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摘要】相较于对人存在问题的探讨,数字影像作为人所创造的虚拟物品,其存在有着与时代相关联的特殊性,以及其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像记忆问题。数字影像不同于胶片时代的影像,它具有更独特的虚拟属性,没有了胶片时代的物质承载物“胶片”。各式各样的影像依托在电脑互联网中,导致了一个问题,这么多的数字影像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其在网络中的存在面临着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影像的真实性以及延续性。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又与影像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数字影像;存在;记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34
一、真实的结构与塑造
关于真实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许多的论述,影像的真实在电影史关于真实电影与真理电影的争论中就有很多的涉及,从格里尔逊到弗拉哈迪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索,从侧面能够看出影像避免不了人为的干预,这种干预存在于影像的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的整个过程。大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对于电影拟真性未加辨析的认可[1],这种对于真实性的辨析现在不仅仅存对纪录片领域,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时代也存在这一问题,可以说整个影像领域对于其真实性的辨析都存在着问题。
影像的存在自1874年摄影机诞生之初,除非个别时候有明确的理由让我们产生怀疑,一般我们都天然地相信摄影机是不会撒谎的[2]。到现今影像不仅仅会撒谎,甚而也在逐渐地脱离摄影机的控制,比如数字动画合成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这面临的也是影像最开始的存在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替着。而最开始人们所相信的影像真实性这一存在理由放到现如今的时代已经经不起推敲,面对互联网和短视频影像的发展,真实性也有着实质性的变迁。
影像存在的理由对于真实性的定义,也可以被划分为:认知的真实与意义的真实。
(一)影像的认知真实
对于认知,换一种说法也可以是认识。在休谟的《人性论》中认识被划分为了简单认识与复杂认识,而与其相关联的还有感知,人对于外界的认识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同时以感知与认知两种方式并行存在。[3]在这里所划分出来的认知真实,也与感知有着密切的关联。
影像对于受众首先是基于受众第一眼的印象之中,也即是人们对于影像的第一个反应,它是不是真实的,然后才会去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的第一感知都是基于对影像真实性的判断,也会存在一些其他的参考因素,比如现今短视频中的人物是否美观,配乐是否舒适等等。这些感知影响着人对于所接受影像后续的认识与判断,也是在流量时代,普遍能够总结出的一个特点,短视频等碎片化影像大多都会把重心放到观众对于影像的第一感知上。这些过多修饰的影像在对观众的认知影像后,也会被自动定义为无关紧要的视频所遗忘。存在于网络中而时常能被人在生活中所提及的影像都会具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它给观众所留下的认知上的真实性。
影像存在的意义具有对于人或者生活的一定影响,能够在经过几年后还被提及或者查找的影像,至少它在给人的认知上是真实的。比如相关新闻的监控视频或者体育赛事的经典镜头,以及一些經典的现实题材影片。这类影像不可避免的是被人为地干预,但对于这些干预的处理,是朝着让受众在看到影像时认知上相信它是真实的方向在处理。受众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事或者物时,会触发联想记忆,相应影像的一些内容也就浮现于脑海。影像也不会轻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其存在的意义在认知上的真实性得到表现。
(二)影像的意义真实
对于影像真实性意义的另一方面来看,意义真实也发展了对于现今影像真实性的定义。这一类意义的真实与形式上的虚假并无冲突。影像真实的争议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其形式与内容上,例如真实与真理电影的辩证,到底怎样的记录与干预才能算作真实,以至于达到内容上的绝对真实性。这里所要提及的影像的意义真实避开了形式与内容真实性的争辩,讨论的是影像所传达的意义与内涵的真实性。这样的定位也是对于如今碎片化影像下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一个简单总结。
短视频的影响下,不管是所谓的vlog还是受观众所喜欢的各种类型搞笑的娱乐影像,都是一种过多修饰与剪辑的结果。这样的大环境下再讨论影像的形式与内容的真实性来说明影像存在的意义不具有太多的意义。所以影像的意义真实也就圈定了一定范围来证实影像现今所存在的意义问题。
抛开影像的形式与内容,能够在长时间内被观众所记住的影像,大多所表达的意义与内核都具有普适性,这种情感上的普适性带来的是一种认同感。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科幻片,以及现今的“鬼畜“和”“土味视频”,其所表达内容产生的意义,对于观众而言具有了认同感,也就在认知层面上认为这一视频情感意义上是真实的,它能够让受众在看完后产生共鸣感,也就会有人主动去传播,分享这一类视频。
