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及物性过程分析女性主义

2023-09-19 20:02周婕妤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周婕妤

【摘要】玛丽·埃莉诺·威尔金斯·弗里曼是活跃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著名美国乡土作家。在她的主要作品《新英格兰修女》中,弗里曼生动地描绘了路易莎的心理过程,她在面对父权社会的压迫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考察文学写作技巧,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及物性语义系统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路易莎通过对家务劳动的一系列表述,使男性在心理上感到畏惧和尴尬。这个过程也逐渐唤醒了路易莎的自我意识,塑造了她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新英格兰修女》;及物性过程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0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06

一、研究背景

关于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的争论由来已久,历代女性主义作家都在性别平权领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通过写作,女性主义作家探讨了女性如何成为“女性”以及成为什么样的“女性”,也就是说,写作是性别建构的过程和体现(郭冰茹,2016)。波伏娃(1986)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女性主义作家以笔为矛,以纸为盾,表达自己的不满,从而挑战父权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波妇女解放运动爆发。这一浪潮产生了许多领先的女性主义作家和她们的作品,包括凯特·肖邦的《觉醒》和玛丽·埃莉诺·威尔基斯·弗里曼的《新英格兰修女》。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后者。事实上,在本文之前,已经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研究。毕文静(2012)以路易莎的自救为出发点,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和自救的路径。张海燕和徐梅(2008)比较了《母亲的叛逆》和《新英格兰的修女》,发现弗里曼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故事中的颠覆性主题——一个充满反抗和反叛的精神核心,同时却有着符合传统模式的表征。通过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尊严的体现,马利娜(2017)认为,弗里曼利用小说抵制男权的压迫,为女性的自由而战。以象征主义为出发点,王盼盼和李花丽(2017)认为,弗里曼充分利用了象征主义,使用了生动的图像范式。女性的觉醒就是要走出婚姻的牢笼,寻求真正的自我。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是基于文学角度。然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及物性语义系统这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

二、理论基础

及物性系统作为一种语义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提出的表达表意功能的手段。Halliday(1967)强调,及物性系统的定义是基于小句子中的组合和聚合关系。Halliday和Matthiessen進一步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及物性系统理论。根据他们的观点,为了通过及物性系统解释经验,有必要建立一个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包括三个要素:过程、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因素(Halliday&Matthiessen,2004,2014)。有关过程类型的分类: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4:106-107)将人类经验的物质系统分为六个主要的过程类型。即: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确定一个句子属于哪个过程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动词。动词的内涵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句子的类型,而某一类型的句子往往包含自己的参与者(Thompson,2008)。

更确切地说,物质过程是指“做”的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动作者和行动的目的。心理过程指的是感觉、反应和认知的过程,其主要参与者是感知者和现象。关系过程反映了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参与者是载体和属性。行为过程指的是行为过程,如呼吸、叹气、哭、笑、做梦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主要参与者是行为者。言语过程指的是通过言语交换信息和思想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讲话者、受话者、言语内容和目标。存在过程指的是存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存在者。除了各种过程及其各自的参与者之外,及物性系统还包括环境的要素。换句话说,该语义系统被用来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涉及的人和事件以及相关的环境要素,如时间和地点(Martin& Matthiessen,2010)。本文关注的是客观性过程而不是参与者和环境因素。及物性语义过程体系的理论框架呈现如下:

三、女性主义的发展渊源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场超越阶级和种族的社会运动。 它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全人类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妇女的边缘性地位问题由来已久。社会结构普遍将女性置于比男性更低的地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领域,女性在私人领域,如家庭中也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

迄今为止,妇女解放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波妇女解放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通常被称为女性运动。这是一场着重于要求男女平等的运动。其最终目的是争取劳动和政治权利方面的平等。

2.第二波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被认为是起源于美国。 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女性运动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3.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成果之一是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的崛起,这导致了各种女性主义思想流派的出现。尽管流派繁多,其基本目的是争取两性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到压迫歧视的境况。

上面提到的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清楚地表明,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在逐步加深。根据乐黛云(1991)的说法,妇女的自我认识可以置于三个层面进行考察:第一,社会层面。妇女的压迫和精神唤醒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考虑的。第二个层次是比较自然的,依靠妇女的生理特点,如分娩等特殊经历来研究自我。第三个层次关注文化,从精神角度理解妇女在文化中的处境,并从女性角度讨论妇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导文化之外创造的 “边缘文化”,以及其中包含的非主导的感受方式和故事。

