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天,黄 磊,吴金春,单 战,李 乔△
(1.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骨科,广州 510507;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骨科,广州 510405)
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度最大、最灵活的关节,其关节盂对肱骨头的限制作用最小,稳定性依靠盂唇、关节囊盂肱韧带复合体及肩袖肌肉增强。运动和训练过程中,肩关节最易发生脱位。根据美国急诊统计数据,每10万人中约23.9人发生肩关节脱位,其中男性人群占71.8%,而15~29岁年龄人群发生率最高为46.8%[1]。首次脱位年龄越小,再次脱位复发率越高。ROBINSON等[2]分别研究15~20岁、>20~25岁、>25~30岁、>30~31岁年龄段人群,脱位复发率分别为88.6%、73.8%、48.8%、30.7%[2]。随着脱位次数的增多,骨缺损面积也会增加,关节不稳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BURKHART等[3]研究关节镜下单纯Bankart修复术治疗伴有严重骨缺损的病例,术后复发率达67%,而不伴有严重骨缺损的病例,脱位复发率仅为4%。关于肩盂缺损面积,大多数研究认为缺损超过20%~25%,需要行骨性重建手术,如果同时合并较明显的肱骨头后上方骨缺损(Hill-Sachs损伤),需要加做冈下肌填塞术(Remplissage术)[4-6]。军队中以年轻男性战士为主,训练强度较大,部分科目易导致肩关节脱位,且复发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FRIEDMAN等[7]统计美国军队肩关节脱位的发生情况,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社会人群。传统切开Latarjet术和镜下Latarjet术需转移喙突及联合腱,破坏喙肩弓,短期效果优良,但长期影响仍未知[8]。YAMAMOTO等[9]比较切开Latarjet术和切开髂骨移植术、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术治疗肩盂骨缺损,三者在临床功能、活动范围、肩盂面积恢复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9]。而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术疗效相关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青年患者,分别对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该手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共收治1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其中有23例符合纳入标准,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随访12.89个月。该组病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3.39岁(19~34岁)。均为单侧受伤,右肩10例,左肩13例。致伤原因为投掷训练7例,格斗训练6例,器械训练4例,战术训练4例,其他2例。术前平均脱位次数19.83次(5~50次)。本研究已获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1)术前有肩关节反复脱位病史;(2)术前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肩盂骨缺损程度大于25%;(3)术前三维CT检查提示肱骨头后上方骨缺损(Hill-Sachs损伤),且为“Off-Track”;(4)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肩盂骨缺损,冈下肌填塞术(Remplissage术)治疗肱骨头后上方的骨缺损。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大结节骨折、肱骨骨折、肩峰骨折等;(2)合并精神疾病或癫痫的患者;(3)进行翻修手术的患者。
1.2.1麻醉及体位
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取患侧卧位,标记肩关节周围骨性标志(锁骨、肩锁关节、肩峰、喙突),患肢及颈部至大腿近1/3处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患者外展45°,前屈20°牵引,重量6 kg。
1.2.2建立入路及探查
建立后方常规观察通道,置入镜头后,套管针定位,分别建立前上和前下操作通道。依次探查关节内各结构,评估前下方肩盂骨缺损程度,盂唇撕裂情况,Hill-Sachs损伤程度,动态观察有无咬合(Engaging)发生,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止点处上盂唇有无合并损伤(SLAP损伤)。
