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驿道,井陉古驿道素有“燕晋通衢”之称。其作为驿道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秦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我国北方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井陉古驿道不仅促进了燕晋两地的商贸往来与经济发展,而且在移民史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井陉古驿道成了京师通往太行以西诸省的重要通道,也正因如此井陉古道的驿务日渐繁重。作为一条见证古今历史沧桑巨变的古老驿道,井陉古驿道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历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井陉;古驿道;驿务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25
井陉古驿道位于距石家庄市30公里的井陉县境内,其成为驿道的历史可追溯至秦代,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华北平原与汾河盆地的交通要道。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东西交通干线,井陉古驿道在我国北方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燕晋咽喉”之称。本文首先阐释了井陉古驿道的时空演进,并考察了该千年古驿道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最后则对该古道驿务繁重之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井陉古驿道的历史演进
井陉乃天下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览》便记载:“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足见其为当时天下险要之地。而井陉之名也体现了该地的地理特点,在清《畿辅通志》中描述道:“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山视如井,故名井陉。” ①可见井陉之地的命名与其特有的盆地地形有很大的关系。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即从上地(上党)领兵东出太行,下井陉,攻赵国。史载:“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 ②据此可以推测,此时的井陉古道已经通车,并已可以通行大型车辆。至秦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此时的井陉古道遂以驰道的形式而出现。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棺在辒辌车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始皇灵车在此停留,今驿道景区内也有一“秦皇歇灵台”石碑,也正因如此,井陉古驿道又名“秦皇古驿道”。汉初,由于受到秦末战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井陉古道的交通状况亦不甚理想,以至于有“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祸频仍,井陉古驿道时断时续。而发生在此地的战役,也大多是从韩信故道,开井陉关路,遂出井陉。北魏正光四年,为防御葛荣义军,北魏太原王尔朱兆严令部下,东塞井陉。井陉古道遂又受阻,后井陉为北魏重兵驻守。至隋炀帝大业三年五月,“戊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③井陉古道又以驰道形式继续存在。唐高宗时期曾发动民夫修整井陉道路以供朝廷对突厥用兵所用。宋时井陉为河北西路与河东路的往来要道,也曾多次修整,并建数座石拱桥以利通行。金元时期,井陉为北方重镇,是为威州。曾多次修整官道,今日留存的青石岭驿道部分即为当时所铺设。及至明初,井陉驿站名曰“陉山驿”,设驿丞一人,驿马五十六匹。史载:“明,陉山驿,额设马五十六匹,永乐以来,站银岁岁加增。” ④而清代邮驿集历代邮驿之大成,在制度层面更为完备,其邮驿网络京师皇华驿为中心,向全国辐射。⑤作为官马西路首段的井陉驿站较明代相比也有所发展,驿务初仍由驿丞管理,顺治十六年裁撤驿丞,驿务归县官带管,同时驿马由明朝时期的五十六匹增至八十六匹,驿夫八十名。⑥直至清末及近代社会,随着铁路等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与新式邮政的设立,原先驿站的逐步裁撤,井陉古驿道的交通功能才逐渐废弃。1907年山西与外省连接的第一条铁路,正是沿着井陉而修建的正太铁路(石太铁路),因其原拟从太原修至正定县柳辛庄,故名正太铁路。⑦后因架桥困难,才改由石家庄修起,正因如此才造就了近日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市。同时也由于正太铁路、307国道、青银高速均选择绕过白石岭,才使得我们今日看到东天门这段古驿道完整地保留下来。
二、井陉古驿道的历史作用
井陉千年古驿道沟通华北平原与三晋大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而发生在井陉古驿道的历史事件亦不可胜数。公元前二一〇年(始皇三十七年),始皇第五次出巡,七月死于沙丘平台,尸体盛放在辒辌车,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护卫,经井陉西归咸阳。