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上追求的真实,影像的意义真实,对于形式与内容不具有过多真实性的需求甚而是没有需求的。例如科幻片和动画片这类影像的存在,它们所传达出的意义真实往往已经超过了其形式与内容上的真实,因此也没有人会去苛求动画片和科幻片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也能从侧面上去解释,影像存在的问题,在其真实性的意义上,产生了其具有的价值,而数字影像时代,其真实性的发展被赋予更多意义,也就造成了更多的区分和定义。
二、影像继承:数字影像的延续与处理
关于影像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所有者在去世后其后续的处理问题。如今的数字影像分类有很多,不能都做到像电影一样有着各自的版权归属问题。现今的社会现象一类是短视频这样的碎片化影像,一类是个人爱好或者独立创作的影视。这两类影像的存在带来的是其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在将来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这样一些影像。
对于并不出名的影像而言可能这一问题并不会很凸显。但相较于一些生前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创作者,其遗留下的一些影像,存在的价值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又会牵扯到相关的法律,但在这里本文也只想从影像存在价值的角度去阐释以后我们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时,该如何去看待和解决。
(一)影像的延续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4]在当下社会,这个十几年前就已经极为庞大的数据所衍生出的问题也日益在积累。
网民数量的剧增,带来的是虚拟产品的快速发展。数字影像也是虚拟产物的一种,对于影像类虚拟产品,也面临着和其他虚拟物品一样的问题,也就是其延续性的问题。2022年12月b站网络视频平台曾发布了一个关于已经去世用户在征求其家人的同意后,将账号列为“纪念账号”的方案。这种做法也为我们对于影像的延续性提供一定参考。许多个人影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当其离世时往往是将其所有信息进行注销处理,许多影像也就和数字垃圾一般被清理。这种处理也会让人产生影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疑问。
这里提到的延续性就是本文所需要解释的一个点。影像不能与数字垃圾一样等同,以前人们习惯于用照片记录自己的生活让其成为美好的回忆。那么许多影像也能从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老照片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记录着整个家族的集体记忆,而社会的变迁也会在一些照片之中找寻到痕迹。影像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每一个影像都承载着拍摄者的一定思想与情感,即使当某一天创作者不在了,将其保留延续下去,就是一个个具象的照片,成为家庭的回忆,或者为某一个时代的标记。这种延续性赋予了影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使得其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信息。
(二)影像的处理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数字影像的积累肯定也会越来越多。面对这样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不同于现实中的物品,数字影像资料是一个删除后就永远消失的东西,面对庞大的数字影像的积累,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区分的问题。影像这样一个大的概念下囊括了电影、短视频、vlog等各种形式和类别的视频资料。相较于电影这类集体创作的产品,短视频和vlog等这类个人创作记录的影像甄别起来更加麻烦,处理起来也更困难。要对这些影像做一个处理,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进行区分后再分别处理。这里将影像区分为:信息影像、记录影像和其他影像。
1.信息影像
这里的信息影像所指的是含有一定叙事和传达了某些信息和情感的影像。也就像电影、纪录片、访谈、vlog等。这样一些影像都会针对社会、集体或者个人传达着一定信息和情感,也就具有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2.记录影像
这类影像的定义更多的偏向于处理类似监控录像和行车记录仪的影像,以一种更加客观和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记录的影像。有着作为记录和在场证明的作用,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突发问题和矛盾纠纷,这类影像往往具有着重要作用。而针对一些特大事件的记录影像往往也会流传下去,具有了历史参考价值。
3.其他影像
其他影像的区分过于宽泛化,也就是前面两种之外的所有影像。例如各类提供搞笑娱乐的短视频等。这些影像往往都是阶段性的,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被许多人所关注,而时间久后也会被人所遗忘不再提起,即使被人再度想起时,也是处于那一阶段的人能够有所记忆。