1.2.3镜下Remplissage术
关节镜置入前上方通道内,外旋肩关节显露肱骨头后上方骨缺损处,后方通道置入工具,新鲜化骨面,置入1~2枚锚钉,尾线穿过冈下肌肌腱后待所有操作完毕后最后打结固定,使冈下肌肌腱贴附于Hill-Sachs损伤处。
1.2.4肩盂骨面的准备及锚钉植入
为了增强植骨愈合能力和移植物的匹配程度,需要充分松解前下方盂唇韧带关节囊复合体,修整骨面使之平整,同时新鲜化骨面利于植骨愈合;在肩盂前下方3:30和4:30方向分别植入2枚3.5 mm带线锚钉,锚钉植入点应位于肩胛颈部,植入到关节面会导致骨块最终固定后位置高于关节盂平面;
1.2.5髂骨切取及准备
患侧髂前上棘后上方作一长约2 cm切口,显露髂骨翼,保留内板,骨刀凿取长25 mm、宽10 mm、厚8 mm双面骨皮质骨块。根据术中骨缺损情况适当修整,但总体上不宜过小,避免钻孔及固定过程中骨块断裂,在拟植入骨块中上1/3和中下1/3处前后方向钻取两个1.5 mm骨孔,在距离骨块上边缘5 mm处内外方向于钻取1.5 mm骨孔。两枚锚钉尾线分别穿过骨块上的骨孔,再分别穿过Endobutton钛板上对应孔道,把Endobutton钛板贴紧在骨块的前方皮质面,骨块上孔穿过1条高强缝线,整理后备用(图1)。
A:拟植入骨块钻孔示意图;B:患侧髂钻孔情况。图1 髂骨块准备
1.2.6移植骨块的固定
扩大前下方肩袖间隙入口,推入移植骨块和Endobutton钛板到关节腔内,通过牵引线和交换棒调整骨块位置,待位置满意后,两组缝线尾端打结,使Endobutton钛板紧密压紧骨块在前方肩胛颈处,完成固定。植骨块上端的1条高强缝线,必要时可用无结锚钉固定在肩盂上进一步增加稳定性(图2)。
A:骨块植入肩胛盂前下方肩袖;B:骨块已被锚钉尾线和钛板固定于肩胛颈处;C:前方关节囊韧带复合体被修复;D:术后骨块位置。图2 植骨块位置示意图
1.2.7盂唇关节囊修复
利用前下方肩盂已打结的防旋线固定前下方盂唇,根据情况可增加1~2枚锚钉进一步修复相应盂唇韧带关节囊复合体。必要时同时锚钉修复SLAP损伤。
1.2.8康复计划
术后肩关节固定于外展30°,外旋0°;术后第2天开始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肢肘、腕关节及手的主动活动训练;6周内,肩关节以相对制动休息为主,但可做轻度的“钟摆”和“耸肩”运动,同时训练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6周后去除外固定支具,开始全范围主动和被动活动度练习,并逐步开始主动活动。
1.2.9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估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功能Rowe评分对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术后通过三维CT扫描观察移植骨块位置,三维CT关节盂正面观察,骨块中心以3:30至4:30为最佳位置,中心位于2:30至3:30次之,中心高于2:30表示位置不佳[10]。CT平扫横断面观察,骨块与关节盂为最佳位置,骨块比关节盂平面低5 mm表示过于偏内,骨块高出关节盂平面5 mm表示过于偏外[11]。CT检查骨块与肩盂间隙,间隙消失,形成骨小梁或骨皮质连接认为骨性愈合,<5 mm认为植骨块不愈合,≥5 mm认为植骨块移位。在正位X线片上,依据Samilson和Prieto分级标准对肩关节骨性关节炎情况加以评估:0级,盂肱关节未见明显骨赘增生、硬化及关节间隙缩窄等骨性关节炎改变;1级,肱骨头或肩盂边缘可见骨赘增生,其长度<3 mm;2级,关节周围骨赘长度3~7 mm,盂肱关节间隙宽度不均;3级,关节周围骨赘长度超过7 mm,盂肱关节间隙缩窄,周围可见软骨下骨硬化;4级,盂肱关节间隙消失。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患侧肩关节恐惧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术前、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上举(153.87±15.15)°、(167.74±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体侧内旋、体侧外旋、外展90°外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脱位复发,仅有1例多发韧带松弛症患者出现半脱位情况,嘱其进行肌力锻炼后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在康复期避免肩部剧烈运动,且退伍后不再进行军事训练,手术后均可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无脱位和不稳感。
表1 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