公元前二〇四年(汉高祖三年),十一月汉将韩信东下井陉,背水一战,进攻赵国,一举击溃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韩信在微水所列背水阵被“赵军望见而大笑” ⑧,而赵军望时所处地点即为距微水十里的白石岭上,土人呼为“东天门”。东天门所属地形的确为一军事要地,今东天门旁有一石碑,上书曰:“古白皮关 赵守将白面将军祠 祠后有将军之墓。”赵国成安君陈余在此分兵驻守,后人说守此关者是为白面将军,似为陈余,后人惊呼东天门为白石岭、白皮关,山下的王家庄村皆由“白面”将军而得名。
公元七五六年(唐天宝十五年),二月,诏郭子仪选良将,分兵出井陉,定河北。四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出井陉,至常山,同李光弼会合,大破叛将史思明。元末徐达西入井陉攻占太原击败廓帖木儿,一七〇三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经直隶进井陉古驿道,驻跸井陉。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八国联军之法军南下,山西大同镇统领刘光才至井陉设防,大营驻东天门,余部分三路屯驻,击溃来犯法军,是为庚子保卫战。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聂荣臻所在的晋察冀军区负责破袭正太路东段,同时在井陉煤矿,進攻部队在矿区工人配合下,全歼敌守军,并对厂房、矿井进行彻底的破坏,而井陉古驿道也是破袭战的主战场之一。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此不断上演,可见井陉古道作为战略要地,其军事作用之突出。
此外井陉古驿道也大大促进了燕晋两地的商贸往来与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井陉古驿道西连三晋,东为京畿重地,晋商频繁行走于京晋之间,同时在清政府特殊优待的政策下,晋商逐步发展壮大,显赫一时,成为当时国内势力最为雄厚的商帮。同时井陉古驿道也是一条移民古道。元朝末年,北方历经战乱,百姓外逃,而山西之地却是另一番景象。为改变这一情况,遂进行政府性的移民垦荒,被移之民以晋南为主,其次为晋东,晋中数县,并用农民从窄乡移到宽县,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至地广人多的地方的移民原则⑨。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真定空旷之地。移民由井陉古驿道前往真定生活繁衍,虽古驿道并非唯一的移民路线,但其在移民史上却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井陉古道驿务之繁重
驿路作为古代交通的基础设施,平日承担着中央与各地之间政务的传递与物资的运输。就井陉古驿道而言,明清时期定都北京,该条驿道也就成为京师通往太行以西诸省的重要通道,也正因如此井陉古道的驿务日渐繁重。加之路途远而艰险,所以驿务甚重,过往官吏,差役甚多,民众深受其害,驿务成为百姓的一大负担,而《井陉县志》中的碑刻题记和诗文也对井陉驿道之艰与繁重驿务的状况有所记述。
首先驿道险峻,劳民修筑驿路之艰苦。清康熙年间时任知县周文煊在《灾邑利弊》的呈文中言道:“驿路险仄,修筑未讲也”。又言“东西官道,山石嶙峋,备极险峻;近乎崩塌,不堪行旅;一经雨雪,时有触崖坠石之患。如遇劳民修筑,连荒之后,民力奚堪……” ⑩可见当时井陉贫困,驿路修筑而民力不堪。雍正八年知县钟文英在《井陉县志》驿站的结尾处也写道:“驿站之苦至陉山极矣,路长且险,马匹倒毙累累……⑪”除此之外,历代诗文中也有对井陉古道之艰的叙述,如诗人王士祯在《井陉关歌》中写道:“悬车束马那可度,行人缘栈如秋秧。幽并泽潞此天险,飞鸟欲过此翱翔⑫”,侧面也可见其驿道之险。
其次是扰驿害民之事屡有发生,康熙时期周文煊在《灾邑利弊》的呈文中有云:“井邑当山、陕、西蜀之冲,满汉差使络绎。其有火牌勘合者,自有驿递额设应付。”“仆从多人,每至一村,即喚地方索伕铡草、拉马、扛轿,稍不如意,绳栓鞭策,甚至狠仆从恶,索诈钱物,或称满州,或称当事。小民吞声饮恨,勉强应付,直至去后,茫然不知其为何人?至于邻省起解犯人,亦尔效尤,拨驴拨伕,更属不法。当此救死不暇之时,起堪毒害至此。”“虽奉宪饬力榜严禁,每每不遵。⑬”康熙年间知县高熊征所撰呈文《乞除修铺远役并革抽税滥规以苏民困事》中言道:“查照井邑僻处山陬,地瘠民贫,且路通秦晋,驿使冲烦,百姓奔于衣食,又复驱驰于道路;半菽不饱,日无暇晷”。又言:“税役瞒上欺下,每驮竟自抽钱十文。小民力微,无奈忍受。嗣后,税役愈无忌惮,率意分抽”,以至于出现勾领棍徒,恣意横抽。而外来驻防官兵的经过更是加重了井陉驿务与该地百姓的负担。《详革西安车辆文》就记载道:“陕西西安驻防家口,每岁往来经过,”“乃借此为需索之端,荼毒地方,甚于焚溺。”“每至住宿之处,不论绅矜民户,强挨入室,占据内房,酒肉醉饱,每逼银钱。至于止歇店家,诸凡供给饮食、草料,惟恐不丰,得免棰楚为幸。扬鞭逐队,沿途夺驴,负驮货物者,尽行掀翻在地,甚至妇女骑坐之驴,亦加强夺,凶暴不堪,至于如此。”至清代末年,害民扰驿之事更甚,百姓驿务负担更为沉重。今白石岭古驿陈列室(即立鄙守路石室)前仍留存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承先所陈该地扰驿害民流弊的石碑,内容如下:“尝闻‘兴利不如除弊’。此言诚善矣。然至今日;兴利固难,除弊更不易。窃井陉地瘠民贫,路通山西四省,自古所谓‘车不方轨,骑不成列者’也。自来额设号马八十余匹;畜骡数头,预备公差使用。傥遇非常差使,又有杂差各庄日行人驴夫役,支应杂差使用;又况号马不足支用,有帮槽马;帮槽不足支用,有杂差庄头驴,随县尊钧票传用。无不争先恐后,虽差务极属繁难,地当孔道,一站有三站之苦,并未有误差之虑。