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耕读教育视角挖掘乡村教育新内涵

2023-09-19 07:52:45陈冬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陈冬新

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从国家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的政策视角出发,系统化挖掘新时代乡村在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耕读教育方面的新内涵和新价值,探索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有效路径,既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育人政策的新导向

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党和政府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完善和重构,是当代青少年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必然选择。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国古代的士人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在繁重的农耕劳动之余,挑灯夜读以修身养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耕读文化。“开展耕读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发挥中国农耕文明的育人价值出发做出的重要决定。

“耕”,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读”,通过阅读滋养精神,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自足,让生命自主、自在、自觉地提升成为可能。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重新挖掘耕读教育新内涵,是国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功能的新路径。

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劳动教育、耕读教育两个国家级政策的叠加效应?笔者认为,应以县域为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耕读教育资源,研发“耕读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引导大中小学生到乡村开展以自然生态、现代农耕、现代乡村经济等为主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新劳动教育的一池春水激活乡村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既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培根铸魂之举,也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

深度挖掘“耕读劳动+”育人的新内涵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倡导将劳动教育与耕读教育整合推进,赋予耕读教育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如下新内涵。

履行以实干兴邦托起中国梦的教育使命。党的二十大正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一代,首先必须是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者,是以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的身体力行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青少年从小具备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念,拥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愿意到艰苦地区和行业贡献青春。

挖掘与传承乡村振兴的文化遗产。“耕讀”是人与天地对话、向天地学习的途径。耕读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耕读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也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密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就体现了忠于国家、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耕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的深层次精神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场地、缺师资、缺课程等资源匮乏问题,以县域为主体构建“耕读劳动+”育人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性解决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匮乏问题,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课堂。

以教育引流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举措。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展劳动周(月)的课程形式,引导城市青少年到乡村,与乡村青少年一起学习,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在让耕读教育重新发挥文化传承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

县域探索“耕读劳动+”实践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系统探索构建了县域“耕读劳动+”育人新模式。这种基于县域教育的整体探索,对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颇具启示意义。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是打破学校围墙、打破行政管辖界限的城乡教育融合的育人方式变革,教学内容来源于传统的乡村文明与广阔的大自然,教学师资来自传统农耕文明及“三农”战线上的各行各业专家,教学方式以实践体验教学为主,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为主。这种实践教育的大课堂,需要针对性配套建设新教学设施和空间,研发新课程内容,建设新师资团队,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新教学评价,以保障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教学实施。

拓宽视野,开发“耕读劳动+”育人新空间。基于县域资源特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挖掘当地耕读劳动教育资源,针对性构建了土家族农耕文明实践体验区、茶乡田园牧歌实践体验区、耕读劳动故事实践体验区、茶种植实践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实践体验区、茶乡志愿服务实践体验区六大“耕读劳动+”育人新空间。同时,配套建设五峰乡村耕读大学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省内外学生开展耕读劳动教育提供内容资源和物理实践空间。县域六大耕读劳动体验区的构建和乡村耕读大学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开辟了耕读劳动教育的新空间,有效解决了城乡大中小学耕读劳动教育实践缺少场地和食宿保障的问题。

挖掘资源主题,研发“耕读劳动+”育人新内容。按照六大耕读劳动体验区资源特色主题,构建了“耕读劳动+研学”“耕读劳动+课后服务”“耕读劳动+假期托管”三大类“耕读劳动+”实践体验课程,形成了三个子系列课程清单与核心课程目录,并配套建设数字资源平台及实践指导手册,构建完成了系统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耕读劳动+”教育新内容。

创新思路,建设“耕读劳动+”育人新师资。依托县教育局,协调县委宣传部、文旅局、工会、职教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赢”为理念,针对性建设专兼职的耕读劳动导师团队:一是“五老”队伍,包括文化部门老干部、农业部门老专家、劳动争优能手等;二是劳模队伍,包括本土农业农村的各级劳模,涵盖了传统农业产业与新型农业产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三是农耕科普队伍,包括涉农高校的大学生、本土科普工作者和农业技术能手;四是耕读文化队伍,包括本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这批耕读劳动导师与各地各校的劳动教育教师结合,共同构成五峰县“耕读劳动+”实践育人的师资团队。

搭建乡村耕读大学堂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在内容板块上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对接,以教师、学生、家长及研学运营机构为使用对象,以自主研发的优质耕读劳动课程资源为内容主体,以方便各学段专兼职教师开展“耕读劳动+”育人教学为主要原则,已完成与劳动课程标准同步的四个学段及普通高中的相关教学案例、精品课的研发工作。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乡村技能人才培训等板块的“耕读劳动+”育人课程资源已列入研发日程。

自2020年创立实施“耕读劳动+”实践育人模式以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各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开齐开足劳动课,并吸引大量来自上海、武汉、宜昌等地的大中小学生到五峰参加耕读劳动周(月)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小学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施,不仅劳动育人效果突出,同时也为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案例支撑。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