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肩关节CT三维重建。术前肩盂前方骨缺损均大于25%。末次随访时,三维CT关节盂正面观察,植骨块位置垂直方向良好20例、过高2例、过低1例;CT平扫横断面观察,内外方向良好21例、偏内1例、偏外1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骨块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塑形。依据Samilson和Prieto分级标准,23例患者均为0级,无关节退变进展。无病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块移位等现象。
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作为一种常见运动损伤,根据损伤程度不同选择治疗方案。伴有肩盂骨缺损小于25%的病例,在进行bankart修复的同时,针对肱骨头后上方明显骨缺损(Hill-Sachs损伤)进行冈下肌填塞术(Remplissage术),可取得良好效果,且能避免移植带来的并发症[12]。肩盂缺损超过20%~25%,则需要行骨性重建手术,如果同时合并较明显的肱骨头后上方骨缺损(Hill-Sachs损伤),需要加做冈下肌填塞术(Remplissage术)[4-6]。
目前主流的骨性重建手术包括带联合腱的喙突转移植骨(Latarjet术)和取髂骨块游离植骨术。Latarjet术通过截取带有联合腱喙突骨块,转移至肩盂骨缺损处,不仅恢复了关节盂面积,而且还增加了联合腱在外展肩关节的悬吊保护。大量研究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关节稳定性,复发率低。但术中要切断喙肩弓,患者日后出现巨大肩袖撕裂时丧失了防止关节向上脱位的最后屏障,且联合腱转移后改变了其生理结构,长期影响尚未明确[8]。与Latarjet术比较,本研究采取髂骨植骨术,该方法不破坏其肩关节正常生理结构,骨块形状和尺寸可以修整以更适合缺损面,适合更大范围的骨损伤,且术后再次翻修相对容易,缺点是需要另外单独切口取骨,供区可能出现不适感,缺少联合腱的悬吊保护机制,理论上稳定性不及Latarjet术。但实际临床疗效方面,国内外学者相关报道未发现两种治疗方案有显著差异[13]。
骨块的固定方式主要分为坚强固定、弹性固定。经典的Latarjet术考虑到联合腱的牵拉,使用螺钉坚强固定喙突骨块,但骨块部分塑形吸收后,螺钉尾部裸露的部分有撞击的风险,容易导致软骨损伤。随着设备改进,弹性固定中的双袢固定可以有效固定喙突骨块,且避免了植骨吸收后螺钉外露产生撞击和软骨磨损的风险。BOILEAU等[14]报道了136例关节镜下Latarjet术,均采用双袢固定方式,平均随访26个月,仅有4例出现复发不稳定,植骨愈合率达95%,没有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相关并发症。赵立连等[15]报道了一组镜下双袢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的疗效,所有患者均能返回运动,无脱位和不稳感。对于髂骨植骨块的固定方式,作者认为骨块没有受到联合腱的牵拉,采用两枚锚钉尾线加上Endobutton钛板固定的强度足够,本研究全部病例均无术后移位,且骨性愈合。
肩关节不稳定最终可导致盂肱关节软骨退变,进而发生骨关节炎[16]。而无论何种关节稳定手术均无法避免远期关节退变加重,继而发生骨关节炎。BUSCAYRET等[17]调查了570例患者,其中279例行喙突转位术,217例行切开bankart修复术,74例行镜下盂唇Bankart修复术,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1.9岁,术前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9.2%,经过平均6.5年的随访,术前没有发生骨关节炎的患者中,有19.7%发生骨关节炎,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初次脱位、手术时的年龄、脱位的次数、随访时间呈正相关[17]。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短期尚未发现关节退变加重的病例,长期结果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采用的手术方法难度适中,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低,不需要特殊工具,最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且良好塑形。部分患者随访时在极度上举或外旋时轻度受限,偶有疼痛不适,整体肩关节稳定性良好,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而镜下Latarjet术则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损伤腋神经风险高,手术流程烦琐,入路复杂,对于一般操作者并不友好。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无法观察其远期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需下一步继续补充病例并阶段性收集随访资料,增加临床证据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