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力大于它们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说明12个影响因子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也就是说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维度不同因子的共同影响.

具体来看,各因子两两交互呈现出解释力最强的模式为“海拔高度(X1)∩旅游收入(X10)”,q值为0.593,显著高于海拔高度(X1)的q值(0.122)与旅游收入(X10)的q值(0.342)之和.在q值大于0.5的交互作用中与海拔高度(X1)的交互最为频繁.在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初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庄的规模,而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山区地势起伏多变,景观多样,能够为乡村旅游特色村提供良好的条件,体现了自然环境中的海拔高度对于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的重要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表明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豫北地区和豫南地区呈现“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南地区呈现“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

2)因子探测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较弱.空气质量、距高级别景区距离和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和社会经济中影响力最强的.

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不同因子交互作用下呈现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最强的为“海拔高度(X1)∩旅游收入(X10)”.在q值大于0.5的交互作用中,与海拔高度(X1)的交互最为频繁.

4.2 讨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空间按布局,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是在吴昕昱[28]和焦士兴[29]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偏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薄弱的特点以及不同离散化方法对地理探测器模型带来的误差影响,按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在最优分类的基础上对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从研究结果上看,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自然环境、距高级别景区距离等因素对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分布特征明显,豫东地区缺少核心城市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未来应当深入挖掘豫东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区域自然资源、高级别景区资源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潜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仅对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社会经济3个维度的部分因素进行探讨,未对气候、政策等因素进行研究,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完善和更新,更加准确地揭示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局部时空动态发展的过程,未来研究应当选择具有时间序列的研究样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综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河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河南省距离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北京汽车(2021年1期)2021-03-04 13:05:46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5
爱的距离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33
不同海拔高度人群胃蛋白酶原血清水平差异性分析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