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参与自然教育的价值共创机理*

2023-09-19 11:57姚昕雨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王朗共创大熊猫

姚昕雨 张 茵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91

自然教育功能是国家公园本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了“让人民群众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实惠”的工作要求[1-2]。自然教育尚无统一定义,有学者认为自然教育是指通过接触自然,让人了解、学习自然,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结[3]。自然教育包括自然感知与环境教育两方面[4],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参与其中的、任何形式的教育[5-6],强调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体验。国家公园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生态体验活动帮助公众了解、欣赏和体验自然之美,从而增强公众对自然的认知及尊重,提升自然保护意识,并进一步激发环境责任行为。

价值共创理念由Prahalad等[7]提出,认为价值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这一理念逐渐被应用到旅游领域[8],游客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者、共创者[9],旅游组织需设法让游客参与共同创造目的地体验[10]。目前的旅游价值共创研究主要从服务主导逻辑出发,关注其前因、过程、结果以及共创的调节变量[11-12],如张翠娟等[13]结合动机理论认为顾客参与视角的价值共创是动机、过程和结果的整合;研究领域涉及节事旅游[14]、红色旅游[15]、非遗旅游[16]等,自然教育领域的价值共创研究匮乏。由于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效果高度依赖于主客互动,因此价值共创理论视角有助于了解哪些“主” “客”因素会影响体验结果,从而揭示游客与目的地共创自然教育体验的机理。

信息时代使网络成为游客收集及发布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大数据是了解游客体验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利用网络游记评论数据,构建游客参与自然教育价值共创的机制,以期为提升游客自然教育体验、促进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产品的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公园育人价值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从成立自然保护区开始,大熊猫国家公园多年来持续开展公众教育[17]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7月,为整合规范公园内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了唐家河、王朗、龙苍沟、蒿坪、华阳、白水江6个自然教育基地,其中唐家河是全国最早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自然保护区;王朗从1997年开始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龙苍沟则是新兴自然教育示范点,打造了自然教育营地、自然学校等,被授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单位”[18]。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由于四川省内面积占总面积的74%,故本研究选择四川省内的唐家河、王朗、龙苍沟3个各具特色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为案例。

2 研究方法

选择国内游客使用频率较高的3个旅游及生活分享网站携程、马蜂窝和小红书,使用“八爪鱼”网络爬虫工具抓取上述3个案例地近5年的评论、游记。抓取时先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主题词搜索,再以“唐家河”“王朗”“龙苍沟”为主题词扩大搜索范围。

以网络文本为基础,首先借助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然后根据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代表性,剔除广告及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本资料,最终筛选获得唐家河、王朗、龙苍沟各756、183、228条游记及评论,总字数分别为58 898、79 642、44 266字,发表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将处理后的网络文本资料输入软件中,提取高频词,并人工剔除部分无意义词条后,通过软件中的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工具构建语义网络图。

使用人工编码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帮助探索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建构理论框架[19-20]。内容分析选取对自然教育体验过程描述较为全面、细致的92篇游记或评论,总计54 240字,满足小样本的质性研究要求[21]。本研究借助Nvivo软件的内容分析法,通过内容编码,从微观层次探究游客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编码结束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剩余游记中抽取40篇游记或评论验证编码结果,未发现新的概念、范畴和关系,认为理论达到饱和。

3 结果与分析

3.1 语义网络分析

如图1A所示:“唐家河”为一级核心词,与其紧密联结的“野生”“动物”“保护”位于第二核心位置,表明游客对其动物资源的关注度很高,包括“大熊猫” “金丝猴”等;游客还关注到“紫荆花” “红叶” “森林” “景色”等自然景观和植物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词说明游客已认识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作用和地位。此外,“成都”“广元”“时间”等词则表明到访游客多来自周边地区。如图1B所示: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到访游客也关注“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原始森林”自然环境,收获了“知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地位有了认知,以“成都“绵阳”等地周边客源为主;“户外” “团队” “孩子”则说明亲子游、户外探险以及跟团游是王朗地区的主要出行和结伴方式。如图1C所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第二核心位置围绕“周边”“周末”“雅安”“成都”等词展开,“亲子” “户外” “徒步”类型游客较多,游客关注“山地”“天生桥”“森林”等自然资源。

图1 游记和评论语义网络示意

总体来看,以上语义网络(图1)构建展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到访游客的总体特征。国家公园客源以周边地区为主,户外、徒步、亲子等构成主要出游类型,游客对公园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注度都很高。到访唐家河和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更关注动植物资源,游后对其保护地位有一定认知,但仅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游客对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有一定了解;而到访保护级别相对较低的龙苍沟森林公园的游客更关注瀑布、天生桥等独特地质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与崔庆江等[22]研究结果不同,由于熊猫繁育基地等能直接观赏熊猫的景点并不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所以熊猫实体并非游客到访上述3处案例地的中心认知景观。大多数游客在王朗和唐家河通过由专人引导的踪迹观察、生境观察等自然体验活动了解野生大熊猫的踪迹。王朗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称,游客以深度徒步团队、亲子游居多;唐家河游客更多,但以大众观光为主,其熊猫关注度稍低于王朗。