且光绪七八年间,有山西督抚张道台左因州县,私拉牲口,奏准后严示禁令,过境时遍贴告示,不许私拉民间牲口使用。若遇大兵过境,除用号马外,再招雇民间牲畜。用驴一头,听差一日,发价三百文,送差五十里,发价六百文。故前任时天四方明示,并不许私拉民间牲口使用。数年以来,绅民被泽非浅鲜矣。突于去年冬,在南张村店内扣骡七头,送到号中打印子六头,只用四头出差,均未发价,反逼驴户出大钱一千二百文,方将未出差骡子三头放走,迨后流弊愈出愈奇,种种不一,招摇诓骗扰乱人心,虽鸡犬不得宁焉。如此虚索民钱,势必败乃公事。因思言县尊莅任十余年来,保民若赤,无事不曲加体恤,决非县尊聚欣于民,疑系悍吏内外把持,私充已囊。生等恐废大人之令,名败县尊之大德,不忍袖手旁观,坐视受累,因具禀请示,言县尊准其所请,随即令四班头发价出示:倘再遇此,脚户于性畜出差后,听县尊发价,勿受暴役之欺则幸甚。直隶正定郡庠戊戍岁贡候选训导李承先咏烈氏序并书。”然知县虽体恤民情,欲除此积弊,却仍不乏有暴吏借此积弊欺压百姓,并有驿卒强拉民役,私拉牲口之事,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井陉古道驿务繁重。
再者井陉此地“僻处万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劳驿甚重而驿畜不足,以致“陉山残驿,本分差使尚难支持”,甚至到了“皆系揭债应付”的地步。为此各任知县都曾上书请求增拨驿马工料,康熙年间知县吴茂陵在其呈文《陉山驿八苦详文》中言道:“夫驿设夫马,全赖工料充足,方可饱腾”。而“惟陉驿工料银仅四千七百两,不及各驿十分之四五”。同时知县吴茂陵又说道:“各驿相去率皆四五十里,俱平坦大道”,且“马朝去夕返,喂可回槽,马鲜伤损”。而“陉驿东至获鹿县七十余里,西至山西柏井驿八十余里,皆高山峻岭,乱石悬崖,马匹俯仰奔驰莫舒喘息,其伤残踣毙者,殆无虚日”。“三马不敌坦驿一马之用,而马匹赔累不只倍于他驿”,不仅如此“赁房草料种种诸费赔累,又不只倍于他驿” ⑭。况且陉驿不同正定等六驿,陉驿无额设车辆之工料,即所设之夫,仅足供赉奏及大差轿扛之用。到了康熙年间,又一知县周文煊则是在《驿务六则》中将陉山驿之苦归为六条,其一设驿之初,时势不同也;其二是复二之偏枯,大可商也;其三驿马递马及所车有无之不同也;其四驿路远近险易之不同;其五是财赋大小肥瘠悬殊;其六是采买草料价值贵贱不同。在以上六条之中,井陉驿皆迥异他驿。可以说井陉驿是在山路不便、草料昂贵且驿银开支甚巨的情况下承担着数倍于他驿的驿务。而到了雍正年间知县钟文英同样就增拨马匹工料呈文《陉山驿增马详文》,将其治下的井陉驿独苦情形逐条叙明,并希望“伏乞宪恩转详上宪”,请求“酌增马匹工料”与“酌加夫马工料,以苏积困”。由此可见井陉古驿道驿务甚重,直至光绪三十三年正太铁路的通车,井陉驿务的负担才得以减轻。
四、总结
两千多年以来,井陉古驿道作为一条重要驿路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从古至今的战略要地,而驿道崎岖的地形与路途之遥远、扰驿害民之事时有发生、加之过往差吏的盘剥更是加重了井陉驿道本就繁重的驿务。作为一条见证古今历史沧桑巨变的古老驿道,其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古驿道旧貌以及清代驿铺与古建筑群,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发掘与整理我国古代邮驿史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参考价值。而20世纪初的正太铁路开通,现今连接太原与石家庄间的高速公路与国道构成的古今交通交会图,也将继续证明井陉古驿道的重要性。
注释:
①(清雍正) 《畿辅通志》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3页。
③(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書》卷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页。
④(清)钟文英纂修:《井陉县志》,卷四《营田志·驿站》,清雍正八年刊本。
⑤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352页。
⑥(清)钟文英纂修:《井陉县志》,卷四《营田志·驿站》,清雍正八年刊本。
⑦井陉县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4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16页。
⑨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⑩(清)钟文英纂修:《井陉县志》,卷八《艺文志》,清雍正八年刊本。
⑪(清)钟文英纂修:《井陉县志》,卷四《营田志·驿站》,清雍正八年刊本。
⑫(清)常善,赵文濂纂修:《续修井陉县志》,卷三十六《艺文》,清光绪元年刻本。
⑬⑭(清)钟文英纂修:《井陉县志》,卷八《艺文志》,清雍正八年刊本。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三(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井陉县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4]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
[5]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范奎升,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东国际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