弗里曼是妇女解放运动第一阶段最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如格拉瑟所言,弗里曼“几乎全神贯注于妇女问题、妇女的斗争、时代的压迫和妇女的反抗”。弗里曼认为,妇女的解放不应该以牺牲家庭为代价,也不应该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美德。她的观点看似传统,但实际上是积极的。在她的代表作《新英格兰修女》中,路易莎通过对家庭事务的精心管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觉醒(毕文静,2012)。

四、在及物性过程方面的女性主义分析

弗里曼的代表作《新英格兰的修女》讲述了女主人公路易莎的故事,她像艺术家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放弃婚姻,独自快乐地生活,以此来主张和提升自己。路易莎的形象与当时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不同,她们冲破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弗里曼对女性的描写大胆地挑战了当时盛行的父权制的传统观念,但又保留了女性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和自我牺牲。这种写作方式使她作品中的反抗主题和革命信息更加隐蔽。本文分析了男女主人公行动中涉及的动词的转换情况,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显示,在总数上,路易莎的及物性过程比乔多。 从这个角度看,女性主义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因为弗里曼在使用传统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强调通过语义过程的数量来刻画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的路易莎。同时,物质过程的数量对两个人物都是最重要的。材料显示,弗里曼使用了大量的物质动词来刻画路易莎,这些物质动词围绕着对家务的描述。

例1:“她整个下午都在她的起居室窗户前安安静静地缝衣服。现在她把她的针小心翼翼地缝进她的作品里,她准确地折叠起来,和她的顶针、线和剪刀一起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这样对路易莎一系列物质过程的描写,体现了她在做家务时的有条不紊,心境平和,不希望受到男性行为的打扰。

除却物质过程对女主的刻画,心理过程也是体现其女性主义的重要过程。

例2:“她想象中看到一些粗里粗气的男人衣物,到处乱扔一气,永远收拾不尽,她看到一个粗里粗气的男人,置身于这浑然一体的雅静之中,势必搞得脏乱不堪一太吓人了,简直粗俗得她都不怎么愿意去想了。”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过程的刻画,可以看出路易莎十分排斥自己原本宁静祥和的生活由于男性的闯入而变得混乱不堪,这几乎使得“她”方寸大乱。

这部小说中不乏这样的描述。本文作者只列举了两个例子作为例证。通过上述对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正是这种安静、有序的生活让路易莎在心理上对男人感到畏惧和尴尬。打掃卫生唤醒了路易莎的自我,十几年的坚持导致了她的自信,最后,她拒绝结婚,大胆藐视传统社会的严格规定。此外,表格显示,“路易莎”除了物质过程外,还有最重要的精神过程,而“乔”除了物质过程外,还有最重要的言语过程。这种不同的过程的分布印证了性别差异,社会定型观念认为男性更善于言辞,女性心理过程更敏感。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及物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弗里曼主要通过物质过程来刻画女主人公。路易莎对家务的描写使男人在心理上感到畏惧和尴尬。做家务逐渐唤醒了路易莎的自我意识,女性主义也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 ed)[M].伦敦:Arnold,2004.

[2]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功能语法简介(4版)[M].伦敦:阿诺德,2014.

[3]Halliday,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Part1[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1):37-81.

[4]Martin,J.R.&Matthiessen,C.M.I.M.部署功能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5]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毕文静.从《新英格兰修女》看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及女性受压迫的根源[J].文学界,2012,(2):105-106.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8]郭冰茹.女性意识、宏大叙事与性别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9.

[9]乐黛云.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J].文学自由谈,1991,(3):72-74.

[10]马利娜.试析《新英格兰一修女》中的女性话语[J].芒种,2017,(6):78-79.

[11]王盼盼,李花丽.做自己的女王—— 《新英格兰修女》中象征艺术探析[J].文学评论,2017,(1):111.

[12]张海燕,徐梅.平淡叙述中的反叛之声——论《母亲的反抗》和《新英格兰一修女》[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79.

[13]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