3.2 游客参与自然教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语义网络分析展现了国家公园到访游客的总体特征和体验要素,但无法揭示自然教育的体验共创过程。进一步通过人工编码进行内容分析(表1),分析结果从“驱动因素(推力和拉力)—情境营造—共创实践—共创效应”的逻辑链条构建了游客参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价值共创机制(图2)。由图2可知,该价值共创分为游中价值共创、游后价值共创两个阶段。在游中价值共创阶段,个体需求和资源供给分别作为推力和拉力驱动游客产生自然教育价值共创实践:首先,自然情境提供共创“舞台”;其次,体验情境的营造深化价值共创程度;最后,通过生态观察、探险运动、科普教育、解说服务4种共创实践,使游客提升了自然认知,产生了自然情感,培养了环境负责任和友好行为,形成了自然价值观。在游后价值共创阶段,游客在游后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提出反馈建议,促进自然教育资源供给的进一步改善。此外,游客还会产生“下次再来”的重游意愿,或将其推荐给他人的推荐意愿,由此驱动自己和更多游客参与到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价值共创中。

表1 大熊猫国家公园编码分析

图2 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参与自然教育的价值共创机制

3.2.1 驱动因素

驱动因素包括内部的个体需求和外部的资源供给,即旅游需求动机理论中的推力动机和拉力动机[23]。推力动机方面,除了游客主体的好奇心、情感需求、身体需求外,让孩子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儿童教育目的也是驱动家长进行自然教育价值共创的重要前因。拉力动机方面,自然资源是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基础,动植物资源成为驱动自然教育价值共创的主拉力,而蕴含生态理念的人文资源则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游客体验。

3.2.2 情境营造

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情境营造有助于增强主客共创,推动共创效应的实现。具有独特性、原真性的国家公园自然情境为游客自然教育提供了共创“舞台”,而精心设计的自然教育项目塑造了自然教育的体验情境,深化了价值共创程度。其中,体验情境的互动性在价值共创中发挥关键作用,自然教育讲师与游客之间以及亲子、同伴间的多重互动,具有动态性和主动性的双向信息传导,可以增强参与度;趣味性让游客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自然知识,同时也激发其创造力;挑战性让游客更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并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文化性通过自然价值、生态伦理观念的传递使游客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以上“四性”均从不同层面使游客更深度地参与自然教育共创。

3.2.3 共创实践

目前3处案例地的自然教育共创实践有生态观察、探险运动、科普教育和解说服务4种形式。生态观察是游客参与最为广泛的共创实践活动,既有对生态环境整体的观察,也有对生物个体的观察;既有对形态的静态观察,也有对动物行为的动态观察。观察引导游客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认知自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自然知识。探险运动进一步调动游客的主观能动性,原始森林穿越、野外生存一类的活动提供了更强的挑战性,引导游客产生更深度的自然体验。由“山水自然” “青野生态”等NGO组织或研学机构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的研学教育,包括自然游戏、科学实验等趣味形式,是精心设计的具有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的共创实践活动,深受游客欢迎。由解说人员和解说牌示构成的解说系统,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解说服务,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形式共创实践活动的基础。

3.2.4 共创效应

共创效应包含旅游者自身的认知、情感、行为、价值观和对孩子的教育实现。自然教育促进游客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方生态知识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游客在愉悦、放松、治愈的同时与自然共情,还有对保护者的致敬之情。最终,游客在主客互动实践中水到渠成地培育了环境负责任行为、友好行为,形成自然价值认同,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自然价值观。

4 建议

本研究将价值共创机制引入自然教育领域,揭示了国家公园游客参与自然教育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共创过程和共创结果,梳理了推动游客参与自然教育的自身需求、资源供给因素,以及国家公园目前存在的自然教育体验共创形式。为了使国家公园更好地实现自然育人功能,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应相互促进。国家公园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保护不仅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首要功能,同时也是吸引游客、驱动游客参与自然教育体验的引力和前因,其原真性和独特性能深化共创实践;而自然教育体验共创可促进游客形成生态保护行为,培育自然价值观,是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2)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设施配备和活动设计需注重互动性、趣味性、挑战性和文化性。自然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游客和公众提供生动有趣的自然体验。互动性是自然教育活动需关注的核心特点,通过增加游客与环境、游客与自然教育讲师、游客间的亲子或同伴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还应注重趣味性、挑战性,提升游客兴趣并产生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从而激发探索自然的意愿;在文化性的挖掘上,民族文化、地方知识和自然保护史都是可供挖掘、塑造自然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3)国家公园应注重向周边地区推广,进一步扩大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国家公园最直接和持续的访问源是周边游客,应结合游客对自然的好奇心、情感需求、身体需求以及孩子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周边游客;同时通过网络等多元营销渠道,让更广泛的公众了解其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教育机会,提升到访动机,推广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自然价值观,充分发挥自然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王朗共创大熊猫
Hua Xin and Wang Lang Taking a Boat华歆、王朗乘船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我们都爱大熊猫
共创美好生活
大熊猫
配角的配角也能光彩照人
大熊猫也消暑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水中大熊猫
与时俱进 开阔视野 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