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昌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甘肃是我国道地中药材传统产区,黄芪、当归、党参、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大宗中药材年产量占各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品牌资源优势明显[1]。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稳步提升、全产业链产值逐年增大,甘肃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链。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年产值520×108元,中药生产企业中年产值10×108元以上1 家、5×108元以上3 家、1×108元以上21 家,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中药药品13 个,中药材资源富集[2]。尽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从加工生产方面来看,表现在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生产不规范、生产条件落后等方面。
据调查,甘肃省中药材生产模式为:深松整地、开沟放苗移栽或覆膜直播、植保、收获。甘肃省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状况见表1。
表1 甘肃省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状况Tab.1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Gansu Province
由表1 知,甘肃省整个中药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主要为通用机械与专用机械,生产方式大多采用机械化与人工结合的方式,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滞后。
在耕整地过程中,平坦地带和山地丘陵区域由于地势差异,配套使用的动力机械略有差异,例如丘陵山地较多的甘南、陇南等地,主要使用小型微耕机、手扶拖拉机进行耕整地;部分地势平坦、连片面积大的定西、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大多使用大中型四轮拖拉机作为动力机械;在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主要使用大中型拖拉机进行耕整地。
中药材机械播种的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种子直播,第二种是前期对中药材进行育苗,然后移栽。中药材种子小而轻,多为不规则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播种深度对种子出苗率影响较大,目前市场上缺乏成熟且适用的精量播种机具。甘肃大多中药材播种主要采用半机械化方式,利用动力机械开沟后,再人工放苗,操作简单、种植效率高。
中药材田间管理主要包括除草、施肥等[3]。目前,中药材除草环节主要采用机械喷药和人工除草2种。种植规模较大区域采用无人机进行喷药为主,人工除草为辅,一般一年除草2~3次。施肥主要以人工施肥为主,劳动强度较大。
目前,黄芪、甘草等根茎类中药材收获作业是生产中的难点。因根茎类中药材深度不一,机械收获作业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被挖断、撕裂等情况,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相。河西等平地区域在收获时大多将地上茎叶割掉后再利用振动切割式、犁铧式、振动链筛式、鼠笼旋转式和叉齿式中药材收获机进行采收[4,5];丘陵地带或山地收获大多以人工收获为主。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品种较多,不同品种中药材对机械作业的要求不同,大多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停留在机械耕整地阶段。受农机购买补贴减少和农技推广经费制约等因素影响,当前中药材生产配套的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不能满足山地、丘陵等地区对机械生产多样化需要。
甘肃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批优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但与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相比,依旧存在数量少、占比低的现象,中药材大面积的种植主要依靠散户,因人工作业差异性致使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中药材机械化作业主要以标准化和规范化栽培为前提,由于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和经营规模差异较大,加上中药材品种多,收种时节不一等因素,造成中药材种植农艺要求各异,农艺参数相异。如在党参播种过程中直播和种苗移栽对生产机械机具要求完全不同,特别是当前严重缺乏高栽培密度机械。目前,甘肃省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紧密融合的农机、农艺联合研发机制,以推动机械机具研发、推广适应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和农艺。
由于当前大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缺乏资金、缺少技术,甚至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受中药材生产机械机具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影响,加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无法及时接受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机作业服务,中药材生产区域普遍缺乏懂机械机具、擅长机械机具和操作娴熟的农机操作手,严重影响中药材机械化技术推广,导致中药材产区合作社服务领域和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差。
根据2022年甘肃省印发的《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甘肃中药材要突出机械化,研发推广适用于各类中药材耕种、采收、仓储、加工等高效实用的农机具。
进一步提高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形势的认识,牢牢抓住国家和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立足农业生产发展实际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在大力开展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按照政府市场两手并用、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加快突破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发展薄弱环节,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绿色、持续和规范发展。
坚持“分步实施、分类突破,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的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方面,先发展平坦地区中药材生产机械机具,然后逐步拓展到半山梯田和山梁地。在中药材种类上,先从黄芪、黄芩、党参、甘草和大黄等中药材移栽、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易实现的中药材种类开始,逐步拓展到当归、枸杞和金银花等机械化技术配套难度大的种类。在生产环节上,田间栽培类中药材机械先从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旋耕整地和加工技术开始,逐步向机械收获和移栽等环节过渡;林间栽培类中药材机械化先从中耕施肥、除草、植保环节入手,逐步向收获和加工环节过渡。
针对全省东西部发展差异、地形地貌复杂现状,积极探索出一批立足地方实际、行之有效的宜机化改造模式,解决机具下地难、作业难的问题。一是在河西地区利用“一户一块田”,通过“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对土地进行整合分配,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耕地边界过多等问题;二是在中部丘陵山地利用“一户一台地”,通过“小变大、弯变直、坡变平、互联互通”,进行土地整治,为全面提高丘陵山区机械化创造先决条件;三是结合土地流转,利用“一企一基地”引进大型中药材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解决干旱地区撂荒和缺水问题,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能。
农机、农艺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在增强种子集中繁育能力和种苗集约化生产能力的同时,逐步提升种子和种苗标准化生产水平。在中药材主产区定西、陇南、酒泉和白银等市(州),建设稳定的道地种子和种苗繁育基地。依托地方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协会等,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合作,加快新优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提高种子、种苗质量。要通过开展黄芪、甘草等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完善机械化技术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科学、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
中药材种植对茬口要求较为严格,中药材种植地块要连年倒茬,造成中药材专用移栽机隔年使用,闲置时间较长。为了加大中药材专用机械利用率,不同区域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要相互衔接,将机械租赁使用,可有效解决区域之间“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的问题,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减少了“家家买农机,户户小而全”的资源浪费现象。
开展中药材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具研发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省内现有农机资源,聚集优质人才力量,依托科技部门、企业,积极开展黄芪、当归、党参和大黄等中药材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开展机械机具研发试验,争取在短时间内解决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关键薄弱环节机械机具缺乏的问题。科技部门、农机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研发先进机械机具,及时组织先进适用机具试验,同时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向企业反馈,促进机具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