综上所做的影像区分,为影像积累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简单的预想处理,从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影像的存在作了一定阐释。
三、影像记忆:存在与价值共行
影像记忆可以被拿出来与人的记忆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影像记忆与人的记忆都有着一个物质载体,影像的载体以前是胶片,现在数字影像往大的层面来看它依托的是电脑。同为记忆,人的记忆被休谟定义为:认知保留着某种程度上的鲜明与活力,是介于感知与认知之间的认知,被称之为记忆。[5]人的记忆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循环,听过人的感知与认知的不断转换,又形成新的记忆。影像记忆自然不能做到这些,它作为被人创造的机器所制作出的产物,是一种单方面的记录,而想要形成一种影像记忆也需要在最后的环节与受众的互动中产生,这也就产生了一个现今数字影像存在意义的重要部分。与前边所阐释的影像真实的两个划分联系起来,认知真实与意义真实,也都是在影像记忆之中生成的。这两个真实用休謨对感觉与认识的辩证进行了一定的阐释。观众对于二者的辨别是在感知之后产生的一种认知,记忆的产生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产物,对于影像真实的与否的认知,往往也是受众在记忆后产生辨别,人在以后联想起一个影像时,也是先浮现出对于一部分影像的记忆再出现对于它的认知。因此影像记忆与受众的对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影像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人在看到好的电影或者有用的短片时,往往是会主动去记忆和接受这些影像所传达的内容,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形成对于这些影像的认知和记忆。这样影像的存在媒介就不仅仅是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也存在于接受者的脑海里,以一种影像记忆的形式继续活跃着。
反观如何找到影像的价值,就便是这些影像要对于观众而言是有价值的。这类价值的体现,一方面取决于不同的受众所愿意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影像创作者们自己对于影像创作出来的定位。从受众上去分析,就像前面所阐释的认知与记忆的角度,在涉及观众接受的范围也就与本文第二节所说的延续与处理相关。观众愿意接受影像的内容形成影像记忆,是会有着各自接受的影像类型偏好,比如喜欢舞蹈话剧音乐这类偏艺术性的受众,更愿意对这类影像有着主动的接受记忆,会去记住一些经典的画面,知名的人物等等。也就是我们对于分类处理数字影像的一个对策。
其次就是关于创作者对于自身创造的影像作品的定位。数字影像的一大便利之处就是大大降低了其创作成本,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现今信息大爆炸的局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自媒体端口,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日常或者想法拍摄出来发到网络,也就导致了现在数字影像存在的问题。关于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一些数字影像肯定不是针对大众的,小到对于自己的纪念意义,大到记录社会时代的风貌。这些创作者对于自己所创作的影像往往都是有着自身的想法。对于这些影像的存在问题可以与前面提到的延续问题关联起来。这类影像有的对于创作者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家庭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对于往后研究时代风貌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类影像的延续需要创作者以及自己身边家人的决定它们的去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无意义的随拍影像的留存,在很多年后被拿出来观看时,也被赋予一种时代意义与价值在里面。例如现今再去看一些网络上还留存着的20世纪的中国街头随拍,那个时代毫无意义的视频,许多画面中的平凡事物都被赋予了当时具有时代风貌的意义而被拿出来讨论和怀念,这也造就了这类视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关于数字影像存在问题的探讨,本文只是从当下影像的现状和影像记忆两个角度联系起来作了简单的阐释。影像虽然不断在发展,但其本身的一些记录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将影像记录属性作为一个出发点,其他相关阐释也待补充。
参考文献:
[1]温斯顿.纪录片:历史与理论[M].王迟,李莉,项治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03.
[2]温斯顿.纪录片:历史与理论[M].王迟,李莉,项治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07.
[3]大卫·休谟.人性论[M].贺江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04.
[4]吕林荫.数字遗产衍生问题趋多,无法律明文规定维权陷瓶颈[N].解放日报,2011-11-4.
[5]大卫·休谟.人性论[M].贺江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